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學日益走近大眾,人們除了希望藉助心理學知識解決心理問題,還希望能夠增加正能量、提升幸福感,國內心理學的高等教育與研究也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心理類圖書——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通俗的,出版量都逐漸加大。不過,一個題材火了,跟風之書很快不計其數,這幾乎成了國內出版界的慣例,心理學圖書尤甚。一度無數奶酪、一時皆談加西亞的「盛況」想必還歷歷在目。拋開勵志成功學是否屬於心理學這個偽命題不談,其造成的圖書內容重複粗糙、資源浪費等問題是不爭的事實,下面以微表情類圖書為例簡要分析。
一、微表情類圖書的走紅與跟風
隨著美劇「LIETOME」、港劇《讀心神探》的熱播,以及江蘇衛視《非常了得》節目的走紅,微表情這個專業心理學名詞突然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一時間,與微表情、測謊有關的圖書開始走紅,不少成為暢銷書甚至超級暢銷書。根據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的檢索結果,書名中帶有「微表情」的原創圖書約有40種,最早的是2011年出版的《微表情》,其後兩年出版品種迅速增加了30餘種,其他冠以「讀心術」「讀臉術」的書更是不勝枚數。後來這些書多數為跟風之作,心理學專家執筆的寥寥可數,大致分析如下:
1.從內容上來看,主要是對國內外同類書的簡單改編、重組。利用讀者的獵奇心理,噱頭做書名,誇大其實。典型的是打著美國FBI、CIA的幌子,教導讀者如何識別一些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如「FBI教你數秒鐘讀懂面部微表情」「FBI教你破解身體語言」。
2.專業寫手、攢書公司迅速跟進。以當當網某五星級好評圖書(兩萬餘條好評)為例,該書號稱傳授FBI瞬間讀心術,但從書的內容簡介到章節標題,看不出與FBI有絲毫關聯。而且,搜索同作者的其他作品,大致可以判定其以攢書為生,所出版作品範圍包括了職場雞湯、女性養生、懸疑解密,等等。讀這樣的書能學到什麼,真的是個未知數。
3.江湖心理學家「功不可沒」。有作者聲稱自己「多年來學習了各種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博覽了幾十本心理學權威著作,掌握了微表情識人的種種技巧和方法」,他們寫的書多數是關於職場、商業談判中的個體行為識別,如「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策略」「瞬間徵服他人的心理博弈策略」「必須掌握的銷售讀心術」「揭露競爭對手的心理秘密」等。
微表情與測謊有關,所以核心內容只有具有豐富司法實踐的操作者才能知曉,因此可以說目前市面上以微表情為噱頭的眾書中沒有幾本真正涉及微表情的核心內容。從專業性、暢銷程度來說,《微表情》可稱得上是代表作,作者姜振宇是中國政法大學微反應研究小組組長,他作為《非常了得》節目的嘉賓直接促成了「微表情熱」。《微表情分析》亦屬後起之秀,作者邵磊是犯罪心理學博士,也是最早涉及微表情研究並將其應用於偵查實踐的一線刑警。
二、對策分析
圖書的跟風出版盛行,微表情類圖書分析揭露的只是其中的一角。跟風出版固然有利益的驅使,也有出版法制不健全、行業不規範的問題,但與圖書消費市場的不成熟、專業領域科普的滯後也不無關係。前兩個因素已有不少文章分析得比較透徹,不再贅述,這裡僅從讀者和作者兩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首先要避免功利閱讀。很多人都夢寐以求掌握瞬間讀心術,然而,假如FBI探員真有幾秒鐘就能讀懂他人內心的本事,就不會不時爆出虐囚、逼供的醜聞;即便瞬間讀心術真的存在,他們也斷然不會寫在書裡昭然天下。微表情分析並不玄幻,而且確實主要應用於司法領域,但其準確率與辦案人員的悟性和經驗有關,而且常常要藉助於錄像設備反覆回放來進行分析。所以,企圖通過讀一本微表情分析的書,就掌握「幾秒鐘內讀心識人準到骨子裡」的讀心術,實在不是「靠譜」的期待。
其次要力求閱讀經典。對微表情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在選購圖書時須擦亮眼睛,首先要對作者的背景著力了解一二,選擇專業人士的作品。例如,「微表情之父」保羅·艾克曼的知名暢銷書《說謊》,該書基於作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而成,被歐美諸多執法機構奉為刑偵學教材。其次,一般先出版的容易成為跟風模仿的對象,所以一般推薦選擇同類書中出版時間最早的。最後,從內容簡介上來看,山寨作品更容易極盡誇張之能事,宣稱功效瞬間直達患處的藥多是假冒偽劣,圖書也是這樣。
從作者的角度來說,第一要避免散播謬論。學習了某種心理治療療法、博覽了一些心理學著作,與是否是心理學家,尤其與是否是微表情專家完全是兩個概念。微表情只是心理學一個狹小的研究領域,進入國內不到10年,國內從事微表情研究的專業人員屈指可數。沒有科研背景支撐的書又能有多專業?充其量是加點成功、勵志的雞湯炒別人的冷飯。無怪乎美國艾默裡大學的知名心理學教授利林菲爾德等特意在《環球科學》撰文《有些「有道理」的心理學觀點,都是騙人的》,說明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形式出現的大眾心理學知識「有些充斥著所謂的心理學謬論」,並不可靠。
再者,要力求傳播科學。偽裝成心理學的劣質心靈雞湯充斥市場,說明讀者的需求旺盛,也說明心理學家在學科知識的科普和應用方面做的還不夠。正如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教師吳寶沛說的,「人要心理學,但心理學不要人。早期行為主義者跟貓、鼠、狗、鴿子打成一片,不理人。現在心理學家忙著搞腦電,發文章,拿項目,也不理人。科學不理人,宗教(可能)有問題,這時有人端來一碗熱騰騰的雞湯,不少人都會喝」。因此,可以說心理學專業科普工作的不足、現行科研評價體系中對科普書的無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跟風圖書的「縱容」。
圖書對讀者的思想和心理起著巨大的影響和滲透作用,有著名出版人指出,「一顆子彈只能打死一個人,一本壞的圖書卻可以毒害一批人」。總之,希望讀者擦亮眼睛,提高鑑別力,讓跟風之作的空間越來越小;心理學家也著力為公眾提供靠譜、好玩的心理學知識,把被自助大師、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和一些自詡的心理健康專家佔領的陣地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