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式」材料學與「計算」材料學丨科普矽立方

2020-09-09 中科院之聲

編者按: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聯合開設「科普矽立方」專欄,為大家介紹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前世今生。我們將帶你——認識晶格,挑戰勢壘,尋覓暗物質,今古論陶瓷;彌補缺陷,能級躍遷,嫦娥織外衣,溢彩話琉璃。

相信大家對於炒菜一定不陌生,就算自己沒親自炒過,也一定見看過父母、朋友或者是飯店裡的廚師炒過。百度百科裡面給了「炒菜」相對普適性的的定義:炒菜,是中國菜的常用製作方法,將一種或幾種菜在特製的凹型鍋內,以火傳導到鐵鍋中的熱度為載體,加入油、佐料和菜品後用特製工具「鍋鏟」翻動將菜炒熟的烹飪過程。

在傳統的科學研究中採用的方法往往與「炒菜」模式類似。試驗中處理的模型可類比炒菜用的鍋,而物理思路和理論分析算法看作是主料,其他各種參數的調節和細節的處理大致就是調料了。在試驗中,改變「調料」,改用其他鍋或主料,得到的結果也經常不盡相同。但是,這種「炒菜式」的科研方式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短板,那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時間和金錢,且極大地制約了新材料的發展速度。此時,計算材料學應運而生。

圖1 炒菜與科研(圖片來自網絡)

計算材料學是什麼?

所謂計算材料學(ComputationalMaterials Science),是一門綜合了材料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且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新興學科,是關於材料組成、結構、性能、服役性能的計算機模擬與設計的學科,是材料科學研究裡的「計算機實驗」。它涉及材料、物理、計算機、數學、化學等多門學科。通俗一點解釋為,計算材料學是通過計算機將理論知識編程各種軟體程序,然後利用該軟體進行一定的科學研究,結合一定的實驗數據,快速找出其本質的物理意義,從而完善理論,進一步改善和加速實驗研究。

圖2 計算材料學的構成(圖片來自網絡)

計算材料學的發展歷史

1913年,Niels Bohr建立了原子的量子模型,計算材料學開始萌芽。

1920s~1930s這段時間,由於量子力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計算材料學的理論基礎。1927年,原子電子結構的Thomas-Fermi理論首先得到運用。1928年,F.Bloch將量子理論運用於固體。在1928-1930三年間,Hatree-Fock方法建立,採用平均場近似求解電子結構的問題。

1946-1965年間,密度泛函理論(DFT)和Kohn-Sham方法從此開啟了計算材料學研究的大門。

1998年,Kohn和Pople獲得Nobel化學獎。

圖3 計算材料學的研究尺度(圖片來自網絡)

計算材料學的研究方法

計算材料學可以利用不同的模型和計算方法,從不同尺度與時域研究材料的結構演化及其與性能的相互關係,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設計新材料。具體的計算方法很多,從空間尺度的不同,分為微觀尺度、介觀尺度和宏觀尺度。

微觀尺度(原子尺度及小於晶粒尺寸),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可以通過電子態密度(Density of Electronic States,DOS)、巴德電荷(BaderCharge)以及局域電荷密度等很好地將電子信息與材料性能和結構聯繫在一起。另外,也可以選擇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MD)和蒙特卡羅方法(MonteCarlo, MC)來尋找原子的遷移路徑和勢壘。針對具有十分複雜的界面結構的問題時,用經典尖銳界面模型去跟蹤界面演化,會遭遇到嚴重的數值困難。並且真實材料中的相界或晶界實際上並不是嚴格的零厚度界面,而是具有一定厚度(納米尺度)的邊界層,這層厚度控制材料相變動力學,由此引入一個序參量場區分兩相(如固相和液相),該方法為相場法(Phase-field method, PFM),相場法被廣泛應用於模擬液/固相變(枝晶生長、多元多相凝固、多晶凝固等)、固態相變(沉澱相析出、馬氏體相變、鐵電相變等)、應力相變(薄膜生長,定向粗化)、結構缺陷相變(裂紋擴展、位錯動力學)等。在微觀尺度內,還有微觀動力學模擬等方法。

