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跨境電商的新機會來了。
11月30日,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閉幕。本屆東博會首次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辦展形式,攜手阿里巴巴集團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東博會」。
就在半個月前,東協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15個國家,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標誌著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
全球最大自貿區背景之下,中國與東南亞的跨境電商平臺也有了更多想像空間:65%的貨物享受零關稅,各個國家至少開放100個領域的市場……
而一周前在杭州舉行的第五屆全球跨境電商峰會上,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到203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的50%有望用跨境電商的方式來表達。
風口兇猛。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亞洲業務總經理易騫就在東博會上表示,Lazada正打造一個橫跨中國、東協的進出口超級引擎,加速商品的跨境流通。
實際上,很多商家已搶先抓住機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超4000個國貨品牌從Lazada出海東南亞,越來越多東南亞品牌也通過這個跨境電商平臺進入中國。
那些抓住紅利的商家
浙江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張新剛,和小夥伴們在義烏創立了騎行用品品牌「洛克兄弟」。這個品牌過去幾年在速賣通平臺迅速崛起,賣到了俄羅斯、英國、德國、西班牙、美國、巴西、日本等國市場,年銷售過億。
這兩年,張新剛又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市場,因為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紅利空間。為此,洛克兄弟組建了專門的Lazada運營團隊,招兵買馬。今年雙11之後,他在朋友圈曬出戰報:洛克兄弟在Lazada拿下百貨行業跨境品牌熱賣榜TOP1。
看到機會的,不只是張新剛。
11月12日零點,Lazada內衣商家、95後蔡強澤等來了店鋪的第一個雙11戰報:環比10月,店內日均銷售額增長15倍。同樣是95後創業者,經營兒童防護類和家居類產品的李偉東,在雙11當天也創下自家店鋪的新紀錄。
在東南亞早有布局的小米,斬獲消費電子跨境品牌熱賣榜TOP1。新銳品牌完美日記首次在Lazada參加雙11,即躋身美妝第一,在整個百貨行業也僅次於洛克兄弟。
一大批東南亞本土品牌,也在Lazada的「Sell to China」計劃助力之下,通過天貓國際進入中國市場。來自印尼的護髮膠囊品牌Ellips、新加坡網紅鹹蛋黃薯片品牌Irvins,這個雙11成交額都超過平時的50倍。
數據顯示,11月11日當天,Lazada平臺有超過4000萬用戶、40萬個品牌和賣家參與;開賣第一個小時,東南亞六國總體買家數、訂單數及賣家數均創新高,同比均增長至少翻了一倍。
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早已成了中國製造出海和國際品牌進駐中國的一個風向標。而上述數據,足以表明東南亞電商市場的活躍和機會。
疫情下的東南亞電商機會
在東南亞這片超過6億消費者的區域,擁有電商最鍾情的消費者畫像:20-50歲人群佔比高達45.3%。
谷歌、淡馬錫與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20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20年,東南亞網際網路新增用戶數量達4000萬,總用戶數突破4億人次,意味著東南亞已有70%人口轉移至線上。
Lazada集團執行長李純表示,東南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商家開始轉向線上交易,尤其是今年疫情背景下,東南亞本土零售業的全面數位化趨勢大大加速。
在疫情形勢較為嚴峻的時候,宅經濟在東南亞爆發,Lazada平臺上的廚房用品、清潔收納產品、健身器材等銷量猛增;等到疫情有所緩解可以正常出行時,中國的自行車和美妝護膚品又成了東南亞人的心愛之物。
擁有近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張小泉」,入駐Lazada不到1年時間躍升為馬來西亞站點廚房餐具類目下TOP5商家。鳳凰自行車也在東南亞市場迎來爆發,今年雙11當天成交額達到平時的20倍。
