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惠及5億人的運動讓我們再也不用玩「荒野求生」

2021-01-08 騰訊網

作者:黃俊峰

來源:瞭望智庫

近期,一些介紹印度的抖音帳號火了,這些博主喝恆河水、吃路邊攤、走進街頭巷陌,全方位展示印度普通民眾生活。

然而因內容過於「真實」,美食生活博主被網友稱為「印度版荒野求生」。

無獨有偶,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憑啥中國的發展速度能遠超印度?

有一個網友的答案獲贊頗高:

【1949年,中國的起跑線非常低。彼時,中國的各項指標,不論是人文還是經濟都相對較低,甚至低於撒哈拉到南非之間一些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

當時印度的鐵路是中國的三倍;印度人的平均壽命比中國人長5、6歲;印度的主要工業產出,比如鋼鐵、化肥、煤炭、水泥、電力等,都遠超中國。

短短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是什麼讓中國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發展呢?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中國一直為之奮鬥而印度忽視的一件事——

全民掃盲運動

。】

當然,中國發展速度遠超印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真正的獨立自主、土地改革、社會改革、堅定的工業化、抗美援朝的勝利、兩彈一星保障……等等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正如上面那位答主所言,新中國掀起的全民掃盲運動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相較於新中國在經濟上的跳躍式發展,「掃盲」可謂一場知識文化領域的「脫貧」,所帶來的功績同樣卓絕。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其中80%是文盲。而從1949年到1969年,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新中國通過4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掉1億文盲;而到2000年,中國的文盲率已經降至6.72%。這堪稱人類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蹟。

掃盲運動有多重要?新中國掃盲的巨大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今天庫叔就來講一講。

一、八成文盲,如何富強?

新中國在成立之初,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要處理歷經外國侵略、封建剝削、財閥壟斷、內外戰爭形成的「爛攤子」,可謂百廢待興。

要發展經濟、富強國力,最關鍵的是靠人。

然而新中國面對的殘酷現實是:

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文盲,文盲率高達80%;而在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文盲率更是超過95%;同時,全國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僅20%,初中入學率更是只有6%。

「文盲」,其具體所指有著多種說法,我國在統計中的「文盲半文盲」,是指15周歲及以上的不識字或識字不足1500個,不能閱讀通俗書報,不能寫便條的人。

一個充斥著文盲的國家,如何能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如何能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實現強國之夢呢?

圖為當年山西省芮城縣東巖村負責村裡掃盲工作的幹部趙鵬飛

為了清逐這隻擋在共和國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掃盲」很快就被提上日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確定了逐步改革舊教育的方針步驟和發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普及與提高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普及為主。

1950年,毛澤東在《人民教育》創刊號上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當年9月20日,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專門研究掃盲工作,提出「開展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

會後,一場自上而下、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展開,全國各地開始辦起「掃盲班」。

當時,雖然學習文化的需求很迫切,但恢復工農業生產也同樣重要,因此城市、工廠的掃盲班多辦於夜間,農村的掃盲班則多開辦在冬季農閒時節,也被稱為「冬學」。

圖為1950年12月浙江杭縣挾著課本去「冬學」的農村婦女 新華社記者王純德攝

不過,僅僅辦起掃盲班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在於方法——

如何教學才能讓百姓儘快脫盲?

要知道,我國脫盲的標準為認識1500-2000個常用漢字並能夠進行簡單書寫,這對於很多之前連一個字也不識的人來說,談何容易?

