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作者楊益言與世長辭 享年92歲

2020-11-28 大眾網

  大眾網5月19日訊 19日10時25分,名滿全國的重慶作家楊益言因病在重慶與世長辭,享年92歲。其代表作是羅廣斌和他合著的《紅巖》。這部長篇在1961年12月由中青社出版後,重印113次,再版兩次,印數超過一千萬冊。

  楊益言,1925年出生於重慶朝天門,1948年在重慶被捕,囚禁於重慶渣滓洞。他在獄中結識了《紅巖》的另一作者羅廣斌。出獄後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紅巖》一書。

  《紅巖》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再版兩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巖》,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紅巖》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最高度的概括。紅巖精神,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紅巖》小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後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是發行量最大的小說;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該書被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命名為百部愛國主義教科書。

  女兒回憶:小時候不知父親是作家

   

  楊益言生前接受媒體採訪。重慶晨報記者 高科 攝(資料圖片)

   

  楊益言和小女兒楊小誼

  楊小誼是楊益言的小女兒,也是跟楊益言在一起生活時間最長的女兒,2012年,記者曾採訪了楊小誼,聽她講述女兒眼中的父親。

  提到楊益言就不能不提小說《紅巖》,楊小誼說:「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父親是作家,父親也沒給我講過任何關於他在渣滓洞的那段經歷和跟《紅巖》創作有關的任何事情。」

   

  楊益言

  楊小誼第一次知道《紅巖》跟父親有關,是在她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一本《紅巖》,讓我回去找父親在上面籤名,那時我才知道父親是《紅巖》的作者之一。」隨後,楊小誼所在的學校邀請楊益言去作報告,楊小誼第一次聽父親講跟《紅巖》有關的故事。當小時候的楊小誼知道了父親「坐過牢」,好奇的問父親,而楊益言卻用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就簡單的回答了。「我所知道的關於父親和《紅巖》的故事跟大家一樣多,父親從未單獨再給我講過,到現在都如此。」

  當楊小誼姐妹都知道《紅巖》這部著名小說是父親創作的後,楊益言卻告訴她們,「任何時候都不準打著他或者《紅巖》的招牌為自己行方便。」

  從未聽過父親抱怨 

  雖然沒有看到父親創作《紅巖》時的情景,但楊益言2000年創作一部關於三峽移民的作品時的情形,給楊小誼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有關部門計劃製作一部關於三峽移民的影視劇,便把創作劇本的任務交給了楊益言。楊小誼介紹,當時父親已經是70多歲的高齡了,但接到這個任務後,楊益言還是多次深入庫區實地採訪。

   

  楊益言(左)和評論家閻鋼在一起

  為了安心創作,楊益言最長的一次7天沒有回家。當楊小誼看到父親時,因為長時間坐著寫作,楊益言的雙腳都已經完全腫了。「父親現在的病就是因為當時長時間大強度的工作留下的,但父親對此卻沒有一句抱怨。」因為過度勞累,楊益言終於在創作過程中病倒住院了,但當他知道有一次重要的劇本討論會時,他拔掉了輸液的針頭,要求馬上出院。

  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楊小誼最大的感受就是:「從不抱怨」、「從不說教」、「身體力行」。在楊小誼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很忙,只有「晚飯時間才能跟父親在一起」。而楊益言在女兒們的心中極具威信,因為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看到父親都做的這麼好,我們自己也就受到了正面的影響。」

  遺憾女兒未能繼承事業 

  父親寫了這麼出名的一本小說,但卻沒給子女帶來任何經濟利益。楊小誼介紹,早在10年前,父親就將《紅巖》的手稿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要是去賣,得值多少錢啊。但父親從未這樣想過,就是想要把手稿捐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許雲峰、江姐和以他們為代表的千千萬萬革命先烈。」楊小誼介紹,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父親就把收到的稿費全部交了黨費,一分錢都沒留給自己,而當時他們全家的生活條件並不好。

  雖然《紅巖》沒有給楊益言的孩子們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但紅巖精神卻深深的影響了楊小誼和她的姐姐們:「小時候父親就帶著我們姐妹去烈士陵園掃墓,回來還讓我們寫作文,了解那段歷史。我們可以說從小就受到了紅巖精神的影響,我和我的姐姐們都是特別善良、正直的人。」

