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的心臟Sunnyvale,位於NASA實驗室隔壁的一棟大樓裡,3000多名亞馬遜員工正在秘密地為這家美國電商巨頭研發各種硬體產品。
那裡是亞馬遜的王牌研發部門Lab126的所在地。這個研發實驗室曾經孕育了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和如今風靡全球的智能音箱Echo家族。
最近,Lab126被推到了公眾的視野中,原因是彭博社近日爆料,Lab126正在研發一款家用機器人,項目代號為Vesta,已經歷時七年,目前進入研發收尾階段。
根據現有的信息,Vesta將會配備亞馬遜的智能語音系統Alexa;將安裝攝像頭,實現自主導航;Lab126最近一直試圖僱傭大量機器人專家;亞馬遜員工可能會在年底前開始在家中測試機器人。
Lab126向來是亞馬遜公司裡創意和不拘一格的代表,這才有了像Kindle和Echo這樣的革命性產品。如今,Kindle在電子書領域已經佔據了65%以上的市場份額,裝載了Alexa智能語音交互系統的Echo系列產品也賣了2000多萬臺。
然而,Lab126也有失敗的時候,2014年~2015年亞馬遜手機Fire Phone慘遭滑鐵盧。
2014年6月上市的Fire Phone,在短短一年後就被亞馬遜喊停,儘管公司從來沒有公布過手機的銷量,但根據第三方機構依據入網流量統計出來的數據來看,Fire Phone的銷量沒超過5萬臺,甚至可能不足35000臺。
經歷過巨大輝煌,也走過事業低谷的Lab126,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呢?矽兔君今天帶大家一起探究Lab126背後的故事。
貝索斯的理念,澤爾的靈魂
你很難簡單地用一句話形容擁有3000員工的Lab126是一個怎樣的實驗室,但是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他們將自己鮮明的個性注入這個實驗室:
傑夫·貝索斯和格雷格·澤爾。
貝索斯自然不用多提,他所堅持的「用戶至上」、無與倫比的「創造精神」和「學會忍耐」這三個構想,幫助亞馬遜成長為如今美國最值錢的科技公司之一。
而Lab126的另一位靈魂人物則是前蘋果高管格雷格·澤爾(Gregg Zehr),他極具人格魅力,喜歡演奏吉他,崇尚古典。
他經常在實驗室裡穿一件斜紋外套戴一條圍巾,顯得特別優雅和藝術。前Lab126副總裁馬克·蘭德爾回憶說,當他第一次走進Gregg的家時,他覺得那看起來就像一家蘋果商店。
Lab126實驗室也彰顯著澤爾的風格。工業設計工作室內部,桌上放著Apple Cinema Display顯示器和戴爾筆記本電腦。Sonos揚聲器播放音樂,整個團隊會在這樣的環境裡集思廣益,並在牆上掛上情緒板。幾乎所有離開Lab126的人都聲稱,這是一個有趣、輕鬆和合作的團體。
儘管Lab126推出過各式各樣的產品和服務,但亞馬遜的第一個硬體產品Kindle毫無疑問最能夠代表他們的理念。
在此之前,沒有人想過這個看上去平淡無趣、只能用來讀書的平板有什麼用。
Lab126成立之初的主要目標,就是研發電子閱讀器Kindle,實驗室內部也稱Kindle為Project A。實驗室名字的靈感源於亞馬遜的字母表:1代表字母A,26代表Z。
2004年,亞馬遜總裁傑夫貝索斯要求剛剛組建起來的Lab126做出「簡單輕用」的Kindle。三年後,Kindle在2007年秋季正式發售。儘管當時Kindle的售價高達399美元,但依然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裡就全部賣光,這給當時的電子閱讀器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讓Kindle贏得市場的關鍵是:它不但解決了所有圍繞在電子閱讀器的痛點,而且還實現了一本紙質書所沒有的功能,讓Kindle成為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產品。
