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如何演變?獵戶座大星雲中的新發現或藏著答案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獵戶座巨大原始星周圍發現含鋁分子

有助了解行星演變過程

科技日報東京4月29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國立天文臺、東京大學、理化學研究所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阿爾瑪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發現,獵戶座大星雲中的巨大原始星「獵戶座KL電波源I」旋轉噴射氣流的根部附近,含有一氧化鋁分子。

資料圖:隱藏在獵戶座星座最黑暗的角落之一的「宇宙蝙蝠」,穿越兩千光年的星際空間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前展示出它朦朧的翅膀。

恆星如何誕生,其周圍的行星如何形成,這是天文學、地球行星科學極為重要的課題。在天文學方面,科學家試圖通過觀察恆星和行星的「現場」來理解這個過程;在地球行星科學中,科學家通過分析隕石和航天探測器帶回來的樣本來了解太陽系中第一顆行星的形成。

獵戶座大星雲是大質量星形成區域,其中的巨大原始星「獵戶座KL電波源I」距太陽系1400光年,質量超過太陽數倍。研究小組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論文稱,他們在「獵戶KL電波源I」原始星盤旋轉噴射氣體流中,首次發現了一氧化鋁分子,並觀察了其分布。

迄今為止,科學家僅從進化末期的老年恆星噴射氣流中發現了一氧化鋁分子。老年恆星噴射的氣體中,一氧化鋁形成固體微顆粒飄蕩在星系中,成為形成新的恆星和行星的材料。但一氧化鋁分子是否存在於誕生之初的原始星周圍,其分布情況如何,一直不明確。

研究小組在「獵戶座KL電波源I」的觀測數據中發現了一氧化鋁分子放射的497GHz(千兆赫)和650GHz電波,顯示原始星周圍也存在鋁分子,分布在噴射流的根部。與同一處發現的一氧化矽分子等的分布相比,其分布非常集中,這可以通過一氧化鋁分子的低揮發性特徵來解釋。