  楊小誼說,其實父親想女兒中能有一人從事與寫作有關的行業,但是楊小誼的姐姐們都選擇了財會、醫學、英語,父親便將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了楊小誼身上。「父親甚至還特意培養過我」,但楊小誼在做了7年左右的記者後,還是選擇放棄了文字工作,楊小誼歉疚的表示:「這也是父親一生的遺憾。」

    (綜合重慶晨報等。)

何建明:《忠誠與背叛》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紅巖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聯合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歷華,寫就的圖書《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獲得本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在何建明看來,這不僅讓重慶文學作品中又多了個國家級獎項,更重要的,是還原了更為真實的「紅巖」。

  雖然小說《紅巖》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現在年輕人中,對「紅巖」真正有所了解的人卻寥寥無幾,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影視作品知道「江姐」、「小蘿蔔頭」等人物。

  為此,何建明認為,還原一個個真實的紅巖人物有助於年輕人了解那個年代,平凡人身上所彰顯的驚人力量,用何建明的話說:「價值取向決定生命意義。」

  凌晨三四點開始寫作 將自己帶入角色

  「凌晨三四點是個神奇的時間,黑暗,但接近黎明,這就像極了那個混亂年代的特點。」何建明說,為了能夠充分理解紅巖故事裡角色的心理歷程,他總是在凌晨三四點開始寫作,一直寫到七點,太陽照亮整個城市。

  從2008年至2010年,何建明採訪了屈指可數還健在的《紅巖》中主人公和部分紅巖先烈親屬。在厲華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他先後分3次從重慶拿到了大量珍貴第一手資料。回到北京後,何建明仔細研讀材料。2011春節起,何建明開始進入緊張的寫作階段。在此後的幾個多月時間裡,凌晨寫作一直堅持了下來。

  在此期間,何建明的肩周炎多次發作,他一直強忍疼痛。他說:「我一直在想,究竟多強大的內心才能熬過非人的困境,我把自己帶入到作品角色中,試圖去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

  何建明認為,適當的心理描寫可以更加真實地還原歷史真相,「以前,太多的作品塑造的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真實的歷史遠比藝術作品要更加深刻、豐富和複雜。」

  在和記者溝通過程中,何建明反覆強調:「我寫的是一個真實的紅巖,人物角色有血有肉。」

  大量歷史真相首度披露 震撼人心

  小說《紅巖》中,大家熟悉的「江姐」形象其實是幾個女烈士的形象合起來所形成的,因而顯得更為高大、輝煌。

  而在歷史中,真實的「江姐」—— 江竹筠和李青林並不那麼高大,江竹筠身材小巧,甚至可以把腳脖子自如地從腳鐐裡抽出,同志們則幫著她一直隱瞞到最後時刻。

  「一般都說江姐的原型是江竹筠,但考察真實的紅巖,我更認可李青雲,最出彩的並非江姐。因為李青雲吃的苦最深、在牢房裡發揮的作用也是最大的。」何建明認為,雖然江姐的形象屬於多個人物的綜合,但人物故事和性格上,更加接近何建明所搜集史料中的李青雲。

  另外,因為時代局限,小說也迴避、隱瞞了一些事。如大名鼎鼎的「雙槍老太婆」,真實姓名叫鄧惠中,49歲,是中年婦女而不是老太婆。

  在《紅巖》裡她沒有名字,何建明翻看她的檔案後發現,情況很特殊。共產黨員被捕後有幾種情況:啥都不說;只承認自己的身份;全招了。

  鄧惠中屬第二種情況,檔案上先是寫「未定」,後來不知怎麼改成「叛」,而事實上她和大兒子都犧牲了,直到1985年才平反。羅廣斌寫《紅巖》時鄧惠中還算叛徒,所以他只好編了個「雙槍老太婆」,而這一次,何建明把真實的歷史重現給了讀者。

  10萬字整整一章寫屠殺 驚心動魄

  在該書中,何建明用了整整一章共10萬字來寫屠殺,這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很少見。

  「我就想讓讀者知道革命先烈怎麼犧牲的,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是怎樣的狀態,我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表現共產黨員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何建明在2009年採訪當年從白公館脫險的郭德賢老人時,她曾經說:「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殘忍的屠殺之一。」

