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如何用數據追蹤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

2020-12-05 199IT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南非約有 80% 的人口患有潛伏性肺結核,僅在 2013 年就有 45 萬例肺結核陽性患者。肺結核的致死率在去年超過了愛滋病,成為了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

全球約有 37.5% 的肺結核患者未被確診,未被確診也就意味著沒有應對的治療方案。可以說這是檢測環節,或者說治療環節上的缺陷。這些患者會不斷地感染新患者,進而導致疾病在人群中傳播的惡性循環。而確診這些患者將有助於推動肺結核治療方法的進步,這也是 IBM 之所以支持 WHO 結核病終止戰略的原因。IBM 為 WHO 提供了數據驅動的物聯網系統以診斷、預測結核病,並最終遏制結核病的傳播。

在追蹤傳染病環節中最大的難題在於,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是由不同的健康機構監管。而調查結果仍需要人工手動輸入到系統中,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遺漏、輸入錯誤等問題。另外,在南非國家,患有肺結核會被打上社會偏見的烙印,所以許多肺結核患者也不願意提供相關資訊。

▲ 研究員 Toby Kurien 手上拿的是一塊小型無線電肺結核追蹤器,由 IBM 研究所非洲製造實驗室研發。(Source:IBM)

在不久前才投入使用的約翰尼斯堡實驗室裡,IBM 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解決數據驅動方法遇到的難題,想要設計一個更為有效的防控結核病策略。透過使用廉價的無線電標籤,研究團隊計劃在約翰尼斯堡的特定區域內投放數十個無線電標籤,以匿名追蹤結核病的傳播路徑。

研究員 Toby Kurien 和 Darlington Shingirirai 同在 Braamfontein 總部的實驗室工作,他們嘗試將無線電標籤商用化,將其應用於醫院、診所等場所,最終應用於社區中。 Kurien 是當地的製造業內一名十分出名的工程師,也加入了這款追蹤器研發過程。Darlington 是一名生物信息學博士,在 8 個月前進入了 IBM 非洲研究所,他的加入對醫療健康的研究無異於錦上添花。

如何更有效地追蹤肺結核

一般來說,無線射頻追蹤器使用場所有限,只能在某一特定區域能工作,比如說商場。但是無線射頻追蹤器的收發距離有限,監測員很難判斷在監控範圍內的是誰、剛剛又是誰進入了監控範圍。所以在類似商場或其他特殊場所,無線射頻追蹤器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然而 Kurien 和 Shingirirai 的無線電標籤就解決了追蹤器的收發距離問題。

Kurien 說:「我們的無線電標籤間就可以互相通訊,所以當兩個無線電標籤互聯時,它們的交互紀錄就會被記錄下來。」舉個例子,一個攜帶標籤的患者可能會分別進入與另外 10 個攜帶標籤患者的通訊範圍,兩兩標籤間就會逐一通訊(8 個人在公車上,3 個人在家裡)。如果每名患者都攜帶這一無線電標籤的話,那麼每兩兩標籤間的通訊都會被逐一記錄下來。

▲ 三維數據可視化有助於研究員和衛生組織確定「超級聯絡員」,由此可設計一個有針對性的免疫接種策略。(Source:IBM)

從無線電標籤中收集來的數據將呈現在一個三維動態監測的顯示屏上,科學家和研究員們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分析疾病的分布情況,甚至追蹤疾病的傳播路徑。同時,因為接種疫苗的花費太高,這些數據還可幫助醫療人員來確定優先免疫接種患者。

Kurien 說:「這些標籤負責收集數據,而我們則將這些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以此來確定疾病的分布情況。當我們發現一處疾病密集地時,這就意味著有一個帶有標籤的患者進入了這一密集地大多數的人通訊範圍,我們把這樣的人稱為『超級聯絡員』或者高集中性的人。這些數據顯示,如果我們選擇超級聯絡員進行接種治療的話,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打破這一密集網絡,阻止疾病的進一步傳播。」

Shingirirai 稱:「透過使用這些標籤,我們可以分析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傳播模式,這一資訊不僅對預防疾病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分析疾病傳播機制及在不同環境下的易感人群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這便使我們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幹預措施,比如有針對性的免疫接種(異煙肼預防性治療),強化結核病患者的檢測方法,傳染控制以及其他一些預防疾病傳播的措施。」

除了調查數據提取的操作不當以外,另一個導致結核病追蹤困難的原因在於像 GPS 感測器這類的傳統工具不但價格高昂,更重要的是,患者都不願意攜帶。這些用做醫療數據收集的追蹤器通常都會被認為是侵犯私人隱私的。還有一個更敏感的問題在於,戴著一個追蹤器無異於向別人宣告自己是結核病患者。

