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5月19日訊 19日10時25分,名滿全國的重慶作家楊益言因病在重慶與世長辭,享年92歲。其代表作是羅廣斌和他合著的《紅巖》。這部長篇在1961年12月由中青社出版後,重印113次,再版兩次,印數超過一千萬冊。
楊益言,1925年出生於重慶朝天門,1948年在重慶被捕,囚禁於重慶渣滓洞。他在獄中結識了《紅巖》的另一作者羅廣斌。出獄後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紅巖》一書。
《紅巖》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再版兩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巖》,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紅巖》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最高度的概括。紅巖精神,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紅巖》小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後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是發行量最大的小說;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該書被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命名為百部愛國主義教科書。
女兒回憶:小時候不知父親是作家
楊益言生前接受媒體採訪。重慶晨報記者 高科 攝(資料圖片)
楊益言和小女兒楊小誼
楊小誼是楊益言的小女兒,也是跟楊益言在一起生活時間最長的女兒,2012年,記者曾採訪了楊小誼,聽她講述女兒眼中的父親。
提到楊益言就不能不提小說《紅巖》,楊小誼說:「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父親是作家,父親也沒給我講過任何關於他在渣滓洞的那段經歷和跟《紅巖》創作有關的任何事情。」
楊益言
楊小誼第一次知道《紅巖》跟父親有關,是在她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一本《紅巖》,讓我回去找父親在上面籤名,那時我才知道父親是《紅巖》的作者之一。」隨後,楊小誼所在的學校邀請楊益言去作報告,楊小誼第一次聽父親講跟《紅巖》有關的故事。當小時候的楊小誼知道了父親「坐過牢」,好奇的問父親,而楊益言卻用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就簡單的回答了。「我所知道的關於父親和《紅巖》的故事跟大家一樣多,父親從未單獨再給我講過,到現在都如此。」
當楊小誼姐妹都知道《紅巖》這部著名小說是父親創作的後,楊益言卻告訴她們,「任何時候都不準打著他或者《紅巖》的招牌為自己行方便。」
從未聽過父親抱怨
雖然沒有看到父親創作《紅巖》時的情景,但楊益言2000年創作一部關於三峽移民的作品時的情形,給楊小誼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有關部門計劃製作一部關於三峽移民的影視劇,便把創作劇本的任務交給了楊益言。楊小誼介紹,當時父親已經是70多歲的高齡了,但接到這個任務後,楊益言還是多次深入庫區實地採訪。
楊益言(左)和評論家閻鋼在一起
為了安心創作,楊益言最長的一次7天沒有回家。當楊小誼看到父親時,因為長時間坐著寫作,楊益言的雙腳都已經完全腫了。「父親現在的病就是因為當時長時間大強度的工作留下的,但父親對此卻沒有一句抱怨。」因為過度勞累,楊益言終於在創作過程中病倒住院了,但當他知道有一次重要的劇本討論會時,他拔掉了輸液的針頭,要求馬上出院。
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楊小誼最大的感受就是:「從不抱怨」、「從不說教」、「身體力行」。在楊小誼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很忙,只有「晚飯時間才能跟父親在一起」。而楊益言在女兒們的心中極具威信,因為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看到父親都做的這麼好,我們自己也就受到了正面的影響。」
遺憾女兒未能繼承事業
父親寫了這麼出名的一本小說,但卻沒給子女帶來任何經濟利益。楊小誼介紹,早在10年前,父親就將《紅巖》的手稿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要是去賣,得值多少錢啊。但父親從未這樣想過,就是想要把手稿捐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許雲峰、江姐和以他們為代表的千千萬萬革命先烈。」楊小誼介紹,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父親就把收到的稿費全部交了黨費,一分錢都沒留給自己,而當時他們全家的生活條件並不好。
雖然《紅巖》沒有給楊益言的孩子們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但紅巖精神卻深深的影響了楊小誼和她的姐姐們:「小時候父親就帶著我們姐妹去烈士陵園掃墓,回來還讓我們寫作文,了解那段歷史。我們可以說從小就受到了紅巖精神的影響,我和我的姐姐們都是特別善良、正直的人。」
楊小誼說,其實父親想女兒中能有一人從事與寫作有關的行業,但是楊小誼的姐姐們都選擇了財會、醫學、英語,父親便將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了楊小誼身上。「父親甚至還特意培養過我」,但楊小誼在做了7年左右的記者後,還是選擇放棄了文字工作,楊小誼歉疚的表示:「這也是父親一生的遺憾。」
(綜合重慶晨報等。)
何建明:《忠誠與背叛》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紅巖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聯合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歷華,寫就的圖書《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獲得本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在何建明看來,這不僅讓重慶文學作品中又多了個國家級獎項,更重要的,是還原了更為真實的「紅巖」。
