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世宗本紀》有載,「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康熙皇帝晚年標榜「任政」,施政寬仁、心慈手軟,使得官員貪腐成風、國庫虧空嚴重。也就是說,雍正皇帝接過來的只是一個虛晃的盛世而已。為了大清王朝的穩步發展,更為了雍正皇權的穩固,雍正皇帝自然不能延續「仁政」,只能剛毅明察、以嚴治國。
「整頓吏治」,就是雍正皇帝「以嚴明繼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治國方針。
在治理官員貪汙的領域內,雍正皇帝絕對屬於業界翹楚,其繼位之初就開始的「治貪三把火」,直到現在仍為人嘆服。
除了成立「會考府」這等專門的審計部門,嚴格審核官員任期內的財政流水帳,掌握官員貪腐與否的絕對證據;創設「養廉銀」制度,以「高薪養廉」的辦法有效杜絕了那些「不想貪,但因俸祿太低而不得不貪」的貪腐案例。
僅就這兩項舉措,就足以證明雍正皇帝絕非坊間傳聞,乃係「弒君篡位」或者搶奪了本屬於皇十四子胤禵的皇位。康熙皇帝晚年雖然對官員多為放縱之舉,但其十分清楚大清國的痺症所在,也只有雍正皇帝這樣心狠甚至陰騭的帝王才能予以根本上的治理,才能推動「康熙盛世」的重新發展。
除了「會考府」和「養廉銀」外,雍正皇帝對於貪官向來持有「零容忍」態度,「革職抄家」只是基本操作;舉家流放,或者變賣家眷為奴;甚至處以極刑,株連親眷等嚴厲懲治手段,也讓雍正朝時期的官場風氣迅速得到治理。
但還些手段還不是雍正皇帝懲治嘆服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辦法,「即時候補」才是其整頓吏治的最有效武器。
何為「即時候補」
所謂「候補」,即「沒有授予實缺,在吏部等候任職的官員」。說白了,朝廷上有資格當官的人很多,但具體的官職有限,所以就有了「候補」一說。命好的,可能等個三年五年就能等到實缺,赴任具體官職;如果命不好,可能要等上十年八年,甚至會出現「候補於家,卒」的極端情況。
所以,對於這些「候補」官員而言,能夠迅速得到實缺官員,就是最大的夢想。「即時候補」,就是雍正皇帝抓住「候補」官員這個心理後,採取的有效治貪辦法。
所謂「即時」,即「立馬上任,不必等待」。很明顯,「即時候補」就是一個激勵「候補」官員實心任事的有效辦法。
「即時候補」的巨大作用
在「會考府」審計官員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會考府」的官員是不是也貪,會不會和被審計的官員沆瀣一氣、首鼠兩端?於是,雍正皇帝便令一幹「候補」官員跟隨「會考府」官員一塊操辦具體的審計工作,一旦被審計官員的貪汙罪行坐實,這些「候補」官員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立馬實補,取而代之。
如此激勵,這些「候補」官員們勢必個個盡職盡責、用心辦事,別說是「大貪」、「巨貪」,就連「小蒼蠅」也必定逃不掉。
後記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勤政帝王,雍正皇帝在位十三載,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絕對程度上恢復並推動了「康熙盛世」的繼續發展,為「乾隆鼎盛」的到來奠定了絕對基礎。正如清史專家楊啟樵先生所言,「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歷史的發展造就了雍正皇帝的「以嚴治國」,更讓其背負了太多太多的罵名。
誠然,為了穩固皇權,為了大清江山,雍正皇帝有過辣手無情的無奈,更有過雄猜陰鷙的表現。但恐怕也只有雍正皇帝這樣的嚴主,才能震懾腐敗的清朝官場,才能讓貪腐官員們「伸手必被抓」。
參考文獻:《清實錄·世宗實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