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一名男孩在金井圍頭金沙灣不幸溺亡,海邊遊玩安全問題再敲警鐘。23日,記者回訪現場,教您如何避開圍頭金沙灣「奪命海浪」,避免意外事故發生。
據常年在金沙灣海域從事救援的劉吉慶介紹,海邊出現的溺亡事件,除了遊泳過程中抽筋、嗆水、精疲力竭以外,其餘多與海水潮汐有關。不少遊客沒有掌握漲退潮時間,常常在退潮時刻還在海邊玩,一個海浪打來人無法平穩站立,極有可能被退下去的海浪帶走。
那麼,風平浪靜的金沙灣到底隱藏著什麼「黑手」?是傳聞中的「離岸流」在作怪嗎?
在圍頭當地一些村民看來,金沙灣的「離岸流」並沒有傳聞中那麼厲害。這裡的溺水事故原因多是退潮時強大拉力造成的。
據了解,「離岸流」主要是當海浪衝擊向海岸時,因為遇到阻礙而潰散,而大量的海水必須尋找回到海裡的路徑,但由於受到後續海浪的推擠,這些海水初期會沿著與沙灘平行的方向移動,最後匯集成一道或數道的強大水流退回海中,以上的過程循環發生形成「離岸流」。
圍頭海上救護隊隊長吳聰敏認為,這裡的潮汐不完全像「離岸流」的特徵,因為它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匯聚而成,以地形地貌為主,且節奏很快;倒是退潮時產生的強大拉力,將海水慢慢地往後方推移,這種力量非常可怕,當地人都稱之為「西北潮」(金沙灣外海方向),且每天隨著潮汐都會出現。
常年在金沙灣海域從事救援的劉吉慶告訴記者,像他這樣經驗豐富的「老手」,有時遇到「西北潮」都險象環生,要回遊岸邊非常艱難。「整片海沙都會被退去的浪潮捲走,你看那威力有多大?」劉吉慶說此話時還心有餘悸。
劉吉慶說,海邊出現的溺亡事件,除了遊泳過程中抽筋、嗆水、精疲力竭以外,其餘多與海水潮汐有關。不少遊客沒有掌握漲退潮時間,常常在退潮時刻還在海邊玩,一個海浪打來人無法平穩站立,極有可能被退下去的海浪帶走,慢慢地推向海洋深處去。
據悉,今年以來,圍頭海上救護隊已成功救助海邊遊玩遇險人員20多人。而自該救護隊成立7年來,已救助200多名遇險人員。目前,救護隊已有近20名志願者,他們每天輪流值勤,採取望遠鏡瞭望、摩託艇巡邏等方式,對超出海邊安全警戒線或有潛在危險發生的遊客進行勸阻。
圍頭海上救護隊提醒,在海邊遊玩一定要記住「漲潮不上礁、退潮不遊泳」,遇大雨、颱風、大霧等惡劣天氣時,請勿下海。(記者 胡志法 秦越 文圖))
小知識
1.不要選擇與大自然對抗,不要嘗試逆流遊回岸邊,而是保持鎮定,用最省力的踩水或漂浮,呼叫或揮手尋求救援。
2.不慌張、不掙扎,要隨波逐流,順著退潮的水流方向,沿著與沙灘平行的方向游離。脫離退潮流後,再轉向遊回岸邊。
漲潮退潮時間如何計算?
海水的漲潮退潮是受到月球引力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地理現象,因此有規律可循,15天輪迴一次,第二天漲潮是頭天漲潮時間推遲0.8小時(48分鐘)。漲潮退潮一般間隔6個小時,一天漲潮退潮各兩次。高潮時間一般能維持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退潮。可根據農曆日期計算每天漲潮的時間。計算公式如下:
農曆初一到十五:漲潮時間=日期×0.8
農曆十六到三十:漲潮時間=(日期-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