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個姓氏,很多人會想起《百家姓》。《百家姓》原本收集了411個姓氏,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中國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大神,你姓什麼?看看你是誰的後裔。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楚姓氏的起源。
姓氏起源
姓氏的起源與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在原始社會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通常一致。時間長了,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姓的形成還與女性分不開,西周銅器銘文中,發現了30多個姓。
這些姓氏都和女字旁有關,比如:姜、姚、姒、媧、婢、妊、妃等姓。到了奴隸社會,又衍生出了「氏」這個稱號。奴隸社會的貴族才有氏,普通老百姓有姓、名,沒有氏。貴族同「氏」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不能通婚。
炎黃二帝的姓氏及其後裔姓氏
根據《國語·晉書》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換句話說: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又進一步解說那十四個姓。
《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泰族的祖先伯益等,都是黃帝的後代。
西漢時期,「姓氏」合一
到了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分就沒有那麼大了。姓與氏合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的「姓氏」非常簡單,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光漢、唐、宋、明四朝,就湧現出很多國姓。
國姓流傳下來的非常多,比如劉、李、趙、朱。在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都是「國姓」。這些很好解釋:劉姓源自漢高祖劉邦,李姓源自唐高祖李淵,趙姓源自宋太祖趙匡胤,朱姓源自明太祖朱元璋。下面咱們在介紹一下:李姓、王姓的由來。
「國姓李」
李姓,《新唐書·宗室世系》云:「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司法長官),生益,益生思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徽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溶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都今河南準陽)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候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今河南鹿邑縣)。」
大體的意思是:李姓是嬴姓皋陶的後裔,先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難至豫西,後到豫東鹿邑縣定居;為了感謝「木子」保命之功及躲避紂王的追殺,又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王姓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太抵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最早子姓商朝王族之後,師祖是比幹。比幹被紂王殺害後,葬於汲郡,其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孫,以本為王族之故而改子姓為王姓,這是中國王姓最早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