  根據郭德賢老人回憶和相關材料,何建明向讀者講述了革命烈士王振華一家四口故事。

  王振華小兒子在1949年11月26日晚上,還因為飢餓向爸媽要吃的,無助的父母只好騙他「明天弄好吃的」。然而可憐的孩子哪知天亮後連發黴的稀粥都不可能再有了,等待他的只有慘遭殺害的命運。

  何建明說,他多次到過白公館,也多次看過王振華一家四口住過的那間陰暗潮溼的牢房,「每每在此停留,心頭都會隱隱作痛:一對年輕的革命者,在暗無天日的牢房裡結婚、生育,靠每天喝半碗發黴了的稀粥養育兩個幼兒,而兇殘的敵人在最後時刻竟然會對這樣的一家四口斬盡殺絕。」

  關於屠殺的文學追尋,何建明還有很多驚人的發現,比如他發現許多共產黨人都不是詩人,但在獄中他們都變成了詩人,許多人是作著詩、誦著詩壯烈犧牲的。

  信仰讓生命的軀體負載高尚的靈魂

  何建明坦言,他創作這本還原紅巖真相的文學作品,還有個長遠目的,他希望通過這本書告訴青少年,信仰的力量決定了生命深度。

  「一個人,只有擁有堅定的信仰,才會彰顯高尚的靈魂。」何建明說。

  「人活著,總要相信一些東西,堅持一些東西。或許,我們總是在抱怨,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為什麼活著,物質豐富了但是卻找不到精神寄託,於是驚呼,這個時代是一個缺少信仰的時代。」何建明表示,「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或是讀一讀這個記錄真實事跡的讀本,就會發現,原來,信仰不是個遙遠的名詞,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

  何建明同時也認為,這是一個憂黨之作,在我們當今這個浮躁、焦慮與變幻莫測的時代,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與事實不符的偏見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環境下,每一個共產黨員,最寶貴的就是理性、知性以及建設性地去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堅守自己的信念,並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影響周圍的人。

