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符拉迪沃斯託克9月6日電通訊:中俄友誼的傳承者——記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中國留學生席浚斐
新華社記者吳剛
席浚斐是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關於他,有一個很長的故事。講這個故事,要從他的家鄉開始。
席浚斐出生在大禹故裡、美麗羌鄉——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也許,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是因為2008年5月的那場地震。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俄羅斯政府立即決定邀請中國地震災區兒童赴俄羅斯療養。根據中俄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在多部門配合下,來自地震災區的1500多名兒童分兩批於2008年和2009年暑假赴俄羅斯療養。其間,多數孩子住在位於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受到俄羅斯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很多孩子因此與俄羅斯結緣。席浚斐就是其中一員。
2008年7月,席浚斐第一次來到俄羅斯,來到風景秀麗的俄羅斯遠東濱海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在「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療養的21天裡,他得到工作人員的精心照料。
席浚斐對記者說,這段經歷使他對這座城市、對俄羅斯這個偉大的國家都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夢想日後能來符拉迪沃斯託克留學,掌握俄語和俄羅斯文化,為中俄友誼發展做出貢獻。
席浚斐回憶道,離開「海洋」全俄兒童中心那天,他來到像俄羅斯油畫一樣美麗的海濱,在一張紙條上寫下心願和祝福,裝進漂流瓶,扔進了浩瀚的大海。這個漂流瓶為他第一次俄羅斯之行畫上完美的句號,也為他和俄羅斯之間新的聯繫拉開序幕。
意想不到的是,在席浚斐回到家鄉四個月後,這個漂流瓶居然漂到了「海洋」全俄兒童中心,被那裡的工作人員撿到,成為「海洋」中心一段廣為人知的傳奇。三年後,席浚斐才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那年他16歲,正讀高一。
2010年和2011年夏天,受中國政府的邀請,1000名俄羅斯中小學生到中國參加夏令營。他們分赴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和中國小夥伴交流。2011年夏天,正在北京旅遊的席浚斐從《新聞聯播》中得知這批俄羅斯孩子中包括「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的學生。經過努力,他在北京見到了當時「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的負責人馬爾佐耶夫。就這樣,他與「海洋」又一次相遇。
正是因為這次相遇,2012年9月,受「海洋」中心邀請,他再次來到「海洋」全俄兒童中心,也再次親身感受到俄羅斯人民的友善,對俄羅斯有了一份更深的感情。
2014年,中俄兩國教育部門決定將這個「傳奇友誼故事」續寫下去。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和俄羅斯教育部門分別給予席浚斐生活費資助和俄羅斯國家公費留學的資格。當年10月,席浚斐走進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開始了他的俄羅斯留學之旅。
席浚斐此前雖然到過俄羅斯兩次,但要在異國他鄉長期學習和生活,仍讓他心裡有些緊張。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他慢慢掌握了俄語,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席浚斐說,他能實現來俄羅斯留學的夢想,多虧了黨和祖國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在留學期間,中國駐符拉迪沃斯託克總領館也給了他很多指導和幫助。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成立中國留學生會時,他當選為中國留學生會主席,這讓他成長很多。
「我覺得,是中俄兩國的友誼成就了我的故事,我是中俄兩國青年世代友好的一個鮮活例子。我們這一代要肩負起發揚和傳承中俄友誼的重任。」席浚斐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