了解到這些問題之後,技術團隊設計了第三代追蹤器,也就是最小的這個版本。Kurien 告訴我們:「每一塊晶片包含一個小型感測器、儲存設備和電池。我們將晶片做成手鐲大小,然後配上時尚的外殼,這樣別人就看不出配戴者是結核病患者了。」Shingirirai 指出,為了降低追蹤器的辨識性,他們還可以將其做成頭帶(女性患者)或腕帶(男性患者)形式。

技術團隊有了這些設計思想後,與當地的初創科技公司 SiGNL 合作,生產製造了這些追蹤器。他們計劃在一個可控的環境內(如醫院)對這批追蹤器進行首測,滿足要求後再將其投入大規模使用。這一追蹤器也可以用來追蹤其他類型的傳染病。

「我們學習的知識越多,對事物的理解也就更深。當我們對事物的理解開始加深時,我們採取的移動自然也就會更積極。而在這一事例中,我們在與結核病的抗爭中產生了巨大影響。」

為了支持 WHO 結核病終止戰略, IBM 研發的傳染病追蹤器不僅是一款創新發明,更是一款實用的工具。它不僅貢獻了可提升人類健康安全的寶貴數據,還消除了現有追蹤器在社會層面的弊端,並解決了成本問題。

來自: 雷鋒網

相關焦點

  • 穀雨數據丨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 要不要滅掉它?
    因而蚊媒性傳染病常在秋天肆虐,比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等。 其實,蚊子算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其個人博客中透露,蚊子每年平均奪走83萬人的生命。這其中,只有5種偏好人血的瘧蚊能攜帶惡性瘧原蟲,即引發的瘧疾最為危險,症狀最嚴重,死亡率也最高。
  • IBM Data Science Experience - 數據科學家實驗室
    現代的數據科學家需要具備跨學科的能力,他(她)可能是某行業專家,例如需要了解醫療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去採集和查看醫療的數據;他(她)可能需要具備一定的統計學、數學知識,對於一定量的數據信息,知道如何去分析和統計從而掌握一定的經驗和規律
  • 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物是什麼?
    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物。毒物的致死率由LD-50決定(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簡稱LD50(即Lethal Dose, 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標)。LD-50數據是通過動物實驗而得出的結果,當運用到人體上,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 為什麼說地球上對人類最致命的生物,是小小的蚊子?
    在地球上,如果是還有什麼生物對人類產生威脅,那就只有蚊子,作為對人類最致命的生物,目前人類依然對蚊子無可奈何。 2.31億年前,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之後,地球發生了湖泊革命,當時很多生態類群出現了「空白」,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通過大輻射事件,填補了空白。
  • 盤點世界上最恐怖九大病毒:愛滋病毒或最致命
    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可怕的病毒,下面盤點下世界上最致命九大病毒。        1、馬爾堡病毒:科學家在1967年鑑定出了馬爾堡病毒。馬爾堡病毒類似於伊波拉病毒,兩者都能引發出血熱,感染者會出現高燒和出血,最終導致休克、器官衰竭和死亡。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這種疾病最初爆發的死亡率為25%,1998到2000年間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的死亡率超過80%。
  • 英國公布世界上最致命毒藥名單 炭疽和砒霜上榜
    英國媒體公布了世界上最致命的毒藥名單
  • 細數地球上最致命的12種病毒
    有一種疾病--天花--我們已經消滅了它,使世界上不再出現新的病例。但是我們離贏得與病毒的戰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幾十年來,有幾種病毒從動物身上傳染給人類,並引發了大規模的疫情,奪去了數**的生命。2014年至2016年西非爆發的伊波拉病毒導致多達90%的感染者死亡,使其成為伊波拉家族中最致命的成員。
  • 【盤點】世界上最致命病毒排行榜
    No. 7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一個典型的流感季節,世界各地高達50萬的人將死於流感。但偶爾,一個新的流感病毒出現時,疾病的傳播速度更快,並經常有更高的死亡率。最致命的流感大流行,也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開始於1918年,當時導致了世界人口中40%的人被感染,造成大約5000萬人死亡。
  • 人工智慧創造了世界上最好的大象追蹤設備
    大象在非洲平原上漫遊的圖像印在我們所有人的腦海中,這些東西很容易被視為非洲的象徵。但是今天大象的未來還不確定。大象目前每15分鐘就會被偷獵者殺死,而如此熱愛看著它們的人類已經向他們的物種宣戰。大多數人不是偷獵者,象牙採集者,也不是故意傷害野生動植物,但對即將進行的戰鬥保持沉默或冷漠是致命的。