相關焦點

  • 造廊橋的老人董直機與世長辭 享年94歲
    (翁卿侖攝) 記者獲悉,浙江省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19日下午與世長辭,享年94歲。董直機,男,漢族,泰順縣羅陽鎮嶺北社區村尾村人,1925年11月9日出生,大木師傅,廊橋匠師。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 傳唱六十年的壯烈頌歌 從小說《紅巖》到電影《烈火中永生》
    六十年前,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根據親眼所見的革命烈士們獄中鬥爭的真實事跡,創作了長篇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北京晚報》全文連載了《在烈火中永生》,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反響。兩年後,羅廣斌、楊益言以《在烈火中永生》為藍本,創作完成長篇小說《紅巖》。作者:楊慶華
  • 紀錄片《浩劫》導演去世,享年92歲
    《浩劫》導演克洛德·朗茲曼去世 享年92歲。據香港媒體報導,5日,曾執導經典猶太大層殺紀錄片《浩劫》(Shoah)的法國名導克洛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於巴黎離世,享年92歲。其公關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他死世前身體非常虛弱。
  • 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逝世,享年92歲
    @光明日報 9月26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戴元本一生勤奮,耄耋之年時仍堅持科研學習、堅持研讀論文,在70歲之後還撰寫發表了三十餘篇學術論文,甚至在80歲時還在世界一流期刊發表專業論文。他的學生感慨:「戴先生淡泊名利的胸懷,樂觀曠達的性格,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科學的執著的追求精神,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元本逝世 享年92歲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9月26日晚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病毒學家曾毅院士逝世 享年92歲
    【光明追思】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猶太大屠殺紀錄片《浩劫》導演克洛德·朗茲曼逝世,享年92歲
    有香港媒體報導,經典的猶太大屠殺紀錄片《浩劫》的法國著名導克洛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於本月5日在法國巴黎離世,享年92歲,其公關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他去世之前身體非常虛弱。
  •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與世長辭 這部也成了絕唱!
    藝術系學生簡·王爾德(菲麗希緹·瓊斯飾)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家屬14日證實,這位《時間簡史》作者和電影《萬物理論》描述的主人翁已經過世,享年76歲。
  • 法國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執導紀錄片經典之作《浩劫...
    時光網訊 法國導演、作家、哲學家克勞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於當地時間7月5日去世,享年92歲。克勞德·朗茲曼出生於1925年11月27日,是法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人物,他的電影工作開始於1973年的《為什麼以色列?》
  • 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逝世享年92歲 戴元本個人資料生前事跡曝光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戴元本, 1928年7月生於江蘇南京。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
  •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東方IC 資料法國紀錄片大師克勞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於7月5日在巴黎聖安託萬醫院去世,享年92歲。朗茲曼從影近半世紀,但導演的作品總計僅十部。在其中,以1985年的《浩劫》(Shoah)影響力最巨,足以令其名垂青史。死訊傳來之際,正值其新作《四姐妹》(Les Quatres Soeurs)在法公映,不免更加令人唏噓。
  • 央視《焦點訪談》:紅巖檔案解密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11月27日,重慶市紅巖聯線和重慶市檔案館攜手,將一批塵封57年的紅巖檔案公之於眾,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是小說《紅巖》的作者羅廣斌同志在脫難後撰寫的《獄中情況報告》。這份報告翔實記錄了當年關押在集中營裡的烈士們鮮為人知的鬥爭經歷。  57年前,關押在集中營裡的難友們大多經受過嚴刑拷打。
  • 詞壇泰鬥莊奴在重慶與世長辭 享年95歲
    而這位被稱作「詞壇泰鬥」的老人,於2016年10月11日凌晨殞落了,享年95歲。  這位老人名叫莊奴,原名王景義,於1921年出生於北京,一生輾轉北京、臺灣、重慶三地,做過記者,也為話劇事業奉獻過青春,而最終在音樂創作上才華盡展。
  • 浙江首位外科學博士生導師離世 享年92歲(圖)
    2013年12月29日,齊伊耕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浙醫二院去世,享年92歲。  明天就是齊老的追悼會,上午8點,在杭州市殯儀館,想請大家過來,送送他。  上周四,在齊老曾經工作過的這棟樓裡,浙醫二院外科的幾代醫生、護士聚在一起,開了一個簡單的追思會,記者也參加了這次追思會。  齊老的學生、浙醫二院外科副主任陳力教授的一句話,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 永遠的「江姐」於藍仙逝,享年99歲,世紀老人與世長辭,讓人悲嘆
    No.1仿若天空隕落的一顆燦爛巨星,6月28日凌晨,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仙逝,享年99歲。6月28日8:51,@中視協演員工作委員會發布消息:「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老師,於今日凌晨去世,於老,一路走好!永遠的「江姐」!」
  • 《人類之子》作者P.D.詹姆斯去世,享年94歲 閱讀時差
    《人類之子》作者、英國當代著名推理小說作家,被尊為「推理小說第一夫人」的P.D.詹姆斯於英國時間11月27日凌晨逝世
  • 演員布萊恩·丹內利去世享年81歲
    美國演員、製片人、導演、編劇,兩度獲託尼獎的布萊恩·丹內利於當地時間4月15日晚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家中逝世,享年81歲,老爺子一路走好。美國演員、製片人、導演、編劇,兩度獲託尼獎的布萊恩·丹內利於當地時間4月15日晚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家中逝世,享年81歲,老爺子一路走好。
  • 「海綿寶寶之父」史蒂芬·海倫伯格去世 享年57歲
    「海綿寶寶之父」史蒂芬·海倫伯格去世 享年57歲 時間:2018.11.2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分享到:
  • 異形之父蓋格與世長辭 詭異驚慄之作竟成絕唱
    因創造外星生物「異形」而聲名大噪的瑞士奇幻藝術家H.R.蓋格(Hans-Ruedi Giger),於今年5月12日,因意外不幸身亡,享年74歲。外媒在形容他的死亡時表示,蓋格是因為一次「fall」導致嚴重傷勢,最終不治而亡,具體是跌倒受傷還是墜亡目前還無法確定。
  • 紅巖傑獅4道安全鎖,靠譜!
    紅巖傑獅4道安全鎖,靠譜!上汽紅巖H6通過改善前視野盲區、改進前下視鏡結構,消除副駕側視野盲區,提升24%視野範圍,讓駕駛員能看見更多實時路況。紅巖傑獅H6  2 大燈改進  針對夜間行車視野受限問題,上汽紅巖H6對車大燈也進行了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