前段時間,伊能靜和庾澄慶的兒子哈利分享了一組女裝照。 照片中,18歲的哈利,身穿粉色紗裙,臉畫粉色妝容,在鏡頭前擺出各種姿勢,顯得格外妖嬈。
一時間,網友議論紛紛。在多重輿論壓力下,哈利關閉了個人帳號。關於男孩舉止「女性化」,很多媽媽也有諮詢過我:「蛋媽,我兒子3歲愛玩娃娃,給他買的小汽車也不喜歡,以後會不會變成娘娘腔?」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愛好會影響性彆氣質。這就涉及到了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性別教育。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一直被大家「忌諱」的話題。
1、「殺人」的傳統性別教育
「男孩要有男孩樣,女孩要有女孩樣。」你很難想像,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臺灣著名的「玫瑰少年」葉永志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20年前,臺灣屏東縣15歲的「娘娘腔」葉永志,被發現暴屍於學校廁所。葉永志是一個非常體貼、會幫媽媽做菜、按摩,「一個勝過三個」的好兒子。但和其他男生不同的是,葉永志平時舉止偏女性化。這一點,也讓他飽受同學欺負。不敢在正常時間上廁所,因為隨時可能被脫下褲子「驗明正身」。甚至連老師都覺得他不正常,建議媽媽帶他去看醫生。
葉永志媽媽
醫生告訴永志的媽媽:你兒子非常正常,如果覺得他不正常的人,本身就不正常。永志曾給媽媽寫紙條:媽媽,你要救我。媽媽向學校反映,卻沒有引起重視。
悲劇發生後,校方給出的解釋卻是:一個從來沒有心臟病史的孩子,死於心臟病發。與此類似的,還有去年的「深圳中小學資料涉嫌性別歧視」事件:
一本官方發行的常識手冊卻使用了「強烈的女權主義」、「水性楊花」、「長得醜還充當美女」等字眼。
強行區分男女,還上升到道德的高度,這不禁讓人感嘆: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才是男女平等的最大阻礙之一。
2、性別表達≠性別取向!
即便我舉這樣的例子,我知道很多家長還是會制止各種娘娘腔、女漢子的行為。那麼孩子的性別愛好真的就等同於性別取向麼?當然不是。今年5月份,教育部出版了新版的《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指導手冊》。對比之前的文件,這次《指導手冊》特別指出了:要正確認識同學間的差異,包括「男生具有女性化特徵」等。
一個人的性別包括了性別認同、性別表達、性別傾向、指派性別等多重維度。一個人,如果有男性的身體,性別表達(行為舉止)也男性化,但情感傾向卻不是女性,也不算「符合大眾標準」的性別認同。
隨著人們社會角色的多元化,「絕對男性」和「絕對女性」的人將越來越少。且研究表明,過於男性化和過於女性化,並不利於孩子智力、體力和性格發育,反而性別特質互補會更大程度開發孩子潛力。所以,請不要看到孩子喜歡跟「性別不相符」的東西,就大驚小怪了。你可能在扼殺一個孩子的正常探索。
3、孩子需要這樣的性別教育
首先,我們要尊重孩子,不歧視、不貼性別標籤。孩子到3、4歲時會進入審美敏感期,喜歡什麼顏色、什麼款式,只是表達了他們對「美」的第一感受。
家長要學會鼓勵和引導,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與此同時,避免會導致孩子性別錯位的行為。
比如:有些父母在兒子小時候時,把他打扮成「小公主」。如果孩子還小,這種行為無傷大雅。但當孩子1歲半開始產生性別意識時,最好不要繼續這樣做,否則容易導致孩子「性別混亂」。
黃磊小時候也曾被打扮成女孩
其次,充分發揮父親的作用。父親形象在家庭中的作用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女孩要從父親那裡獲得對異性的好感和認知,男孩要從父親那裡學到男性的氣質。
平時,老陶和蛋姐相處時會格外注意相處的分寸,也會和蛋姐分享如何與男生相處的知識,所以蛋姐的性別啟蒙還是比較早的。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所以,再苦口婆心地勸說、再嚴防死守地制止,都比不上「愛」與「言傳身教」。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了。喜歡的話,不防一鍵轉發,讓更多人看到。
有任何疑問,也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最後,千萬別忘了轉發給更多寶媽,給蛋媽一份鼓勵,也給養娃道路上的自己,鼓勁加油~
#伊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