二、「軍用」妙招轉「民用」

在1952年8月2日慶祝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全軍運動會的賽跑比賽現場上,出現了這樣的奇景:

新華社記者嶽國芳攝

起跑線上的選手們做出蹲踞式的姿勢,卻不是準備起跑,而是蹲著把紙板放在膝蓋上寫字。原來,這場賽跑起跑的規則是:不是聽發令槍聲,而是誰先寫出規定的幾個字,誰就可以起跑。

若是不識字,那就真可謂「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轟轟烈烈的全國掃盲運動的真實寫照。

識字教育方法的突破,正是來自基層部隊。

1948年從中原軍政大學畢業的祁建華,是當時解放軍西南軍區一名文化幹事。彼時,人民軍隊的兵員多來自勞苦大眾,其中不少沒能得到受教育機會而成為文盲,祁建華的任務就是教他們識字。早在1949年1月,剛剛畢業的祁建華,就開始摸索識字教學方法。一開始,他採用的是當時各地通行的「三五教法」——即一天教三五個生字,這種教學法看似日積月累可以紮實推進,然而事實上由於只靠死記硬背,對於低起點甚至零起點的戰士們來說,不僅沒興趣,不願學,而且經常是「熊瞎子掰玉米」,記了又忘,實際的學習進展十分緩慢。

祁建華很快就在實踐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他苦思冥想,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學習文化時的經驗——注音字母,正是憑藉著這個基礎,祁建華通過查字典,「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更多的漢字。

以自己的經驗為靈感,祁建華首創了一種先教戰士們注音字母,再教他們掌握拼音規律,然後集中教大數量的常用字並注音,帶領戰士們突擊拼讀認寫的「速成識字法」。

祁建華是個實幹家,他很快把這種思路付諸實踐,運用到實際教學中。這一試,效果拔群!一天可以學習一兩百個漢字,大約在150個小時的教學時間內,就可以達成原本看著遙不可及的1500-2000個漢字識讀的目標,實現脫盲。

圖為1952年8月部隊在行軍中後面的戰士通過前面一人後背的注音字母學識字 新華社記者嶽國芳攝

酒香不怕巷子深,祁建華這套行之有效的「速成識字法」,很快引起了其所在部隊領導的關注,並迅速傳遍了整個西南軍區;此後,這種教學法相繼又在貴州軍區、中南軍區等許多軍區試驗推廣,成效同樣顯著。

「軍用」的實踐大獲成功。

1951年6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了解情況後,通知祁建華進京匯報。當年11月,周恩來總理在全軍宣教文化工作會議上,親自把祁建華介紹給大家,肯定了他發明速成識字法的功績。

11月29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速成識字教學過程概述》的文章,文中詳細介紹了祁建華發明速成識字法幫助戰士短時間脫盲的事跡。次年4月23日,政務院(即後來的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給祁建華發了獎狀。三天後,《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普遍推廣速成識字法》,號召在全國範圍內利用速成識字法推進掃盲運動。此後,八一電影製片廠還將祁建華的速成識字法拍成教學影片供各地學習參考。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全國範圍內,在廣大的工人農民中間普遍地推行速成識字法,有計劃地有步驟地掃除文盲,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9月6日,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在工人群眾中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掃除文盲運動的指示》。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任命楚圖南為主任委員,李昌任黨組書記,而速成識字法的創造者祁建華被任命為副主任委員,另一名副主任委員是林漢達。

圖為通過注音字母教授識字的祁建華

由此,速成識字法逐漸從「軍用」推廣至「民用」,一時間在全國工廠、農村掀起了運用速成識字法掃盲的高潮。

而具體落實掃盲的措施,全國可以說是妙招頻出。前面提到的全軍運動會賽跑比賽比拼識字起跑,正是這次掃盲運動高潮中「奇招」的一個代表。不僅是在軍中,各地還辦有工廠的「車間學校」、煤礦的「坑口學習小組」、農村的「地頭學習小組」、婦女的「炕頭學習小組」等五花八門的學習方式。

這次藉助注音字母速成識字法推廣的掃盲運動,成效十分顯著。到1953年止,一年多時間內,全國掃除職工文盲近100萬人,掃除農民文盲308萬人。而且,許多從「掃盲班」畢業的學員升入了業餘學校,得到了進一步的深造,從「文盲」蛻變成了「掃盲教師」。

然而,奪目成績的背後,隱憂也在逐漸浮出水面。

在部隊中「所向披靡」的速成識字法,在轉入「民用」時,「兼容性」上其實還有很多問題。實踐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開始顯現出來。