從隕石的研究中可知,太陽系中產生的第一種固體物質是由鋁和鈣礦等揮發性較低的元素濃縮而成,這些物質成為製造地球的材料。這項研究表明,原始星周圍的一氧化鋁分子凝縮成塵埃。該研究成果增進了對原始星周圍行星材料進化的理解,也為進一步了解行星材料如何在太陽系中製造並演變成行星提供了線索。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行星如何演變? 獵戶座大星雲中的新發現或藏著答案
    獵戶座巨大原始星周圍發現含鋁分子  有助了解行星演變過程  科技日報東京4月29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國立天文臺、東京大學、理化學研究所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阿爾瑪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發現,獵戶座大星雲中的巨大原始星「獵戶座KL電波源I」旋轉噴射氣流的根部附近,含有一氧化鋁分子
  • 天文學家發現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中潛藏黑洞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支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小組表示,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中潛藏著一顆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00倍。該發現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獵戶座是天空中最容易識別的星座之一,在它的腰間有三顆顯著的恆星排列成一條直線。獵戶座可以在每年這個季節的夜空看見(它是冬季星空的標誌性星座)。
  • 獵戶座大星雲中正在誕生大量恆星
    獵戶座應該是我們平時最容易看到的星座了,因為在晴朗的夜空中它非常顯眼,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比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都好辨認,而且獵戶座上還有著朋友們都熟悉的參宿四和參宿七兩顆明亮的大星
  • 揭開獵戶座大星雲中星形的神秘面紗
    據美國宇航局平流層紅外天文觀測臺(SOFIA)的最新研究,來自獵戶座大星雲中新生恆星的恆星風阻止了更多新恆星在附近形成。但SOFIA的觀察結果表明,嬰兒恆星會產生恆星風,可以吹走形成新恆星所需的種子材料,這一過程稱為「反饋」。獵戶座大星雲是夜空中觀察次數最多,拍攝最多的物體之一。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託兒所,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恆星是如何形成的。氣體和塵埃的面紗使這個星雲非常美麗,但也從視角籠罩著恆星誕生的整個過程。
  • 獵戶座大星雲中正在誕生大量恆星,有個恆星胚胎比盾牌座uy還大
    獵戶座應該是我們平時最容易看到的星座了,因為在晴朗的夜空中它非常顯眼,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比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都好辨認,而且獵戶座上還有著朋友們都熟悉的參宿四和參宿七兩顆明亮的大星,它中間的三顆星也很顯眼,看上去就是天幕中排列最為整齊的三顆星,它們是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古人又稱之為福祿壽三星
  • ZWO每周一圖: M42獵戶座大星雲ASI294MC-Pro
    M42獵戶座大星雲獵戶座大星雲(M42,NGC 1976)是位於獵戶座的反射星雲
  • 淺析獵戶座大星雲是什麼類型的星雲
    &nbsp&nbsp&nbsp&nbsp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獵戶座大星雲是什麼類型的星雲?&nbsp&nbsp&nbsp&nbsp獵戶座大星雲(M42,NGC1976)是位於獵戶座的反射星雲,也是位於獵戶座的瀰漫星雲。
  • 獵戶座大星雲裡的小世界
    這張紅外照片為我們呈現了星雲中心數量眾多的小質量天體,它們可能是褐矮星及眾多獨立的行星質量級別的天體,數量上超過十倍於過去所認知的。這一發現向過去被大家廣泛接受的獵戶座大星雲中恆星所形成的歷史劇本提出了挑戰。歐南臺VLT拍攝的獵戶座大星雲紅外圖像(來源:ESO/H. Drass et al.)
  • 天文美圖 | M42:獵戶座星雲
    ★天文美圖★2019.10.30 周三M42:獵戶座星雲影像提供與版權: Josep M. Drudis & Don Goldman說明: 獵戶座大星雲是個巨大且鄰近的恆星形成區,它或許是所有星雲中最著名的一個。
  • 德國天文愛好者在自家後院成功抓拍獵戶座大星雲
    最近,他用這套裝備抓拍到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獵戶座大星雲圖。這組美輪美奐的星雲照片展示了被譽為「恆星託兒所」的獵戶座星雲中的景象——一些年輕的恆星系統正在形成,隨著獵戶座星雲的氣體和塵埃混合物形成新恆星,星盤則環在其周圍。
  • 獵戶座大星雲超乎想像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區域,星雲中大量恆星孕育而生,熾熱的氣體和塵埃噴薄而出。Credit: ESO/H. DRASS ET AL1月,北半球的人們每天晚上10點都可以看到閃耀在夜空中的獵戶座大星雲。沿著「獵戶」腰帶,一頭是「畢星團」和「昴星團」,一頭是明亮的天狼星。獵戶座大星雲(M42)就在腰帶下方。
  • 深空攝影的好目標——獵戶座大星雲
    本月的夜空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深空攝影目標,就是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 獵戶座是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之一,也是全天亮星最多、最集中的星座。 獵戶座大星雲是位於獵戶座的反射星雲,也是位於獵戶座的瀰漫星雲。1656年由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直徑約16光年,視星等4等,距地球1500光年,同位置也在中國星名「伐一」「伐二」「伐三」附近。
  • 獵戶座大星雲在不在銀河系內,距離我們有多遠?
    獵戶座大星雲(M42)是銀河系內的星雲,距離地球大約1500光年,位於銀河系的獵戶座懸臂上,直徑16光年,裡面正孕育著許多年輕的恆星。獵戶座大星雲獵戶座大星雲是一個巨大的發光氣體雲,在梅西耶天體列表中排在第42位,所以也稱作M42,在望遠鏡中,獵戶座大星雲猶如展開雙翅的鳥,也是全天最明亮的星雲,在沒有光汙染的地方肉眼也能看見。
  • 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中,拍攝到行星誕生地!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使用世界上最強大之一的兩個射電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中非常年輕的恆星周圍拍攝了300多張原行星盤的圖像。這些圖像揭示了行星的誕生地和恆星形成最早階段的新細節。
  • 深空星野攝影,拍攝獵戶座大星雲和馬頭星雲
    這是兩名星空攝影師正在拍攝獵戶座的景象。畫面的左側,剛剛升起的獵戶腰帶三星幾乎垂直於地平線。在最下方明亮的參宿一旁是大名鼎鼎的馬頭星雲(B33)。馬頭星雲的紅色輝光,主要是星雲後方被恆星所照射的氫氣。而暗色的馬頭則主要來自濃密的塵埃遮掩了後方的光所形成。
  • 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及獨立的具有行星質量的天體 2016-07-15 科技日報 張夢然 有關研究成果挑戰了此前被廣泛接受的對獵戶座星雲的形成及歷史的認識。  獵戶座是赤道帶星座之一,非常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就位於其中,跨度約24光年,是正在產生新恆星的一個龐大氣體塵埃雲。
  • 甚大望遠鏡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
    原標題: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日前對獵戶座星雲的中心展開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觀測。有關研究成果挑戰了此前被廣泛接受的對獵戶座星雲的形成及歷史的認識。
  • 獵戶座的馬頭星雲發生了什麼?
    兩個研究小組使用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平流層天文臺「索非亞」的一幅圖,以揭示在獵戶座標誌性馬頭星雲中形成恆星的新發現。這張圖揭示了有關恆星形成過程中塵埃和氣體完整理解的重要細節。馬頭星雲嵌入在更大的獵戶座B巨大分子雲裡,密度極高,有足夠的質量來製造大約30顆類似太陽的恆星。
  • 新疆天文臺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緻密氣體爆炸加熱證據
    獵戶座克萊因曼-洛星雲(Orion Kleinmann-Low nebula; Orion KL)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約550年前,這個星雲中發生了一次大爆炸,推動了若干年輕星的高速運動,更產生了非常壯觀的煙花狀高速氣體外流結構。
  • 科研人員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緻密氣體爆炸加熱證據
    獵戶座克萊因曼-洛星雲(Orion Kleinmann-Low nebula; Orion KL)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約550年前,這個星雲中發生了一次大爆炸,推動了若干年輕星的高速運動,更產生了非常壯觀的煙花狀高速氣體外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