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很多的姓氏。
我們所熟知的,成書於宋代的《百家姓》中就收錄了單姓和複姓共504個;明朝陳士元編寫的《姓鐫》也收錄了單姓和複姓,共3625個;另外在1996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姓氏更多,共計11969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
這當中常見的姓氏多是單字的,當然複姓也不少,可九個字的姓氏您聽過嗎?據《中華姓氏大辭典》中的記載,就有一個人的姓氏是由9個漢字組成的,這9個字分別是「爨(cuàn)邯汕寺武穆雲籍韝(gōu)」。
那麼我們的姓氏為何會如此紛繁複雜呢?其實這個跟氏族有關。
在現如今的100個大姓中,有69個姓是屬於黃帝族,另有12姓是由黃帝和炎帝等族共同形成的,出自黃帝族的姓氏大概佔到了80%以上。所以說黃帝是我們中華姓氏的共同始祖。
那麼這些多字、罕見的姓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據有關專家介紹,這些主要是由少數民族的姓氏衍生而來的,或者是與民間傳說有關。
比如十分罕見的採姓,其分布就很廣泛。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賜二弟吳氏改為採姓,其後代就以採為姓了;二是說春秋時有個戴國,大概在今河南蘭考一帶,戴公的後人就有人以採為姓;三是說出自紀姓,據傳黃帝之子夷鼓氏封於採,也就是臨近現在的北京,其後代有人以地名為姓。
另外民間傳說,這個採姓則是由皇帝一時興起給改的。說他們的祖先原來是姓米,到了明朝嘉靖皇帝時,米氏族人米自詳在朝為官,由於政績突出,深得皇帝讚許,於是嘉靖皇帝就給「米」字上面加了一撇,意味著給米自詳加了一頂官帽,世代流傳下去。
就這樣,「米」姓就變成了「採」姓,一直流傳到現在。
接著我們再來看個「第五」姓,其具體來源說法也有兩種:
一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曾把戰國時齊國的後裔給遷徙到了現在的湖北房縣一帶。在遷徙齊國的田姓貴族時,由於他們人口眾多,所以劉邦就下令將「田」姓給改掉,以數字來區別,分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二是據傳當年荊軻刺秦王時,隨行的有五位勇士,後來刺秦失敗,五位勇士逃跑了,為了躲避秦人的追殺,於是各自隱去了自己的姓名,分別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五」。
現在國內並不多見的「第五」姓就是這樣來的。
現如今,在謁祖尋根的意識下,越來越多的稀有姓氏後人,開啟了尋找他們不平凡的「祖蔭」之旅,這也正是國人慣有的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你也在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