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學反應的焓變
化學反應中的焓變,就是系統的終態(產物)與始態(反應物)之間的能量差,用H表示。
在研究自然界的自發過程中,人們發現這些過程往往都是朝著能量降低的方向進行。
所以,人們認為:反應的焓變為負值(H<0)時,系統的能量降低,反應可以自發進行。
事實上,在198.5K、標準狀態下許多放熱反應(H<0)都可以自發進行。但是有些吸熱反應(H>0)在此條件下也能自發進行。
所以說,用焓變判定反應自發進行的方向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在給定條件下,一個反應自發進行的推動力,除了焓變,還受系統混亂度的增加和反應溫度的影響。
2.化學反應過程的熵變
(1)熵
在自然界中,發生的自發過程一般都朝著混亂度增大的方向進行。
在熱力學中,用一個新的狀態函數熵表示系統的混亂度,符號為S。
系統中存在的微觀狀態數越多,混亂度越大,熵也就越大。
同種物質一般是固態的熵值最小,液態的次之,氣態的最大。
隨著溫度的升高,熵值逐漸增大。
(2)熱力學第三定律
在0K時,一個純物質的完美晶體,其組分粒子(分子、原子或離子)都處於完全有序的排列狀態,混亂度最小,熵值最小(S=0),這就是熱力學第三定律。
它的另一種說法:在絕對零度時,完整晶體的純物質,其熵值規定為零。
(3)熵變
熵與焓一樣是系統的狀態函數,所以化學反應的熵變只取決於反應系統的始態(反應物)與終態(產物),與系統狀態變化的途徑無關。其計算方法如下:
(4)熵增原理
隔離系統的總熵變是反應自發性的判斷依據,凡總熵變大於零的過程必定自發,或者說總熵增的過程必定是自發的,這就是熵增原理。
也就是說,隔離系統的自發過程是熵增加的過程,這也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種表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