而在之後的七年裡,Lab126每年都會推出Kindle的迭代。如今,用戶已經可以在Kindle系列中找到任何一款適用的產品:最受歡迎的、性價比最高的Kindle Paperwhite;更加輕便、屏幕清晰度更高的Kindle Voyage;以及「買Kindle,富一生,付出多少都值得」的Kindle Oasis。
Kindle帶給亞馬遜的不僅僅是收入上的增長:
一方面,它讓亞馬遜在消費級電子產品市場裡有了和蘋果、三星叫板的底氣。2011年,在和蘋果iPad的大戰中,亞馬遜推出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一度讓亞馬遜的Android網絡流量份額名列前茅。
另一方面,儘管Kindle無法取代紙質書,但是讓電子書逐漸成為比紙質書更受歡迎的選擇。2011年,亞馬遜上電子書的銷量就已經超過了紙質圖書。
然而,就當Lab126躊躇滿志準備在下一個項目中大幹一場時,Kindle的成功掩蓋了一個問題:電子閱讀器只是千千萬萬消費級電子產品中的一個簡單設備。比起亞馬遜之後更宏大的目標,Kindle的成功不完全具有借鑑意義。
強龍難壓地頭蛇
2015年,貝索斯在總結Fire Phone的失敗時說:「在發明新事物時,失敗往往不可避免。」但說到底,這只是貝索斯的一句自我安慰,它無法平息投資人的憤怒,甚至都無法說服貝索斯自己。
這款貝索斯認為可以和iPhone對抗的智慧型手機,在推出僅僅一年後就停止生產,大量手機滯銷,公司據悉損失1.7億美元……一時間,人們都在問:那個造出Kindle的Lab126,怎麼了?
時間撥回2010年,代號Tyto的Project B項目啟動,目標是造出一款屬於亞馬遜的智慧型手機。原因很簡單,隔壁家的蘋果已經推出了iPhone 4,移動時代的大潮不允許貝索斯和他的亞馬遜連一款屬於自己的手機都沒有。讓用戶從iPhone或者三星手機中登錄亞馬遜網站?通過Kindle閱讀電子書?不存在的!
事實上,2010年才開始研發手機的亞馬遜已經晚了一步,鑑於iPhone已經過於強大,亞馬遜只有從技術厚度上出發。從這一刻開始,亞馬遜手機的設計核心從「服務消費者,以用戶體驗優先」變成了「怎麼黑科技怎麼搞。」
Lab126的員工也曾對外透露:「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為顧客打造手機,我們是在為貝索斯打造手機,貝索斯左右了每一個關鍵決策,這讓團隊開始試圖預測貝索斯的喜好和反應。」
這款手機最終呈現出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貝索斯的個人喜好。最大的兩個賣點:一是動態3D顯示功能。在特定應用支持下,當用戶頭部和眼球移動時,會呈現出不同的景深和位移,模擬出物理世界中的顯示效果;
二是Firefly,能夠自動讀取電視節目臺詞或者歌曲,向你提供亞馬遜在線內容的連結;掃描繪畫和書籍,會向你提供維基百科和亞馬遜書店的連結;掃描實體商品,例如一罐洗衣粉,你能夠看到與亞馬遜的比價;掃描一本雜誌,Firefly能夠分辨出它的餐廳廣告,甚至還能夠識別出上面的訂座電話。
然而,這些聽上去吸引人的功能並不能成就一款手機。相反的,它背後的應用生態是最重要的。亞馬遜利用Android開源特性做出了自己的Fire OS,然而這款系統卻無法使用谷歌的那一套服務。當時Google Play裡有超過100萬款應用,但亞馬遜商店則不足20萬款。
在研發之初,Lab126內部對Fire Phone的發展方向就有過不同的聲音,但考慮到多年來亞馬遜以及Kindle的成功,那些不同的聲音最後還是選擇相信了貝索斯的眼光。
說到底,Lab126的確造出了一款好手機,這些功能現在看來依然前衛。要知道,谷歌雖然有圖像識別的技術,但直到2017年才拿出了Google Lens。只不過,Fire Phone並不是一款人們特別需要的手機。
貝索斯希望通過Fire Phone為亞馬遜用戶提供優質服務,但專注於高端產品不是亞馬遜的特點。如同一位Lab126的高管說的那樣:」我們很難與蘋果競爭,最大的障礙是品牌問題。蘋果的目標是高端優質用戶,而我們的客戶想要一個在合理價格範圍內的好產品。」
當人們開始質疑Lab126是否有能力做出高端消費級產品時,Lab126很快就打了場漂亮的翻身仗。
「翻身農奴把歌唱」
Echo是目前市面上最成功的智能音箱,佔據了70%的市場份額。它的意義在於:人工智慧時代下,在手機之後的第二個智能載體,在「家」這個應用場景裡實現人機互動的同時,作為物聯網的終端控制設備。
