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936字,閱讀約需要10分鐘
「Nature and nature&34;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牛頓墓志銘
科學家牛頓
很多人認為牛頓的一生是戲劇化的,身為近代自然科學的重要奠基人,最終卻走向了神學的彼岸,而他自己則又成為了自身信仰的掘墓人。其實不然,18世紀的英國正滲透著濃厚的基督教氛圍,同時牛頓又生長在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其繼父牛頓的繼父納巴斯·史密斯(Nabas Smith)牧師是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國教教徒。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牛頓始終保持著對上帝忠誠的信仰。在當時的清教徒看來,研究科學是通向上帝的一種方式。牛頓本人也指出,寫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主要目的便是向那些有智慧,有頭腦的人證明上帝的存在和統治權。儘管牛頓自己從來都沒有意識到,但他所帶來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卻為上帝敲響了喪鐘。那麼牛頓究竟是如何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同時,堅持對上帝的信仰的?
1.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關於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係,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各種紛爭。但其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衝突對立論,以19 世紀約翰·威廉·德雷伯(John William Draper)的《宗教與科學衝突史》(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為代表,認為宗教與科學在各種方面始終是衝突與對立的,二者相互鬥爭,相互制約。
二是和諧論,以美國生物哲學家麥可·魯斯(Michael Ruse)在《達爾文主義者可以是基督徒麼?——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一書中提出的:「科學與宗教能夠和諧共存,而且宗教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撐」為代表。
三是無關論,以美國著名科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時代的巖石:生命中的科學與宗教》(Rocks of Ages: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Fullness of Life)中提出的「兩者屬於不同領域,科學用於記錄自然世界的事實,並發展出能夠協調和解釋這些事實的法則。而宗教信仰也同樣重要,但是局限在與科學完全不同的人類意圖、意義和價值領域中」為代表。
此馬克思非彼馬克思
17世紀經過宗教改革後,清教徒在英國的影響力不斷壯大。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了清教徒對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個清教徒的牛頓,實際上更體現了第二種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和諧,使宗教與科學得到了共存。
2.牛頓與自然神論
使信仰與科學所共存的觀點成立的一個重要根源在於最初由16世紀主張基督教上帝一體論的索西尼派針對無神論所提出的自然神論(deism)。自然神論又被稱為「理神論」和「自然宗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這臺「機器」,為其規定了自然和運動規律,此後便不再幹預自然界的自我運動。除了理性以外,別無認識上帝的途徑。當然這種思想在正統教派中一直被當做是異端,這可以從聖經原文中找到。(約翰福音5:17 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作事。)也就是說在正統教派的認識中,神不會對世界和凡人放任不管。但自然神論調和了自然科學與與傳統神學世界之間的矛盾,為科學與神學界定了範圍,使二者能夠和諧共處。創世是上帝的事,之後的發展是世界的事。上帝規定了世界發展的自然規律,隨後便由世界自由生長。
在牛頓的機械宇宙觀看來,宇宙的運動存在一個第一推動力,這個第一推動力是一切宇宙運動的最初起點,而這個起點本身就是上帝,即一個「不動的推動者」,這就是五種上帝存在性證明(本體論證明、宇宙論證明、目的論證明、道德論證明、至善性證明)之一的宇宙論證明(cosmological argument)。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所見的運動、原因、偶然性、秩序等事實足以證明上帝的存在。「第一推動者」(The First Mover)由亞里斯多德提出,在其本體論學說中的概念相當於善、理性或神。他認為運動與原因不可能無限倒退,因而在有限的運動與原因之上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和「第一因」,是萬物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是萬物趨附的中心,是宇宙間一切秩序、美和生命的本源,即終極因。它不受任何其他的事物所推動,只因自我而自動。通俗的來比喻,如果說宇宙是一副多米諾骨牌,宇宙中的各種運動是由上一張牌推動所導致,而上帝就是推動第一張骨牌的存在。在現代的科學理論中其相當於宇宙大爆炸的宇宙觀,大爆炸即那個「第一因」。
最初的動者
3.自然神論的學術與社會影響
由於這種理論既為神存在的合理性與神聖性留出空間,也使發展理性思想與科學具備了合法性,故使當時一大批擁有傳統宗教信仰的科學家與哲學家成為其擁躉,其中既有唯物主義者也有唯心主義者,以及持折衷主義世界觀的思想家。著名人物包括英國唯理論者和倫理學家沃拉斯頓(W.Wollaston)、法國伏爾泰、英國洛克、休謨、德國萊布尼茨、康德、俄國羅蒙諾索、拉吉舍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康德更是提出了人的認識具有此岸性(Diesseitigkeit)而局限於現象界的此岸,現象界之外的彼岸的自在之物即物自體(Ding an sich)具有彼岸性(Jenseitigkeit),人完全不能認識。康德以這種現像與本體的不可知的二元論將自在之物與現象界分割開來,為信仰留下了生存空間,這就是他所稱的「我要限制知識,為信仰留下地盤。」
小老頭康德
我們不難發現自然神論講求的是「理性的認識世界,以此來達到認識上帝的終極使命」。這有利於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奇蹟」,在18世紀也起到了助推啟蒙運動的理性思想的發展的作用。在自然神論興起之前神學世界長期由啟示宗教(Revealed religion)思想所把持,啟示宗教亦被稱為「天啟宗教」,它是一種否定理性與科學,崇尚信仰,或認為理性必須服從信仰,而信仰又來自神聖啟示的宗教派別和思潮。這種神秘主義的啟示思想在18—19世紀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的發展及自然神論的興起,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故隨後盛行的自然神論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直到今天一直是諸多有神論的科學與思想家所認同的理論。
啟示宗教,依靠神秘的啟示來得到真理
4.自然神論與泛神論(Pantheism)的區別
另外自然神論與泛神論存在著區別,泛神論即太一論,指把整個宇宙或自然視為同一的哲學理論,認為神是萬物的本體,「自然法則」是神的化身。由於不合理的翻譯,在漢語語境中「泛神論」的內涵在字面意思上和「自然神論」很接近,特此說明。泛神論強調因為神是萬物的本體,在某種意義上自然即是神。這在中國道家思想中可以理解為「道」,「道」是萬事萬物運行的準則,是萬事萬物的本體。由此可見泛神論並不強調要有一個擁有位格(person)的「神」,它可以是自然準則或是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對應基督教中的上帝來說即「不是上帝創造了宇宙,而是上帝寓於宇宙之內,即上帝便是宇宙。」而自然神論則強調一個擁有位格的神創造了世界,規定了宇宙的各種運行規律,即上帝位居於宇宙和客觀世界運動之上。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理論
以上便是牛頓研究神學背後的自然神論及其相關理論的介紹,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幫助你進一步認識了牛頓的自然科學與信仰間的關係,請為我點讚和轉發,感謝您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