介觀尺度(晶粒尺寸大小),主要有元胞自動機法,以晶粒生長為例,元胞自動機的模擬過程主要有確定形核、選擇時間步長、計算溫度場、計算溶質場、計算界面元胞的生長動力學、確定胞狀態、捕捉鄰胞、計算曲率等過程組成。

宏觀尺度(宏觀試樣大小),主要是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方法,該方法是利用數學近似的方法對真實物理系統進行模擬,還利用簡單而又互相作用的元素就可以用有限數量的未知量去逼近無限未知量的真實系統。

圖4 密度泛函理論(DFT)軟體包(圖片來自網絡)

計算材料學在化學、材料等學科中運用非常廣泛,常見量子化學模擬軟體包括:VASP、Materials Studio、Gaussian等。這些軟體主要針對分子層面的微觀問題的模擬計算,在給定分子結果的前提下可以計算材料的光譜性質、電子結構、分子不同構象的能級等等。

計算材料學的應用場景

(1)在催化劑開發中能夠基於量子力學預測反應活性位點,考察催化反應機理。

圖5 在化學中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密度泛函

(2)針對潤滑油,高分子和流體微觀分析,計算材料學在納米尺度採用基於分子力學的物理模型能夠預測擴散、滲透、表面吸附分子取向和粘度等性質。

圖6 用分子動力學原子學方法探討瀝青質模型在甲苯、庚烷和兩親物中的結構溶解度關係

(3)針對液相熱力學行為,計算材料學能夠基於COSMO-RS預測極性組分的分配係數,萃取及液液相平衡,溶解度和固液相平衡,氣體溶解度和複雜體系增氣壓,吸附模型,界面張力,純物質的密度和粘度等。研究者們計算log Kow作為第一個篩選參數來估計生物體內的積累率。

圖7 溴化苯聚苯乙烯的環境命運、生物積累和潛在毒性的計算評估

(4)並通過引入高通量虛擬篩選,快速篩選目標材料。

圖8 高通量結合計算材料學(圖片來自網絡)

眾多研究機構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材料基因組思想用於鋰電池材料的開發中,發展了基於離子輸運性質的鋰電池材料高通量計算流程和相關工具,使用該高通量計算工具,研究人員對無機晶體結構資料庫中1000餘種含鋰材料的離子輸運性質進行了高通量計算篩選,搜索了可能用於下一代固態鋰二次電池的固態電解質材料。對於鋰離子電導率較高的硫化物,採用不同精度結合的高通量計算研究了固體電解質β-Li3PS4的摻雜優化方案,發現氧摻雜能有效提高離子電導率和改善其熱力學穩定性,並通過實驗驗證了該方案。

計算材料學的發展趨勢

計算材料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材料基因組計劃,其研究的關鍵是實現材料研發的「高通量」,即並髮式完成「一批」而非「一個」材料樣品的計算模擬、製備和表徵,實現系統的篩選和優化材料,從而加快材料從發現到應用的過程。這些原先難以通過實驗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超級計算機來完成。

圖9 計算材料學的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Zhao, Y. & Truhlar, D. G. Density functionals with broad applicability in chemistry. Accounts Chem. Res. 41, 157-167, (2008).

2. Aray, Y., Hernandez-Bravo, R., Parra, J. G., Rodriguez, J. & Coll, D. S. Exploring the Structure-Solubility Relationship of Asphaltene Models in Toluene, Heptane, and Amphiphiles Using a Molecular Dynamic Atomistic Methodology. J. Phys. Chem. A 115, 11495-11507, (2011).