  • 世界上10大最致命的殺人生物 鱷魚才排第10!
    原標題:世界上10大最致命的殺人生物 鱷魚才排第10! 只能自求多福了…提起致命的生物時,我們可能都聯想起兇猛的野獸如獅子、鯊魚等。但請別以外表來判斷生物,雖然這些野獸會咬死人,但以數量來說它們並不是最致命的一群。
  • 小心,這些都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食物
    通過無數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文化在填飽肚子與舌尖上的滿足之間達成臻於至境,而有一些食物卻對我們的健康有潛在危險。下面是我們這個奇怪而又奇妙的小星球裡每個角落中最致命、最危險菜餚的匯總。河豚動畫片《辛普森一家》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其中有一道菜就是由河豚魚做的,如果做法不當,它可能會讓你一命嗚呼。
  • 科普一下: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物是什麼?
    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物。 毒物的致死率由LD-50決定(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簡稱LD50(即Lethal Dose, 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標)。
  • 每年造成72萬人死亡,蚊子可以說是地球上對人類最致命的生物
    在地球上,如果是還有什麼生物對人類產生威脅,那就只有蚊子,作為對人類最致命的生物,目前人類依然對蚊子無可奈何。在2億多年的時間裡,蚊子經歷了多次大滅絕事件,不僅活到了現在,而且家族逐漸壯大,目前,全球有3600多種蚊子,最重要的則是3個屬,包括按蚊屬、庫蚊屬、伊蚊屬。
  • 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是什麼?
    你認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動物是什麼?鯊魚?毒蛇?或者是我們人類?當然,答案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危險。就我個人而言,從我第一次看《大白鯊》開始,我就一直害怕鯊魚,雖然鯊魚看起來確實很恐怖,但事實上,每年被鯊魚殺死的人類寥寥無幾。
  • 盤點世界上最致命生物:一口唾沫毒死你
    &nbsp&nbsp&nbsp&nbsp3月4日消息,想知道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世界上最致命的蛇?世界上最致命的蜘蛛?世界上最致命的昆蟲?這些都是什麼,下面為大家盤點全球十種劇毒生物,蛇、昆蟲全都有。
  • 世界上最小的磁體誕生!IBM 實現在單原子上存儲位數據
    不過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最近,IBM加利福利亞州聖荷西研究院的納米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使得這個理想在將來成為了可能。在研究中,納米科學家們證明了在單個原子上讀取和寫入1 bit數據的能力,而目前的硬碟驅動器為了存儲這1 bit數據信息,則需要使用大概10萬到100萬個原子。
  • 追蹤天花300年 旨在準確預測未來傳染病走勢
    ■本報記者 唐鳳41年前的12月9日,全球根除天花認證委員會的代表在「天花已經從世界上根除」的聲明上簽字。「在當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如果我們也能收集更詳細的數據,在未來的幾年裡,當回顧這些數據時,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Earn說。修訂天花史的「木乃伊」天花是有史以來襲擊人類的最具破壞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 ——每10個感染者中就有3人死亡。那些倖存下來的人也往往殘疾、失明或毀容。
  • 追蹤天花300年——旨在準確預測未來傳染病走勢
    作者: 唐鳳41年前的12月9日,全球根除天花認證委員會的代表在「天花已經從世界上根除」的聲明上簽字。在1980年5月8日的第3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天花被正式確認為根除。「在數據所涵蓋的時間內,天花從一種可怕的、不可避免的危險變成了一種容易預防的傳染病。引入更好的控制措施,特別是接種疫苗,自然降低了天花死亡率,並最終根除天花。」
  • 盤點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 人類位居第二
    遭到動物致命攻擊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但你知道哪種動物最有可能殺死你嗎?通過分析蓋茨基金會與國家地理提供的數據,科技媒體CNET彙編了每年殺死人類最多的24種動物,其中人類位居第二。
  • 世界上最致命動物排行榜
    世界上,有許多可怕而致命的動物,它們或許看起來很渺小,但是卻因自身所帶的毒性而令人聞風喪膽,也有很多人由於粗心大意最終命喪黃泉。近日,美國權威網站發布了最新的世界上最致命動物排行榜,你絕對猜不到位列第一的是什麼動物。第1名:蚊子在動物界中,體型小、力量弱的蚊子竟然是威脅人類的「頭號殺手」。一到夏天,惱人的蚊子就肆意亂飛亂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