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的溫情,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機智的醫生生活》
韓劇實在是太會抓人心了。
疫情蔓延全球的當口,tvN適時推出了劇集《機智的醫生生活》。一開播即是9.6的高分,如今評價人數超3萬,依舊穩居9分以上。
江湖有雲「中國看孔笙,韓國看申源浩」。而孔笙的代表作,正是《父母愛情》《琅琊榜》《大江大河》等口碑劇。
不難想見,這位一手策劃出「請回答」系列、「機智」系列的韓國導演一出手,即是品質的保證。只是拍拍稀鬆平常的小日子,也能令觀眾看得「精神分裂」、又哭又笑。
即便不熟悉導演,看到《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爸爸和正煥爸爸居然變成了兄弟,《機智的監獄生活》中獄警李俊浩搖身一變成了面冷心熱的醫生金俊元,以及讓人忍不住開始「猜老公」的四男一女主角陣容,就知道這劇非追不可。
毒舌的胸外科醫生金俊元。/《機智的醫生生活》
韓劇的溫情,值得讓人一刷再刷。
有些人甚至每天加班到一兩點,到家也要看一集《請回答1988》才能卸下疲憊入睡。前陣子熱播的韓劇《愛的迫降》中,朝鮮小兵則因在站崗時追看10年前的韓劇《天國的階梯》,讓「入侵者」在眼皮底下溜了過去。
眨眼間,「韓流」進入中國已有27年。這個最早用來形容偶像團體的詞,逐漸泛化到各種韓國文化對外影響的表現,其突出代表則是韓國影視。
《寄生蟲》拿下奧斯卡,無疑是韓流輸出這麼多年最揚眉吐氣的時刻。從屢試不爽的純愛,到逐漸轉向社會議題的探討,韓國影視開始呈現出越發令人驚喜的面貌。
製造衝突,幾乎是一個合格的影視作品必然會採用的手法。而韓國影視更擅用的「製造禁忌」,是顯而易見的賣點,是明晃晃的野心,也是秘而不宣的守舊,更是灰暗社會環境下閃現的希望。
那些追過韓劇的日子。/《愛的迫降》
韓式虐戀
無禁忌不成天選CP
中國人與韓劇的緣分,始於1993年引進的《嫉妒》。但韓劇第一次展現魅力,則要追溯到1997年央視引進的《愛情是什麼》。
4.2%的收視率,讓電視臺嘗到了甜頭。
從此,央視主攻家庭倫理,帶來了《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四姐妹的故事》《孿生兄妹》《黃手帕》《看了又看》《人魚小姐》等劇;
地方臺側重青春偶像,呈上了《星夢奇緣》《天橋風雲》《妙手情天》《女主播的故事》《藍色生死戀》《浪漫滿屋》等劇。
即便沒看過《大長今》,也曾被鋪天蓋地的手機彩鈴和廣場舞曲洗過腦。而80後90後「為絕美愛情流淚」的體驗,從那時已經開始,直到現在也沒能停止。
韓劇打天下的法寶,最初是「車禍」「癌症」「治不好」。
《藍色生死戀》中,一對並無血緣關係的兄妹相愛,幾位主角陷入四角戀情,最終女主死於白血病,男主則遭遇車禍;
在《愛的迫降》中令朝鮮小兵如痴如醉的《天國的階梯》,同樣集齊了失明、車禍、失憶、絕症、四角戀等狗血戲碼,但依然火得一塌糊塗。
這種「命運不讓我們相守,但偏偏讓我們相遇」的設定,達成了一種宿命論的禁忌。要細細探究起來,或許和梁山伯祝英臺、牛郎織女的內核也並無二致。
《藍色生死戀》當年可騙了不少眼淚。
而當苦情達到了極限,輕喜劇早已躍躍欲試。
因房產糾葛而與大明星錯成夫妻的《浪漫滿屋》,「論灰姑娘該如何在四個富二代中做選擇」的《花樣男子》,財閥繼承者與貧窮少女的羅曼史《繼承者們》,則是利用階級的反差,讓觀眾將愛情與逆天改命的可能聯繫在一起。
灰姑娘的故事總有人愛。/《繼承者們》
韓式愛情甚至突破了物種。
《來自星星的你》,由有據可考的17世紀不明飛行物記錄,延伸出一段人與外星人的情愛;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則是想要結束永生的高麗將軍與註定要死的「鬼怪新娘」之間產生的人鬼戀;
《W-兩個世界》,甚至讓漫畫愛好者們「與紙片人戀愛」的痴想得以呈現……
姐弟戀有《我叫金三順》《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涉及同性的有《王的男人》《人生真美麗》,連出軌都有《誘惑》《密會》《春夜》,可以說能打破的禁忌差不多都被韓劇嘗遍了。
當常規設定再不能滿足觀眾的胃口,編劇們開始將視線轉向政治。《愛的迫降》中,讓朝鮮政界二把手的獨子與韓國1%的財閥繼承人發生關聯,達成了一種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現實禁忌之戀。
而這部踩著朝韓關係鬆動的當口上映的純愛劇,無疑又回應了兩國民眾對美好未來的期許。不得不說,編劇們對人心向背及輿論動向的把握,相當細緻入微。
能穩穩接住從樹上掉下來的大活人還能毫髮無損,我的中學物理知識表示不服。/《愛的迫降》