3. Louwen, J. N. & Stedeford, T. Comput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fate, bioaccumulation, and toxicity potential of brominated benzylpolystyrene. Toxicol. Mech. Methods 21, 183-192, (2011).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半導體計算材料學課程
    本次是「源資名人課堂」半導體計算材料學課程第二場第四節課-半導體磁性理論及順磁、抗磁及鐵磁性判斷及計算注意事項講解,半導體聲子理論簡介及聲子色散曲線講解。此次線上培訓由源資科技主辦並授權蔻享學術進行網絡直播和錄播。廣大科研工作者可以關注「蔻享學術」公眾號,通過「視頻」»「學術直播間」欄目免費觀看。
  • 材料信息學:解碼材料基因圖譜丨科普矽立方
    編者按: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聯合開設「科普矽立方」專欄,為大家介紹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前世今生。我們將帶你——認識晶格,挑戰勢壘,尋覓暗物質,今古論陶瓷;彌補缺陷,能級躍遷,嫦娥織外衣,溢彩話琉璃。被戲稱為諾貝爾「理綜獎」的化學獎今年再度授予給生物學家,以表彰她們對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的貢獻。
  • 2015考研熱門專業:材料學就業前景分析
    材料學專業是目前的熱門學科,材料學為材料設計、製造、工藝優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專業性比較強,現代材料學科更注重研究各類材料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的交叉性和綜合性,經歷近半個世紀對材料微觀結構和宏觀性質相關機制的探索和認識,材料學得到巨大拓展,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日益受到重視並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著現代科技業的不斷進步,也為材料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
  • 我在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實現全面突破
    原標題:我在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實現全面突破   液態金屬是物理化學行為十分獨特的新興功能物質。過去,科學家們大多關注液態金屬在半導體、機器人製造等方面的應用,但我國科學家的研究卻開闢了液態金屬的新領域——日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和清華大學醫學院組成的聯合小組,首次系統地提出並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新領域,並應學術期刊《國際材料學評論》之邀,撰寫了專題評述論文。
  • 新成員BMC Materials開始徵稿啦 | BMC系列邁入材料學
    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1_DD_BMCMaterial_Scinet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nONvn84qU8ahjuizB91BQ 2019年1月,BMC家族又迎來了新成員:
  • 新疆大學材料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新疆日報訊(記者趙西婭報導)記者從新疆大學獲悉:根據最新一期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顯示,新疆大學材料學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行列,成為該校繼化學、工程學學科後,第三個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
  • 材料力學基本假設的材料學意義
    為了滿足力學性能要求,相對於力學計算基礎的理想剛體材料,對構件材料提出以下變形固體的材料力學的基本假設:1.材料的變形假設,即構件變形限制於材料的小彈性變形範圍內,這樣可以安全地進行強度設計;2.材料連續性假設,即認為組成材料的物質不留空隙地充滿了材料的體積;3.材料均勻性假設,即認為材料內部物質分布均勻具有相同的力學性能
  • 國家自科基金材料學:川大、北科大項目數居前兩位
    國家自科基金材料學:川大、北科大項目數居前兩位 2019-08-1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愛國奮鬥南開人】 南開大學「80後」材料學教授劉遵峰 —— 從0...
    核心閱讀  潛心於創新性研究,醉心於從0到1的突破,將天馬行空的思路與腳踏實地的應用相結合——在南開大學80後材料學教授劉遵峰看來,新材料的世界魅力無窮。他的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談起材料學,劉遵峰神採奕奕。在他眼裡,通過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找出更強、更智能的材料,就是探索世界的奧秘。  劉遵峰坦言,他喜歡創新性研究,「做科研不跟風追熱點,我最喜歡通過科研改變人類生活,我對未知充滿好奇。」  2008年,劉遵峰到荷蘭萊頓大學做博士後,合作導師幫他選的研究題目是納米材料分離蛋白質,並輔助分析蛋白質的結構。
  • 準晶體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領域
    目前,準晶體的相關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多種領域。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聲明中說,獲獎者的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固體物質結構的認識。(責任編輯:UN913)
