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我是黑澤明的腦殘粉了。
漫長的假期,在家看書看劇看綜藝。看了《蜘蛛巢城》,和之前看《七武士》、《羅生門》一樣,被深深吸引。
《蜘蛛巢城》改編於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一個將領在林中遇到一個妖怪,妖怪說他將成為蜘蛛巢城的城主。預言喚醒了他的權欲,於是殺城主而取而代之。但最終還是眾叛親離而敗亡。
看黑澤明的電影,總有強烈的沉浸感。明明是古早的黑白片,全損畫質,卻感覺屏幕裡的人物活生生的,簡直要跳了出來。
劇中主角看似很被動,天良未泯,處處被夫人慫恿才走上不歸之路。但我覺得夫人不過是個工具人兒,代表男主內心黑暗的一面,他的猶疑、掙扎、恐懼。與其說是他被別人蠱惑,不說是在內心的爭鬥中良知敗下陣來。
電影好看,就在於好像總有絲弦時刻在繃緊。三船敏郎飾演的主角弒主之後,癱坐在地,雙眼空洞,看著雙手不停地大口喘氣,失去了行動的力氣,甚至都忘了該去進行下一步的嫁禍。這種表演,可能是我看的電影少,還挺少見的。弒主,殺人,在屏幕上可以輕如鴻毛,也可以沉重得無以復加。可能故事本身無所謂輕重,在於它是如何呈現的。
(主角弒主後崩潰了)
黑澤明讓我嘆服,就在於他講的每個故事未必真實感十足,但全都是活生生的,具有真實的生活中的重量。
說到這兒,不得不吐槽下一些商業大片,主角們出生入死、血流成河,看起來卻毫不緊張。別說殺人,哪怕把整個城市炸了,觀眾也覺得索然乏味。
(幻覺:手上的鮮血,怎麼也洗不掉)
《蜘蛛巢城》有兩個場景讓我印象最深。
第一個是林中遇妖怪。午夜,狂風,濃霧,戰馬驚恐不安,在森林裡迷路......氣氛十足。忽然聽到一個蒼老的聲音在吟唱。
人生如朝露託身於斯世命短如蜉蝣奈何自尋苦
......
尋聲過去,就是妖怪的所在。
對於電影來說,角色出場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要耗盡心思設計。你猜黑澤明會讓妖怪如何出場?
MD,她在黑夜的、山林裡的、小木屋裡、搖著紡車。
搖紡車這個細節就太神了,讓人脊骨發涼。大概紡車這個東西太過於家常了,孩子的記憶中都是奶奶在搖紡車吧。換個環境,這個物件就嚇人了......
(午夜深山裡,妖怪搖紡車)
妖怪在故事中很超然,除了做出預言,並沒有插手具體事件。故事一步步走向她預言的結果,都是角色們自己的行動所致。她沒有神力,沒有威能,也沒有對角色們進行道德訓誡的動機,只是冷笑旁觀。(有時覺得命運也是這樣)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主角之死。最後主角眾叛親離,被屬下用亂箭射死。三船敏郎那恐懼的表情太逼真了——更服的是看了下幕後花絮,黑澤明堅持使用真弓真箭,三船那個表情不是演出來的,是真的害怕!
不由想起另一段八卦:小林《切腹》裡邊的決鬥戲,為了體現出緊張感,也是真劍上陣的。
黑澤明太牛了,現在只看了《七武士》、《羅生門》和這部,有時間一定把他所有的片子都找來看。
看了他的電影,就會不習慣一些普通的片子,覺得注水太厲害。就像以前看《夜宴》,詭秘的裝扮、華美的服化道,看的出來導演是要造一種奇觀,奈何還是讓人出戲。
人生太短,短得來不及看完所有的好書、好電影;所以又怎能浪費到不值得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