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0 10:43 |溫州網
2009年6月,文化部命名董直機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這本證書也成了董直機最為珍視的禮物。(翁卿侖攝)
記者獲悉,浙江省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19日下午與世長辭,享年94歲。
董直機,男,漢族,泰順縣羅陽鎮嶺北社區村尾村人,1925年11月9日出生,大木師傅,廊橋匠師。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師傅13歲起從藝大木師傅學習木工,28歲,主持建造嶺北泰福橋,後來的幾十年間從事過多種行業,主要以民間建築營建為主。因其掌握編梁木拱廊橋營建手藝,2003年9月開始經媒體報導後,這位民間廊橋大師開始受到關注。曾接受過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以及市縣電視臺的採訪。董直機是泰順嶺北泰福橋、同樂廊橋、溫州三垟溼地瓊華廊橋的主(繩)墨師傅。
傳奇人物董直機與廊橋結緣是在少年時期時光倒流80年,一個13歲的貪玩少年,獨自一人翻山越嶺走山間官道,去鄰縣走親戚,被當地正在修建的一座廊橋所吸引,好奇地守候在木工師傅的身邊,半個多月後,木工師傅們把他當成了傳遞工具的小幫手小徒弟,而他則將廊橋建造的技術全部熟記於心,那些日子裡,他看到了建橋師傅們如何用木滑輪和架子,將一根根重達千斤的橫梁架到半空中,如何讓橋苗相互穿插著支撐起一座廊橋。
正是這一次走親戚,使他的人生從此與木工與廊橋結下不解之緣,但直到28歲這一年,董直機才真正結緣廊橋,被委以重任負責建造嶺北上垟的泰福橋(石拱廊橋),一晃又60多年過去了,2003年,當時的泰順文物工作者薛一泉(現為溫州市廊橋文化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非遺中心幹部)等人在泰福廊橋考察時發現這座建於民國年間的廊橋主梁上,有「繩墨董直機」字樣,當大家在嶺北村尾村見到這位傳奇人物時,董直機時年已79高齡。
2004年建造同樂橋時的董直機師傅(薛一泉攝)
2004年9月,一直想圓廊橋夢的董直機師傅著手同樂廊橋的建造,由於是泰順建國後建造的第一座傳統木拱廊橋,建造過程曲折,曾經遇到資金困難,然而在包括中國廊橋網網友在內的眾多社會熱心人士的支持下,2006年12月同樂橋完成「圓橋」儀式,此後,董直機廣納賢良,招收了包括曾家快等在內的多名高徒,2009年6月,文化部正式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董直機的名字赫然在目。2013年,董直機被縣人民政府授予首屆「廊橋之子十大傑出人物」。
2006年同樂橋圓橋時的董直機師傅(翁卿侖攝)
晚年的董直機老人因為年事已高,患有帕金森症,儘管他手腳不便,但是對一輩子結緣的廊橋,他始終不離不棄,日常生活裡,他喜歡靜靜坐在他那間「泰順編梁木拱橋紀念館」裡,沐浴著陽光,看著孫輩讀書寫字,與遊客談談他的木拱廊橋。但是常年精心做木工活兒,他的雙眼始終專注而炯炯有神,看著你說話時,喜歡爽朗地笑,他有說不完的故事。為了不讓編梁木拱廊橋營造技術失傳,董直機還帶出了數位徒弟,斧頭王曾家快就是他的高徒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廊橋大師,董直機他能以傳統技藝建造廊橋,更是他將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了下來。作為廊橋製造者和非物質遺產傳承人,他的人生是傳奇的一生。
董直機用70多年的守望,營造了數座夢中的廊橋:
泰福橋,又叫坑口橋,位於嶺北上洋村,系石拱木廊橋,全長27.01米,跨徑11米,橋面寬4.10米,拱高5米,橋面高5.8米,橋屋高4.76米。始建於民國年間,繩墨為董直機師傅。(大笨鐘攝)
同樂廊橋從2004年9月開始興建,2005年4月建成,2006年12月17日按照泰順民間風俗正式圓橋。全長36米的同樂木拱廊橋,橋寬5.8米,總高度為14米,當時造價為40多萬元。同樂廊橋運用傳統工藝,109條木樑銜接處,沒有用一枚鐵釘。廊橋橋梁的架設也完全按照民間傳統修建技術,為今後編梁木拱廊橋營造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技術。(大笨鐘攝)
2008年由董直機師傅主墨建造,建造過程基本按照傳統工序進行,不用一根鐵釘,全用木榫結構。位於溫州著名的三垟溼地公園,是該公園的「十景」之一,總長26.6米,跨度23.4米,橋身高9.96米,寬7.8米,是連接沙河村和丹東村的通道,更是一座景觀橋。(大笨鐘攝)
董老一路走好!
(原標題《造廊橋的老人董直機與世長辭 享年94歲》,編輯 葉小西)
15241921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