但正如播客「展開講講」所提到的,擅長將一切類型化的韓國影視圈,不管如何在題材上推陳出新,其愛情故事內核依然是陳舊的「前世今生」梗,仿佛沒有多到難以解釋的巧合,就不足以湊成一對佳偶。
而對於角色本身的人格魅力呈現、推進關係進展的關鍵契機,卻鮮少有基於正常交往邏輯的打磨。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正是靠著編劇不斷換到我們手上的新瓶,不知不覺間喝下了一升升與愛情有關的舊酒。
觀眾早已看穿了一切。/《愛的迫降》
敢寫敢拍的韓劇
有自己的野心
即便如此,韓國影視的可貴之處依然可見。
反映外貌歧視問題的《我的ID是江南美人》,涉及職場性騷擾的《請吃飯的漂亮姐姐》,聚焦教育問題的《天空之城》,直面校園霸凌的《梨泰院Class》,探討網絡暴力、呈現不婚職場女性面貌的《請輸入搜索詞:www》……
不能說每一部都做到了龍頭鳳尾,但起碼在拋出問題這一步,表現得可圈可點、言之有物。
被迫應酬的女職員。/《請吃飯的漂亮姐姐》
事實上,韓國影視的輸出,從一開始就野心滿滿。
1997年,一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資源並不豐富的韓國亦深受影響。為了讓本國經濟擺脫對傳統製造業的依賴,韓國於次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並先後出臺了《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等法規及政策,設立並大力扶持文化產業局,為影視、遊戲等文化產業提供幫助。
彼時金融風暴餘波下,不少政府部門大量裁員,唯有文化部門不減反增,同時相關的財政預算亦不斷提高。
正是在這種決心之下,文化產業逐漸成為韓國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到2004年就躋身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的隊列。光是出口《冬日戀歌》的周邊,就收穫了1000億韓元。
很多人是衝著裴勇俊花的錢。/《冬日戀歌》
而拿下奧斯卡的《寄生蟲》,更有望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對經濟的正向影響。
早期因語言隔閡,其進駐的海外院線寥寥無幾。獲獎之後,海外票房比前一周末暴漲234%,2月全球票房破2億美元。
以奉俊昊為代表的韓國導演,正在以好萊塢式的資本運作及團隊打造模式,為韓國本土影視的變革鋪平道路。
目前看來,以現實題材、亞洲視角、工業化運轉的製作模式,或將成為韓國影視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持續探索的方向。
奉俊昊的成功,亦是韓國電影的成功。
社會越惡劣,影視越震撼
國民的希望靠製作人的手來書寫
從題材的選擇不難看出,韓國影視的性格是剛烈的。
單是以光州事件為原型的電影,就有《花瓣》《華麗的休假》《薄荷糖》《南營洞》《計程車司機》等數部。
針對釜林事件的有《辯護人》,直指六月民主運動的有《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講述世越號沉船事件的有《潛水鐘》《沒有你的生日》,反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有《素媛》《熔爐》,揭露家暴虐童問題的有《小小委託人》……
《計程車司機》最終拿下了9167萬美元的票房,位列2017韓國電影票房榜首。
韓國對文化產業經濟的支持,讓影視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但抗爭路上並非全無代價。
宋康昊因接拍《辯護人》一度斷了片約,其投資公司遭到高強度稅務調查。而釜山國際電影節主辦單位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也因《潛水鐘》的上映而達到了頂峰。
藝人對釜山政府打壓電影節的行為表示抗議。
然而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呼號,給民眾所期待的更完善的法治社會帶來了希望。
2017年,文在寅政府下令對1980年的光州事件進行徹查,最終韓國國防部長宋永武出面向國民道歉;
《熔爐》上映後,韓國國會在2個月內通過了「加強針對兒童、殘疾人性犯罪處罰的特例法修訂案」(又稱《熔爐法》),提高了量刑,撤銷了性侵殘疾女性及幼童的公訴時限;
《素媛》上映第6年,韓國國會通過了「針對特定犯罪人員的保護觀察暨佩戴電子腳鐐相關的法律」(又稱《趙鬥順法》);
《小小委託人》上映不久,韓國政府便宣布將考慮修訂民法第915條,禁止父母以任何理由體罰子女;
