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款測試刷屏了。
這款名為「這個男人的眼睛在一條直線上嗎?」的測試據說能夠測出人的左右大腦年齡,不少網友也紛紛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測試結果。
然而……
有專業程式設計師研究這個測試的後臺代碼發現,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最後得到的答案圖片都是隨機的!
同一回答每次出現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不同的人出現相同結果的頻率非常高!
所以很顯然,這一測試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那麼,人體大腦到底是怎樣協同合作的?存不存在左右分工的問題呢?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左右腦分工理論從何而來?
1981年,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傑·斯佩裡提出這一觀點:左腦對數字文字的識別、認知、記憶要比右腦好一些,而右腦在圖像圖形處理上,則要優於左腦一些。
從此,這一說法歷經口口相傳,演變成為「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的說法,再到後來,演化成為更加通俗淺顯的「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形」。
這種說法漸漸流傳開來,導致人們相信,左右腦分別負責人體不同的功能,管理不同的區域,各司其職,互不相干。
大腦真的是左右分工各司其職嗎?
其實,人類的左右腦並非具有「獨門絕技」,只是「各有優勢」罷了。人的左右腦通過胼胝體連接起來,隨時溝通交流,作為一個整體工作,完成「協作共贏」的使命,並且在特殊情況下,他們可以實現功能互補。
例如,在運動感覺方面,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左右腦是對側支配的。就是說左腦支配右半身,右腦支配左半身。
但是現在研究發現,當對側大腦出現障礙時,同側的腦半球會補償對側腦半球的功能缺失,對身體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正常的運動活動。
所以說,左右腦從功能上講是有重疊和互補的,這就決定了不能在正常情況下,對左右腦進行獨立測試。
如果左右半腦隔開會發生什麼呢?
20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技術研究院的教授、著名生物學家斯佩裡和他的學生開始在動物身上進行裂腦實驗研究,並發現當切斷貓的左右腦之間的全部聯繫時,這些動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
後來他們又對裂腦人進行了實驗研究,即對嚴重癲癇病人切斷兩半球之間的神經聯繫。
結果發現,各自獨立的半球有其自己的意識流,在同一個頭腦中兩種獨立意識平行存在,它們有各自的感覺、知覺、認知、學習以及記憶等。
也就是說,左腦同樣具有右腦的功能,右腦也同樣具有左腦的功能,但同時又各有分工和側重點。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相信?
這是一種名為「福勒效應」的心理學現象。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如何提高大腦水平?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細胞有一個特性,大腦越是得到經常性的使用,腦細胞新陳代謝的速度則越快,大腦細胞衰亡的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想要進一步變聰明,我們就得儘可能多用腦,多思考。
以下幾個通用的小方法,也可以讓我們可以適當的開發大腦:
1、運動肢體法:通過四肢的強化活動,可以促進相應大腦半球的生長發育,從而相應地提高大腦半球的潛能。
2、書法訓練法:研究發現,有書法經驗的人比無書法經驗的人,大腦反應更快更靈敏,經過一段時間書法訓練後,大腦左右半球的反應時長比進行訓練前明顯縮短。
3、精神放鬆法:研究發現,如果讓被試者進入沉思狀態,其大腦左右兩半球的腦電活動同時明顯增強。
4、圖形識別訓練:即養成用圖形而不是用語言表達和記憶的習慣。
5、音樂訓練。
6、想像力訓練:讓自己的想像力天馬行空,自由自在地進行,有利於大腦創造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人的大腦測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並不像稱稱一個物體的重量那麼簡單。它需要對人腦進行全面的測試,比如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直覺思維、推理能力等。
所以,別小看自己的大腦,即便想測試自己大腦也應尋求科學之道,朋友圈裡的東西還須謹慎嘗試。
因此,對於「左右腦年齡測試」用戶要予以警惕,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娛樂下即可,不要輕易相信測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