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娛樂熟知,關注我,每天都會用心給大家分享娛樂新鮮事,感謝你的收看!
每代人,似乎都無視了前代的流行音樂,而鄙視後代的流行音樂。中年人好像都熱愛周杰倫,其實只是討厭年輕人。
當年一首《雙截棍》,讓一個愛戴鴨舌帽的大男孩在大江南北走紅。
2005年1月11日,在第十一屆全球華語音樂榜頒獎盛典上,周杰倫獲得了「港臺最佳男歌手」獎。剛開始幾年,周杰倫就橫掃各大榜單,拿到了大獎。但是,和那個年代年輕人對周杰倫的崇拜相反,他們的父輩們拒絕他。「三聯生活周刊」前專欄記者、樂評袁越這樣評價他:
周天王,你可真厲害,能摸到現在小男孩們的心理,但我已經是大人了,你這個小把戲我一眼就看穿了。
是的,對於年齡稍大些的人來說,他們習慣於聽羅大佑、崔健、劉德華、張學友的歌曲,而認為周杰倫,只不過是流行文化裡的一陣風,忽地吹來,一會兒又被忽地吹走。
《中新網》2002年的評論如下:
說:現在再期待他有什麼創新,這對周杰倫來說就是一種奢求!有句老話叫「江郎才盡」,也許過不了多久就會用在周杰倫身上。
周杰倫沉默寡言、靦腆,被認為是「愛裝酷」,說話動不動就說「屌不屌」似乎素質不高。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他都不符合老一輩人對天王、明星的期望。顏值,他沒有,天生的小眼睛是無法拯救的;想要才華,他似乎也沒有,整天哼哼哈哈不知在幹什麼。2003年11月16日,周杰倫音樂會發布會。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他的髮型和衣著,樂評人袁越還說周杰倫「看起來也像個小混混」,那時很多人,尤其是年長者,都認為,周杰倫的歌曲有很多問題。
歌不像歌
根據人們對歌曲的傳統印象,一首歌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曲調,只要曲調還存在,即使歌詞中被替換成「啊哈啊哈啊哈啊哈」也行啊。但是周杰倫的歌,被人批評曲調模糊,分不清哪是哪,聽著就想睡。
在2002年的環球時報的報導中曾提到:
他的歌亂鬨鬨的,除了反覆嚷嚷讓大家來舞雙節棍外,沒給人留下什麼印象!
連話也說不清楚,還唱著什麼歌
周杰倫有自己獨特的中文饒舌風格,這對彼時的大多數人來說還算新鮮,在很多長輩聽來,他的話都很含蓄,就像和尚念經一樣。因此他曾被戲稱為「周結巴」。1963年出生的聲樂教育家賀冰新,前不久在《中歌會》上對這位中歌會演奏者的口若懸河時,不無批判地說:
咬字是歌唱中最重要的一環,你是不是受周杰倫歌影響了?
歌詞狗屁不通,詞句聽不清楚也就罷了,還看不懂。
周杰倫成名曲《雙截棍》被認為是大量「哼哼哈嘿」的作品,而《霍元甲》則被認為是大量「霍霍霍霍」的作品,即使所謂的周氏「中國風」,也不過是方文山為求韻味而華而不實地堆砌辭藻。
周杰倫的「中國風」大多是和方文山合作的,有人認為周杰倫寫的字和方文山不一樣,也有人認為兩人的字都不怎麼樣,總而言之,在很多人看來,周杰倫不過是個能博得孩子眼球的生意場上的高手,火不了多久!今年將近50歲的凡客創始人陳年仍然在節目中直言不諱地表示:穆旦應該甩周杰倫幾十萬條街吧,100年後大家肯定記得穆旦,周杰倫肯定就是垃圾了!自然,就連這一年,也有不少樂評人、樂評人如左祖咒、宋柯等,對周杰倫評價頗高,但周杰倫當時所承受的非議,他現在可能承受不了,因為實在太多了。
父輩為什麼都鄙視周杰倫
六七十後批評周杰倫的時候,有時也會順帶想念自己的少年偶像。如周杰倫前的四大天王,在許多人看來,才是經典中不可超越的。
儘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四個人都很有個性,但他們都很英俊,會唱歌,會跳舞,會表演,都是夢想中的情人。在2004年,有網友說:周杰倫是什麼?一個菜鳥,你們怎麼把他比作四大天王,太抬舉他了吧?在 Ins上周杰倫回應了「不愛我就放棄」這句話:孩子們。我已經說過,不愛我就放棄!其背後的原因就是人們越老,就越難以接受新歌。
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 Daniel Levitin也曾說過,14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音樂品味發展的一個最佳時期。雖然不同研究對年齡的判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結論是一致的——你在少年期和成年期聽到的音樂塑造了你的音樂品味。老一輩聽慣四大天王,當然難以接受周杰倫了。前一代人眼中,前幾部作品除了旋律優美外,還有很強的時代性和深度思考,如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等。相對於周杰倫的偶像派歌曲,論藝術,情感的表達,還是太幼稚了。
例如2005年發行的《夜曲》,雖然獲得了多榜冠軍,但仍被一些媒體評為「年度最爛十首歌」之一。
「為你彈奏蕭邦的夜曲,紀念我死去的愛情」在年輕人眼裡是美麗的,是悽涼的,是故事的,但在長者眼裡是「賣弄感情的歌詞」,是「掛蕭邦的頭,賣不出什麼肉」
大家都很喜歡聽年輕時聽過的歌曲,經過歲月的磨練,才能永恆。如今,蔡徐坤的歌迷們都比較年輕吧?他們很多也在聽周杰倫。那正是周杰倫的魅力所在!
曾有爭議,如今已是大師!
今天的「娛樂熟知」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娛樂新鮮事,關注我,讓大家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味,你的點讚、分享、收藏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