《寄生蟲》的大獲全勝,更是給首爾1500戶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家庭帶來了改善居住環境的希望……
值得思忖的是,韓國影視的繁榮,用揭露社會黑暗面的方式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卻也因韓國影視的集聚產業化引發了更深的罪惡。
生活的希望,是否真的能藉由電影的發聲而得以實現?/《寄生蟲》
高度產業化的娛樂
正在剝離人們的同理心
旺盛的發展需求,引來了資本入駐,也帶來了以營利為導向的標準化、模板化與流水線化造星操作。
韓國經紀公司制度下的藝人培養機制,已然是財閥眼中經過驗證的搖錢樹。
依託這樣的機制,最早成立的音樂娛樂公司SM、JYP和YG,用20年的時間將K-POP(韓國流行音樂)打造成了一年銷售額超過300億美元的產業。
圖源:2018年韓國娛樂偶像產業發展現狀及盈利模式分析。
而令頭部經紀公司市值攀升至萬億韓元的藝人們,所能拿到的專輯銷售分成最低只有5%,卻仍要付出犧牲正常生活的代價、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壓力,乃至迎合潛規則對他們的壓迫。
近10年間,韓國有超過30名演藝界人士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去年年底,崔雪莉、具荷拉兩位韓星相繼去世,再一次引發了對韓國娛樂圈內部對女性藝人的性侵害問題,以及對韓國社會普遍存在對藝人的網絡霸凌現象的討論。
以張紫妍事件為原型的電影《玩物》,以數據展示了韓國女藝人慘烈的生存現狀:45.3%的人曾被要求陪酒,超過62%的人曾被節目相關的人員或者社會有勢力者要求進行性接待。
離開了大佬的魔爪,也無法隔絕來自觀眾的惡意。在崔雪莉自殺後,《想知道真相》節目組採訪曾在她社交主頁上留下惡評的黑粉。對方時而矢口否認,時而閃爍其詞,始終不承認自己的言行對雪莉本人造成的傷害。
在黑粉眼中,藝人為演藝事業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
從經紀公司到廣大觀眾,幾乎所有人都將藝人視作「不配擁有主觀意識的玩偶」。在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下,藝人只要抱持一點與主流觀點背道而馳的「異見」,都會遭到猛烈的攻擊。
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翻拍成電影後,閱讀原著的女演員、參演電影的女演員,都身陷輿論漩渦中,其主要火力輸出者正是韓國男性。
比起向上喊話,向下的教化似乎來得更難。這中間橫亙著的,是不可逾越的階級分野,是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比起同理心,人們內心無法翻身的憤懣似乎更多。
因為分享了一本書,就被男粉絲猛烈攻擊的女星。
李勝利夜店性招待事件爆出後,文在寅政府曾表示「檢警領導層,要以組織的命運為賭注,徹底查明真相」。然而最終的結果,是李勝利如願全身而退,韓國再次失去走出財閥經濟「迷宮」的機會。
韓國演藝從業者們,以犧牲歡愉的方式來為人們呈現歡愉,最終落得用後即棄的下場。擅長洞察人心的韓國演藝圈,即便輸出再多良心之作,只要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存在,就無法改變其消磨人性的本質。
全球文化領域中,因有韓國影視的冒頭,亞洲的故事得以讓更多人看見,這是文化多樣化的幸事。但更值得期待的是,終有一天,勇敢挑起社會議題的韓國影視,可以不再因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而只能停在紙上談兵。
韓劇引進12年 從民間到主流從沉默到火爆,新京報,2005-11-05
韓國「文化立國」 文化產業成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學習時報,2011-12-14
時光晚報:《寄生蟲》全球票房破2億美元 暴雪兩款遊戲改編動畫 嵐北京演唱會取消,Mtime時光網,2020-02-17
《愛的迫降》:禁忌之戀中的政治憧憬,界面新聞,潘文捷,2020-02-13
文化立國:韓流何以照耀亞洲,周末畫報,樸春蘭,2018-02-26
從《素媛》到《寄生蟲》,那些改變韓國社會的電影,環球時報,金惠真,2020-02-25
韓劇盛行的原因及其對中國電視劇的啟示,新聞戰線,李倞婧,2014年第9期
李勝利事件背後的女性生存困境:現實比韓劇更殘酷,三聯生活周刊,張宇,2019-03-21
2018年韓國娛樂偶像產業發展現狀及盈利模式分析(圖),中國報告網,2018-02-09
✎作者 | 晏非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