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氣候舒適的北半球的我們,單靠想像很難理解生活在熱帶、寒帶或是地中海氣候中是種怎樣的感受,雖然科學領域已經確定了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世界旱極「阿塔卡馬沙漠」,但這些地方終歸屬於較少有人居住的區域,如果說世界上有一處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卻穩居世界降水量倒數第一的寶座,年均降水量只有21mm,這樣的生活你能想像麼?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座城市,就是與我們國家隔太平洋相對的秘魯首都——利馬。因為擁有全世界各大城市中國最低的降水量,利馬又被稱為「無雨之都」,最少的情況下一年只有10-15mm的降水量,也因此利馬呈現出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城市風貌。
首先,利馬是一座不設置排水井的城市,自然這裡也沒有下水系統了,此外這裡的民房許多都是土坯或乾脆用紙板搭成,反正不會下雨,這些房子也可以十分安全的居住;最後一點,在利馬人們從來都不會見到雨具店,這裡的人們大概都不認識雨傘雨衣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你了解過利馬這座城市,也許會對這種極少降雨的情況感到更為奇怪,因為它明明是一座海濱城市,利馬緊鄰太平洋,一座與海為伴的城市怎麼可能不下雨呢?其實利馬這種極有代表性的氣候並不是這座城市單獨的現象,利馬其實坐落於南美太平洋中部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的一部分,南美洲西側有一條非常狹長的地段處於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緣,這片陸地西側是大洋,東側是高聳的安第斯山脈,導致氣流下沉作用非常顯著,氣候因此乾燥,另外,這裡盛行風向基本與海岸平行,水汽很難向內陸產生抬升效應,因此即便就在海邊,也很難有積雨雲形成。
不過這樣的城市,還能稱為一國之都,居然還被稱為是「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又是因為什麼呢?原來,利馬雖然地理位置上屬於降雨量最少的熱帶沙漠氣候中,但這裡並不總是陽光熾烈、酷酷熱難耐的,相反,利馬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幅度都比較小,溫度平和宜人,最冷的月份平均溫度在15℃左右,而最熱的月份平均溫度為22℃,已經十分宜居了。
雖然緊鄰沙漠,因為風力較小,利馬也從來都不擔心遭遇沙塵暴。雖然降水量極小,但利馬的「雨」還會以另一種形式降下,太平洋海域上溼度較大的冷風著陸後與利馬高溫乾燥的空氣相遇,空氣中的溼度被削弱,從而形成霧氣。這些霧氣常年瀰漫,飄忽不定,有時濃如屏障,有時淡如紗織。由於風少溫低,霧氣常常持續很久都不會消失,但這樣的溼度也使得利馬的土壤得到了極大的滋潤,保證了植物的健康生長,因此如果你到利馬旅行,會發現這裡從不下雨,但條條街道都綠樹成蔭,植被茂盛,人們也不用為乾旱缺水而擔心,當地人也把這裡的霧稱為「秘魯的甘露」,可見這種氣候還是很受當地人喜愛的~
不過利馬也因為長久的不下雨,形成了害怕降雨的習慣,最嚴重的一次還是在1949年4月,利馬突然發生了一件極其反常的事情,大雨一直下了整整1個小時,雖然對世界上其他城市來說這樣的降雨稀鬆平常,但對利馬來說卻是個災難,這場突如其來的降雨造成了利馬的屋頂坍塌,且許多建築內部大量的積水,短短的1個小時的降雨給就整個城市造成了空前的恐慌和損失。
不過這樣的情況還是屬於小概率事件,大多數時候的利馬都還是那個熱情又平和,奔放又自然的姿態,而且秘魯近幾年越來越成為中國旅行者青睞的目的地,許多前往庫斯科、馬丘比丘等世界級名勝的遊客都會給利馬留下幾天遊玩的時間,這裡既是秘魯首都,同時也是全秘魯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大部分殖民地時期,利馬始終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權力中心,因此留存了大量的殖民地時期的建築上,如大的聖法蘭西斯修道院地下墓穴、中央廣場、聖馬路丁廣場和這些建築也為利馬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大家都嚮往的南美洲,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感受下利馬甘甜的霧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