  • 江西省唯一的211大學,材料學專業名滿全國,可與中南大學比肩!
    南大的材料學不僅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也是國家重點學科、江西省五大高水平建設的學科之一,其學科水平還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這學科專業水平,比起湖南省同為材料學頭牌的中南大學,差別並不大。除了材料學之外,南昌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也很出名,因為她併入了江西醫學院。
  • 領銜創新,曙光新一代矽立方高性能計算機亮相SC18
    作為中國超算領域領導者品牌,中科曙光在SC18上預發布了集多項較新技術於一體的新一代矽立方高性能計算機,為未來超算技術和應用發展打開更多想像空間。這是該產品首次在國際上亮相。 曙光新一代矽立方高性能計算機是全球首款採用了浸沒式液體相變冷卻技術刀片伺服器的HPC系統。
  • NPJ材料學 | 期刊推薦及熱文精選
    該系列期刊致力於為作者提供覆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高質量論文出版平臺,目前材料學相關的期刊有6本,以下是相關期刊及編輯精選論文:Influence Score: 3.219| 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4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創刊於2015年,由SpringerNature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共同出版,致力於發表將計算方法應用於新材料設計
  • 南開大學80後材料學教授劉遵峰——從0到1,最有意義的創新
    吳軍輝攝核心閱讀潛心於創新性研究,醉心於從0到1的突破,將天馬行空的思路與腳踏實地的應用相結合——在南開大學80後材料學教授劉遵峰看來,新材料的世界魅力無窮。他的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談起材料學,劉遵峰神採奕奕。在他眼裡,通過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找出更強、更智能的材料,就是探索世界的奧秘。劉遵峰坦言,他喜歡創新性研究,「做科研不跟風追熱點,我最喜歡通過科研改變人類生活,我對未知充滿好奇。」2008年,劉遵峰到荷蘭萊頓大學做博士後,合作導師幫他選的研究題目是納米材料分離蛋白質,並輔助分析蛋白質的結構。
  • 人造蜘蛛絲、人工肌肉……南開大學80後材料學教授劉遵峰——從0到...
    吳軍輝攝 潛心於創新性研究,醉心於從0到1的突破,將天馬行空的思路與腳踏實地的應用相結合——在南開大學80後材料學教授劉遵峰看來,新材料的世界魅力無窮。他的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在他眼中,做科研的基本素質是好奇心和意志力。
  • 中科曙光新一代矽立方高性能計算機亮相全球超算大會
    這是中國高性能計算機企業中科曙光13日展示的新一代矽立方高性能計算機。  中科曙光高性能計算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李斌告訴新華社記者,矽立方是全球首款採用浸沒式液體相變冷卻技術刀片伺服器的超算系統,這種冷卻技術使系統性能提升5%以上,電能使用效率(PUE)降至1.04以下,相當於40瓦的功率即可冷卻1000瓦的設備,而傳統的風冷系統則需要500瓦到1000瓦的功耗。
  • 上海電力大學教師在材料學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綜述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閔宇霖)6月5日,材料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SCI一區,影響因子為25.809)在線發表了上海電力大學環化學院範金辰博士以第一作者的綜述論文,題目為「Chiral Nanoceramics」 https
  • 河海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材料學頂級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1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宋亞瓊)近日,河海大學水文院本科生王子銘、莫然、李承龍、林雨竹在該校青年教師徐興濤博士指導下,在國際材料學頂級SCI期刊《Materials Horizons》上發表題為「Nanoarchitectured metal–organic
  • 餘承東:在半導體方面,華為將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基礎研究...
    在半導體方面,華為將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在終端器件方面,華為正大力加大材料與核心技術的投入,實現新材料 + 新工藝緊密聯動,突破制約創新的瓶頸。面對現狀,餘承東表示,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終端產業的核心技術與美國差距很大,美國主導手機和電腦軟體生態,中國在移動端、桌面、作業系統方面差距大,中國應用成功出海案例很少,需終端軟硬生態配合才能突破。
  • 丨科普矽立方
    編者按: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聯合開設「科普矽立方」專欄,為大家介紹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前世今生。我們將帶你——認識晶格,挑戰勢壘,尋覓暗物質,今古論陶瓷;彌補缺陷,能級躍遷,嫦娥織外衣,溢彩話琉璃。地球——我們圓滾滾、水汪汪的蔚藍色家園,是因其71%表面積由海洋所覆蓋,使地球形成了如今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