其中最突出的,是「學員」學習效果的「參差不齊」。

普通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村的農民,學員年齡差異巨大,從小娃娃到老翁老嫗,學習能力天上地下,年輕的學得快,年齡大的不僅學得慢還容易忘,這與以青壯年官兵為主的部隊環境顯然不同。

地方上也缺少像部隊那樣豐富的識字教員資源。在部分地方試點時,尚可依靠物資、後勤的集中保障供應,收到不錯的效果;但一普遍推廣,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資源供應就很難得到保障,使得效果大打折扣。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規定的脫盲目標,強行進行學習,有些學員在精神上吃不消,極端的甚至出現精神失常的嚴重事故。

成績巨大,問題明顯,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三、十幾年「掃」掉上億文盲

這些問題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注意。決策層首先調整了掃盲計劃,新中國的第一次掃盲運動高潮也隨之消減下來。

但這不意味著掃盲運動的結束,反而是在為更高水平的掃盲蓄力,關鍵還是需要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能夠將教學方法與廣大農村實際情況科學結合的方案,正是源自於農村的實際經驗。

山東省莒南縣高家柳溝村,是山東東南部一個僅有三百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解放初期全村只有9個人識字。在農業合作化時期,高家柳溝村也建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的是按公分進行分配的制度。但就是這個看起來無比簡單的公分,難住了村民。

由於幾乎全村都是文盲,村裡安排記公分的記工員,碰上人名、地名、工具名,經常就寫不出來了,有的做記號,有的乾脆就直接用腦子記,到了結帳時候往往就成了糊塗帳。就因為這個記帳的問題,村裡的合作社差點要辦不下去。

面對現實迫切的問題,村青年團支部研究出了對策,他們建議,先讓村裡的年輕人識字學文化,儲備記工員的後備資源。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劃分學習小組,並聘請高小畢業生擔任教員。

而學習班的教學內容很有特色,與「培養記工員」緊密地結合起來,教授姓名、地名、農活、農具、牲畜等有關的字詞。

這種「幹什麼學什麼」的方式,讓高家柳溝村村民的進步很快,經過兩個半月的學習,村裡先後參加學習班的115名青年,19人當上了記工員,92人能夠記自己的工帳。

圖為今年86歲的嚴汝香老人,當年,20歲的她就是高家柳溝村記工學習班的學員之一 圖源:中國青年網

高家柳溝村的成功經驗,被寫成《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一文,登在了《互助合作通訊》雜誌上。

1955年9月,毛澤東在讀過這篇文章後,十分欣喜,當即在文上做了大量批示,他認為,在當時我國學齡兒童入學率低、成人多數文盲的情況下,「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讚賞村青年團支部以本鄉高小畢業生為教員、以合作社為單位辦記工學習班的掃盲經驗,指出:「這個經驗應該普遍推行」,主張各級青年團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予以支持。

他對具體的實施計劃也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掃盲教育分「兩步走」,先學所在合作社記工關聯的人名、地名等需要的二三百字,下一步再學習更普遍的文字和語彙;相應的教材編寫,第一步也是要因地制宜,按各合作社、各地縣的實際情況自己編,不要求統一,進階的通用課本再由省(市、區)教育機關統一編寫。

圖為當年毛澤東對《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批示手跡 圖源:中國青年網

圖為當年高家柳溝村團支部編寫的《鄉土識字課本》 圖源:中國青年網

由此,以「民間」成功經驗為基礎,全國範圍內再次掀起了掃盲運動的高潮。

從百姓身邊最為實際的事物學起,「隨手」就能學識字,邊幹邊學,邊學邊用,學員進行掃盲學習的興趣和效率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圖為1955年遼寧復縣沙坨村掃盲班結合實物進行掃盲教學 賈化民攝

人民群眾也創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學形式。當時,工礦企業採取了「長班短班結合、集中分散結合、脫產業餘結合、自學輔導結合」等形式,農村採取了「農閒多學、農忙少學、大忙放學、忙後復學」等形式,做到了「學習方法大家找,怎麼方便怎麼好。安排活茬擠時間,能學多少學多少」,「見物識字」,「見字問字,見人問人,處處是課堂,一片讀書聲」。

