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致命的非洲昏睡病隱藏在人類皮膚內(圖片來源:Wellcome Images)
一種名為非洲昏睡病的致命疾病困擾了醫生幾十年。它會從村莊無影無蹤地消失,卻又在數周或幾個月後不明原因地重新出現。受到挫敗的衛生官員想知道,當並未有村民或者動物(該疾病的唯一攜帶者)在引發昏睡病的蟲媒寄生蟲測試中呈陽性時,這種疾病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如今,科學家或許最終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該疾病一直躲藏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即生活在人類的皮膚中,甚至通過皮膚傳播。
非洲昏睡病由一種類似蠕蟲且僅通過採採蠅傳播的微小寄生蟲引發。這種寄生蟲會闖入大腦,導致感染者出現頭痛、顫抖、意識混亂和癱瘓。同時,感染者的睡眠周期被擾亂,導致其有時清醒,有時處於睡眠狀態。該疾病的名稱也由此得來。
幾年前,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寄生蟲學家 Annette MacLeod 研究這種寄生蟲在小鼠體內的表現時,她注意到在顯微鏡下能看見其往小鼠皮膚中「挖洞」。和直接接觸血流的蚊子不同,採採蠅會咬破肉,從而為「穴居」在皮膚上的寄生蟲提供感染這種蠅類的機會。
MacLeod 分析了昏睡病寄生蟲的樣本,並在為數不多的人群中發現了它們,儘管這些人當時並未表現出任何症狀。進一步的試驗表明,皮膚中擁有這種寄生蟲但寄生蟲在血液中的水平檢測不到的小鼠,能輕而易舉地將該疾病傳染給採採蠅。這些結果表明,人類皮膚可能是這種感染的一個「未被賞識」的宿主。MacLeod 和同事在日前出版的 eLife 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MacLeod 介紹說,未表現出症狀且血液中幾乎沒有這種寄生蟲的人,仍可能攜帶該疾病並將其傳染給其他人,如果他們被採採蠅叮咬過的話。她同時表示,這種疾病在人類之間通過皮膚傳播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可能比較罕見,因為它不得不進入破損的皮膚。
(中國科學報 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