對於許多喜歡Echo的人而言,用一個不高的價格買一款能夠播放音樂的音箱,同時還能享受諸如預報天氣、播報新聞、網上購物甚至聊天功能,簡直是太划算了。
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Echo作為公司內部的Project D並不被受重視,直到Fire Phone的失敗以及Lab126內部Project C的流產,Echo的研發才被提上了日程。
事實上,Fire Phone的失敗反而成全了Echo。在2014年,利用智能語音系統和終端設備進行交互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蘋果在2011年就有了Siri,只不過「語音交互+手機」似乎不是一個理想的應用場景。
相比打開iPhone上的Siri,然後按住按鈕下達語音命令,在臥室裡直接和一個音箱聊天聽上去更省事兒。
Lab126也因此花了不少功夫,比如加入了最重要的遠場語音識別,讓用戶在離音箱3米~5米的位置依然可以被清楚地識別出語音指令。同時,Echo圓柱形的外形也不同於當時市面上流行的長方形產品設計,內部的麥克風陣列也讓之後大部分的競品爭相模仿。
而在2015年,經歷了一場手機的失利後,總裁澤爾對Lab126進行了一次有效的人員清洗和重組。
Lab126的數字產品副總裁和Fire TV、Echo項目的負責人先後離開了公司,之前負責監督Kindle產品系列的David Foster負責Lab126的高級技術小組,探索新產品。工程副總裁Lindo St. Angel現在負責Lab126的運營和開發現有產品。
就在五年前,Lab126隻擁有大約100名員工,每當Lab126開始研發新產品時,它都會聘請新的產品負責人,組建新的項目小組。也就是說,每次都是以初創公司的狀態,來研發每一款新產品。
這種方式可能在Lab126規模較小並且有機增長時有效,但隨著Lab126規模的擴大,不同小組之間變得更加孤立。
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在Kindle團隊中,一度有四至五位負責人,他們都覺得自己是管事兒的人,但都沒有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導致執行延遲以及運營效率低下。重組之後,研發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和Kindle類似,Echo所處的也是一個仍然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市場,不成功便成仁。經歷過失敗的Lab126在處理Echo上也更獨立,因此免不了和貝索斯的想法出現衝突。比如,貝索斯一開始推薦使用「Amazon Fire」作為名稱,但是Lab126堅持用「Amazon Echo」;
另外,貝索斯希望Echo的喚醒詞是Amazon,但是Lab126工程師們不同意,希望使用一個不同的詞以避免音箱的誤觸發。
堅持換來了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如今Echo和Alexa成為第三方開發者打造各式各樣應用的平臺。
如今,Alexa擁有超過500種技能,從查看銀行餘額,到播放Pandora電臺,或製作孩子最喜歡的動物聲音。 亞馬遜甚至保留了客戶建議的內部清單,根據人氣排名對每一個技能進行排名。
開發者也將Echo和家裡的各種設備進行互聯。燈泡、電視、洗衣機、冰箱......甚至哪天實現用Echo命令馬桶衝水,矽兔君也不會感到意外。
讓Alexa無處不在,成為了Lab126的未來目標,這也是他們研發Vesta機器人的一大原因:在家裡沒有Echo的地方,機器人也能起到作用。Lab126內部有一個叫做JR的移動機器人,安裝了一個機械臂,專門用來對啟用Alexa的設備進行質量保證測試。
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但Lab126有信心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