高家柳溝村先讓學習能力強的青少年學識字脫盲的經驗,也得到推廣,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十分有趣的現象:

當時在掃盲教育中,常常不是父母教孩子,反而是「兒子教老子」——很快識字的青少年,反過來教半輩子不識字的大人。

圖為1960年,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族自治縣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隊的社員在小學生的幫助下在田間學習文化 新華社記者武純展攝

這是針對舊社會累積下來的教育現實形成的特殊年代的產物,在人類文化教育史上可能也是十分罕見的現象。以民教民、能者為師,提倡「十字先生」、「百字先生」,文化水平上「先富帶動後富」,這為當時限於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教員資源極度短缺的問題找到了出口。

更加貼近民生的教學方法,全民學習的氛圍,使得這新一輪的掃盲運動高潮收效顯著,到1957年上半年,已有2200萬人脫盲,160萬人達到高小和初中畢業文化程度。

圖為當年的「識字證書」 圖源:瀋陽日報報史館

從1949年至1969年,中國先後開展了四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在運動中不斷累積經驗,汲取教訓,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案計劃,掃盲教學越來越成熟。

其中,漢字簡化和漢語拼音的創製,對於掃盲、文化普及功不可沒。新中國實際採用的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確定並公布實施,漢語拼音方案則於1958年頒布。

簡化字和漢語拼音方案方案的推廣,使得掃盲教育的效率大幅提高,也有效地應對了當時掃盲工作中學員頻繁「復盲」的頑疾。

可視作當年祁建華注音字母教學「進階版」的拼音方案,成為後兩次掃盲運動的核心,運用拼音,一般經過100小時左右的教學,學員即可達到掃盲標準;同時,對於不少原本沒有文字,或文字體系尚不完善的少數民族,漢語拼音也成為幫助其創製和改進文字的關鍵,為這一掃盲的難點找到了出路。

新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四次掃盲運動,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在1964年開始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同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結果顯示:

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十幾年間,1億多成年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參考資料:

1.新華社微紀錄片《國家相冊·一個不能少》

2.紀錄片《圓夢百年:中國義務教育百年紀實》第十六集《掃除文盲》 中國教育電視臺

3.紀錄片《騰飛中國——建國60年紀事》第五集《五十年代的掃盲運動》 鳳凰網

4.《毛澤東打過幾次「人民文化」翻身仗?部署4次掃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5.葉劍:《中國掃盲教育的轉型研究——從工具性掃盲教育到發展性掃盲教育》 西南大學博士論文

6.中國掃盲教育研究課題組:《中國的掃盲教育》 《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7.易舜:《從掃除文盲到教育強國》 中國紀檢監察報

