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已經與古時候拉開了較大的差距,而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常常會進入一個誤區:總是會低估古人的智慧。
其實古人的智慧同樣不容小覷,無論是古代出土的文物,或者是已經流傳下來的奇書怪典,都極為有力地證明了這一切,就比如《山海經》這本奇書。
說到《山海經》,大家一定不陌生,書中所記載的內容,似乎是重新創造出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
《山海經》的神秘讓人感嘆,就連司馬遷編寫《史記》時也表示不敢對《山海經》妄加評論。
而在近現代時期,《山海經》曾在許多國家掀起過熱潮,通過不斷地研究,許多學者也在這本書中有了新的發現。
有學者在《山海經》中發現關於金字塔的記載
《海內北經》有云: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乃為眾帝之臺,在崑崙東北。而其中記載的"眾帝之臺",很快得到了專家的關注。
這主要是因為,書中所描繪的"眾帝之臺"的形狀,幾乎與埃及的金字塔完全一致。
無獨有偶,「獅身人面像」在《山海經》中同樣有跡可循
在《山海經》中還有這樣一則記載: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而其中描繪的擁有虎色的蛇像,與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再一次不謀而合。
但是大家可能會存在疑惑,《山海經》中記載的是蛇像,它怎麼會是「獅身人面像」呢?
其實,在古埃及時期,他們的圖騰是蛇而不是獅子,並且我們所見到的「獅身人面像」的額頭上刻著一個浮雕,在埃及文明中,那就代表著眼鏡蛇。
換句話說,所謂的「獅身人面像」其實應該叫做「蛇神人面像」。
《山海經》中記載的崑崙山,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崑崙山
經過很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山海經》中記載的崑崙山,並不是咱們現在所說的崑崙山,而是在埃及地區的山脈。
《山海經·海內西經》有此記載:「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上有木喬,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
書中所描述的崑崙山又高又大,而且在周圍還有許多特別的裝飾物,但是如今的崑崙山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特點。
其中描述的裝飾物,與金字塔附近的陳設極其相似,所謂「九井」其實是金字塔周圍的空洞,「玉欄」指的是專門為法老設置的儀仗,而「開明獸」,顯然就是「獅身人面像」。
1995年,中國專家發表文章,證實中華文化才是世界文明之源頭
其實早在這之前就有中國學者發現《山海經》裡的地方是現實世界的,最早人們從這裡發現了尼羅河的身影,緊接著又被發現記載有埃及的著名山脈。
1995年,一位名叫宮玉海的中國專家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主要闡述了《山海經》這本書與世界上很多文化謎團的關係。
在文章中他提到,中華文化其實是世界文明的源頭,就連古埃及文明也是來自中國的一支部落,西方常說的伊甸園就在中國雲南的某個地方。
毫無疑問,中華文明就是世界之源,所以說,在先秦典籍中,歷來被視為小說家言的《山海經》,其實是最具條理和體系的一本書,非常值得一看。
我的身邊就有很多對《山海經》非常感興趣的朋友,他們大都有這樣的困擾,不僅文言文晦澀難懂,其中所描述的洪荒異獸更是難以腦補。
這個時候我都會跟他們推薦這部圖解版的《山海經》,這本書中不但增加了白話文的注釋,而且還配上了惟妙惟肖的彩色插圖,甚至連書中記載的上古地理方位圖,也通過插圖做了清晰的呈現。
如此貼心的一本書,只需要49元錢就可以帶回家,也就是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