雖然小說《紅巖》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現在年輕人中,對「紅巖」真正有所了解的人卻寥寥無幾,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影視作品知道「江姐」、「小蘿蔔頭」等人物。
為此,何建明認為,還原一個個真實的紅巖人物有助於年輕人了解那個年代,平凡人身上所彰顯的驚人力量,用何建明的話說:「價值取向決定生命意義。」
凌晨三四點開始寫作 將自己帶入角色
「凌晨三四點是個神奇的時間,黑暗,但接近黎明,這就像極了那個混亂年代的特點。」何建明說,為了能夠充分理解紅巖故事裡角色的心理歷程,他總是在凌晨三四點開始寫作,一直寫到七點,太陽照亮整個城市。
從2008年至2010年,何建明採訪了屈指可數還健在的《紅巖》中主人公和部分紅巖先烈親屬。在厲華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他先後分3次從重慶拿到了大量珍貴第一手資料。回到北京後,何建明仔細研讀材料。2011春節起,何建明開始進入緊張的寫作階段。在此後的幾個多月時間裡,凌晨寫作一直堅持了下來。
在此期間,何建明的肩周炎多次發作,他一直強忍疼痛。他說:「我一直在想,究竟多強大的內心才能熬過非人的困境,我把自己帶入到作品角色中,試圖去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
何建明認為,適當的心理描寫可以更加真實地還原歷史真相,「以前,太多的作品塑造的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真實的歷史遠比藝術作品要更加深刻、豐富和複雜。」
在和記者溝通過程中,何建明反覆強調:「我寫的是一個真實的紅巖,人物角色有血有肉。」
大量歷史真相首度披露 震撼人心
小說《紅巖》中,大家熟悉的「江姐」形象其實是幾個女烈士的形象合起來所形成的,因而顯得更為高大、輝煌。
而在歷史中,真實的「江姐」—— 江竹筠和李青林並不那麼高大,江竹筠身材小巧,甚至可以把腳脖子自如地從腳鐐裡抽出,同志們則幫著她一直隱瞞到最後時刻。
「一般都說江姐的原型是江竹筠,但考察真實的紅巖,我更認可李青雲,最出彩的並非江姐。因為李青雲吃的苦最深、在牢房裡發揮的作用也是最大的。」何建明認為,雖然江姐的形象屬於多個人物的綜合,但人物故事和性格上,更加接近何建明所搜集史料中的李青雲。
另外,因為時代局限,小說也迴避、隱瞞了一些事。如大名鼎鼎的「雙槍老太婆」,真實姓名叫鄧惠中,49歲,是中年婦女而不是老太婆。
在《紅巖》裡她沒有名字,何建明翻看她的檔案後發現,情況很特殊。共產黨員被捕後有幾種情況:啥都不說;只承認自己的身份;全招了。
鄧惠中屬第二種情況,檔案上先是寫「未定」,後來不知怎麼改成「叛」,而事實上她和大兒子都犧牲了,直到1985年才平反。羅廣斌寫《紅巖》時鄧惠中還算叛徒,所以他只好編了個「雙槍老太婆」,而這一次,何建明把真實的歷史重現給了讀者。
10萬字整整一章寫屠殺 驚心動魄
在該書中,何建明用了整整一章共10萬字來寫屠殺,這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很少見。
「我就想讓讀者知道革命先烈怎麼犧牲的,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是怎樣的狀態,我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表現共產黨員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何建明在2009年採訪當年從白公館脫險的郭德賢老人時,她曾經說:「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殘忍的屠殺之一。」
根據郭德賢老人回憶和相關材料,何建明向讀者講述了革命烈士王振華一家四口故事。
王振華小兒子在1949年11月26日晚上,還因為飢餓向爸媽要吃的,無助的父母只好騙他「明天弄好吃的」。然而可憐的孩子哪知天亮後連發黴的稀粥都不可能再有了,等待他的只有慘遭殺害的命運。
何建明說,他多次到過白公館,也多次看過王振華一家四口住過的那間陰暗潮溼的牢房,「每每在此停留,心頭都會隱隱作痛:一對年輕的革命者,在暗無天日的牢房裡結婚、生育,靠每天喝半碗發黴了的稀粥養育兩個幼兒,而兇殘的敵人在最後時刻竟然會對這樣的一家四口斬盡殺絕。」
關於屠殺的文學追尋,何建明還有很多驚人的發現,比如他發現許多共產黨人都不是詩人,但在獄中他們都變成了詩人,許多人是作著詩、誦著詩壯烈犧牲的。
信仰讓生命的軀體負載高尚的靈魂
何建明坦言,他創作這本還原紅巖真相的文學作品,還有個長遠目的,他希望通過這本書告訴青少年,信仰的力量決定了生命深度。
「一個人,只有擁有堅定的信仰,才會彰顯高尚的靈魂。」何建明說。
「人活著,總要相信一些東西,堅持一些東西。或許,我們總是在抱怨,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為什麼活著,物質豐富了但是卻找不到精神寄託,於是驚呼,這個時代是一個缺少信仰的時代。」何建明表示,「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或是讀一讀這個記錄真實事跡的讀本,就會發現,原來,信仰不是個遙遠的名詞,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
何建明同時也認為,這是一個憂黨之作,在我們當今這個浮躁、焦慮與變幻莫測的時代,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與事實不符的偏見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環境下,每一個共產黨員,最寶貴的就是理性、知性以及建設性地去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堅守自己的信念,並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影響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