8.王姍姍:《共青團·記憶| 當年共青團做「掃盲急先鋒」被毛主席誇!》 共青團新聞聯播

編輯:小於

校審:小王同志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訂閱號

相關焦點

  • 《荒野求生秘技第一季》全集紀錄片(又名:荒野求生/荒野求生秘籍)
    他會利用各種求生技巧,包括判斷方向、尋找水源、獲取食物等等,我們可以驚異地看著貝爾大啖蛆、生肉、昆蟲、爬蟲,如何利用自己的尿液,如何用木棍擊殺野兔,如何對抗烈日、尋找夜間藏身之所,最終成功在時限之內到達有人類活動的領域。從而教會觀眾在同等險境中該如何脫身。荒野求生第一季全部劇集
  • 《荒野求生秘技第二季》全集紀錄片(又名:荒野求生/荒野求生秘籍)
    他會利用各種求生技巧,包括判斷方向、尋找水源、獲取食物等等,我們可以驚異地看著貝爾大啖蛆、生肉、昆蟲、爬蟲,如何利用自己的尿液,如何用木棍擊殺野兔,如何對抗烈日、尋找夜間藏身之所,最終成功在時限之內到達有人類活動的領域。從而教會觀眾在同等險境中該如何脫身。荒野求生第二季全部劇集
  • 貝爺為啥不拍《荒野求生》了?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經歷
    《荒野求生》作為一檔野外求生類節目,以充滿了勵志向上的正能量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大家非常喜歡貝爺,覺得他無所不能,堪稱是節目組的一個大bug。《荒野求生》這檔節目播的好好的,但是貝爺突然不幹了。
  • 原創 逆水寒荒野求生指南,荒野100種死法
    原創 逆水寒荒野求生指南,荒野100種死法 2019-06-27 15:25  好牛叉手機遊戲
  • 為何貝爺不願再錄《荒野求生》了,了解他的經歷後就明白了!
    應該有很多觀眾們都看過這樣的一檔真人秀節目《荒野求生》,這個真人秀節目可真是厲害,因為裡面有很多別人不敢嘗試的遊戲環節,在節目中,這些環節都被稱為「冒險」。裡面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總的來說就是一個目的:教會你如何在荒野中求生存。
  • 《挨餓荒野》,帶你感受求生專家埃德的荒野求生,驚險又刺激
    相信很多喜歡野外求生運動的小夥伴都聽過貝爺和德爺的名號,他們的野外求生技能似乎已經點滿。近日,一款以德爺為主人翁的沙盒生存遊戲上線,吸引了不少喜歡玩野外生存的玩家下載。
  • 為什麼貝爺再也不錄《荒野求生》了?了解他的經歷後就明白了!
    現在的綜藝節目實在是太多了,有參加選秀的節目,但時不時爆出什麼黑料,那些參加的人也比較慘,即使有真實才藝也可能被刷掉,因為入選的名單早就定好了,他們不過是走個過場,順便提升下收視率。像相親節目都有劇本,觀眾真不知道該看什麼節目了。
  • 假如讓你來次荒野求生,你是會成為「打野第一人」,還是渣的要死
    假如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身處在四周無比荒涼的大山深處;亦或將來由於某種原因(戰爭),家破人亡,不得不進行荒野求生。此時你會作何感想,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默默的等待死亡;還是奮發有為,我命由我不由天,就像荒野求生裡的貝爾.格裡爾斯一樣,在世界上最荒涼的環境裡掙扎求生。
  • 跟著貝爺去作死,原來《荒野求生》中這些求生指導,都是錯誤的!
    躺著床上看了2集《荒野求生》的普通人,如果跟貝爺學求生,那純屬是作死!《荒野求生》是節目,它多多少少都有劇本,不要以為貝爺吃個蟲子就能跋山涉水一天,人家是有盒飯的,貝爺為了收視率作死求生,那麼他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呢?
  • 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被《荒野求生》解僱之後,又為這個節目拼命
    我們大家熟悉他主要是在《荒野求生》這檔節目上,這是貝爺最具有代表性節目之一。這一檔野外求生節目的收視率非常高,而且貝爺在節目中所去到的地方都不同。在節目中他去過熱帶雨林、沙漠等等一系列環境惡劣的地方,而且他在這檔節目當中挑戰了魚很多高難度的惡劣環境,有的時候都會有生命危險。喜歡貝爺的人非常多,他曾經是英國空軍特勤隊的一員,所以他擁有超高的野外生存能力,所以鍛鍊了他在野外生存的本事。
  • 《挑戰求生高手》全集紀錄片(又名:單挑求生高手/決勝荒野)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自由兔戶外」,關注我們,更多內容等著你!
  • 六間房直播荒野求生挑戰「貝爺」
    直接被扔到一片荒野中?就像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的時候,曾幻想真的到了荒野上該多好啊!大地為床天為遮蓋,枕著濤聲看星星。自然中有水源、有植物,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打下野味。後來漸漸明白,那是做夢,不掌握一定的求生技能,還在荒野中生存?
  • 荒野求生VS單挑荒野:貝爺教你怎麼求生,德爺教你如何絕地生存!
    在打野界,有著一位全世界都知名的網紅—貝爺,在許多人眼裡他如同神一樣的人物般存在,也是男神一般的存在,在小編心裡對他都是滿滿的崇敬之情,在貝爺眼裡,一切都是可以吃的。以前小編在看《荒野求生》,很希望自己也能像貝爺那那樣身手敏捷,思維敏銳,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去體驗一下那種逃脫大自然的感覺,在荒野求生節目中,貝爺除了教我們怎麼在荒野中求生外還教了我們很多的生活技巧,讓我們在看節目的同時還可以長知識。小編想貝爺那麼厲害的人能與他對比的就是埃德·斯塔福德了,埃德·斯塔福德也是一名野外求生大咖。
  • 貝爾為什麼不再拍《荒野求生》了?原來是被人炒魷魚了
    在2006年貝爾在美國一個探險頻道主持一檔綜藝節目「荒野求生」,在裡面所吃的一些東西太過嚇人,所以就走紅網絡。不過近幾年沒有看到貝爺拍攝野外綜藝節目,錄製視頻也沒有更新,都是好久以前所錄製的視頻,貝爺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放棄了錄製求生視頻。貝爺為什麼不再拍「荒野求生」?原來貝爺已經被解僱了。無所不能的貝爺為什麼被解僱呢?
  • 德爺在「荒野求生」的中國中,專家刷新世界觀,讓人難以置信!
    當我們提到《荒野求生》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貝爺誰是英國探險家。他以他在《荒野求生》的神奇食物而聞名,並被命名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而貝爺仍在探索中國,但現在他已逐漸回歸普通生活。是教你活下去,但他們都很好。
  • 貝爺的荒野經典時刻|荒野求生
    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貝爾上演了一場真實版007,從2700米的高空跳入海島。儘管過程很痛苦,但戰勝荒野,就是歷經艱難險境的意義所在。每晚20:00,求索紀錄頻道《荒野求生》,刷新你的三觀!為了向全能男神貝爾·格裡爾斯致敬,求索紀錄頻道福利大放送!
  • 《單挑荒野》和《荒野求生》哪一個更精彩?
    最開始,埃德的荒野求生紀錄片《單挑荒野》 於2013年3月14日第一次在discovery頻道(探索頻道)播出,一經播出便與已經紅極一時的貝爺:貝爾·格裡爾斯的《荒野求生》做對比。節目的總體結構相仿,即一個人被送到荒郊野外,如冰封千裡的北極,一望無垠的沙漠,複雜兇險的熱帶雨林進行求生。
  • 多少人被蒙在鼓裡?《荒野求生》是這樣拍的,網友:苦了攝像師!
    現如今的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了當下節目的流量擔當,一些真人秀節目更是成為了許多人所喜歡的綜藝節目,其中很多人更是喜歡那種帶有探險刺激性的真人秀,有一檔國外以驚險刺激出名的真人秀節目《荒野求生》相信是全球很多網友們都看過的節目。
  • 貝爺為什麼不拍《荒野求生》了?原來是這個原因!
    貝爺為什麼不拍《荒野求生》了?原來是這個原因!相信很多喜歡看荒野求生類節目吧,喜歡看這類節目的人一定聽過貝爾·格裡爾斯,可能說起這個名字大家不太熟悉,但是說起大家對他的稱呼——貝爺,大家應該就能知道是誰了吧。貝爺被大家稱為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幾乎沒有什麼是他不吃的。
  • 《挨餓荒野》評測:生存冒險手遊,帶你感受德爺貝爺的荒野求生
    本文來自:好遊快爆-爆有料編輯:是蘿蔔不是葡萄相信多數喜歡生存類遊戲的朋友們都曾看過貝爺與德爺的野外求生節目,而蘿蔔也不例外,當年入了貝爺《荒野生存》的坑後,可是一口氣看完了其拍攝的所有求生節目,甚至一度將網上的其他生存欄目也都看了一遍,其中自然便包括了德爺的《單挑荒野》與《荒島餘生》等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