東南亞品牌和商家也希望藉由跨境電商平臺來到擁有14億消費者的中國市場。馬來西亞三十多年的知名護膚品牌Safi等,就通過Lazada「Sell to China」首次登陸天貓國際。
在Lazada的布局中,既有聯合天貓推出的扶持中國品牌拓銷東南亞的「新國貨出海計劃」,也有在2021財年前扶持10個年成交過千萬的東南亞品牌的目標。
「過去一年,Lazada正從東南亞本土電商向橫跨中國-東協的進出口平臺升級,」易騫認為,國貨品牌藉助LazMall出海,東南亞本土品牌通過「Sell to China」計劃進入中國市場,兩種模式在中國-東協形成生產銷售閉環,也有利於推動國內外雙循環。
Lazada在東南亞這幾年
Lazada今年雙11最遠的一次投遞,是從印尼亞齊到弗洛勒斯東部,長達5000公裡;而在雙11當天早上8時30分,跨境商家第一筆訂單被成功送達東南亞消費者手中。
這背後,是Lazada打造的自有物流、支付及技術護城河,讓東南亞原本陌生無奈的一切成為可能。
Lazada在東南亞的破冰,並非一日之功。
東南亞雖有超6億消費者,但這一潛力巨大的數字背後有諸多難解之題:人口分布在上千個島嶼,涉及語言類型10種以上,使用著5種不同的貨幣,並且大部分人沒有信用卡。
這意味著,Lazada本地化戰略,不僅要確保迎合到每一個國家市場,而且每一個國家不同地方也需要本地化運營。
從2016年第一次投資開始,阿里巴巴為Lazada帶來的便不止於糧草。儘管當時,包括Lazada在內的本土電商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但阿里依然在3年間對Lazada連續注資40億美元,努力打破電商運營壁壘。
易騫說,阿里巴巴集團收購Lazada以後,把技術輸出給Lazada,並且持續賦能Lazada。
比如物流體系。目前Lazada在中國和東南亞建立了至少15個倉庫、擁有400個履約中心和樞紐,超過3000個自提點。這套體系,覆蓋東南亞70%-80%的人群,織就當地覆蓋最廣的物流網絡,讓Lazada幾乎可以配送到東南亞六國任何一個海島和漁村。
比如支付方式。Lazada從東南亞用戶習慣和心理上,採用「貨到付款」的方式,率先突破支付障礙,打開了市場局面。同時通過和螞蟻金服的合作,在東南亞五國開啟電子錢包業務,幫助當地消費者收穫更好的網購體驗。
除了物流和支付等硬體基礎設施,阿里還組織一支300多人的技術團隊,耗時半年將Lazada技術平臺全面升級,大大提升穩定性和性能。這相當於系統層面從10年前的淘寶,進化到接近今天的淘寶天貓。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發起的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海外第一站正是東協國家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通過推動「秒級通關」電子關務系統建設,僅僅半年就為小企業節省通關時間約3000萬個小時。
一年多以前,義烏也參與共建eWTP。當時,在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的檔口,一位名叫黃鮮平的義烏大姐告訴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她在1688和阿里巴巴國際站均有經營店鋪,「我們還想通過Lazada進軍東南亞。」
全球最大自貿區下的機會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低迷,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卻呈現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雙方貿易額達4818億美元,同比增長5%,東協首次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今年是中國-東協自貿區建成10周年。就在半個月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剛剛籤署,這標誌著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建設成功啟動。
這些,都成為東南亞電商發展的強大助攻。
Lazada則在此時宣布,依託阿里巴巴經濟體的跨境支付、物流能力,打造一個橫跨中國、東協的進出口超級引擎。這背後是新全球化之下,跨境電商平臺協助構建中國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物流體系、支付手段、技術平臺等方面多年的穩紮穩打,正在讓Lazada和其平臺商家提前享受紅利。而除此之外,Lazada要做的還有很多。
因為語言、文化差異等因素,中小商家面臨著東南亞市場小語種主播對接難的問題。今年6月29日,Lazada首個跨境電商創新服務中心在廣西南寧正式啟用,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站式的小語種直播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出海東南亞。
目前,中心已孵化超過400家中小跨境賣家,為6000多個商家店鋪提供了專業的直播服務。
去年5月剛開店的耳機商家BlueWow,自今年4月開始在馬來西亞站直播,獲得了幾百倍的粉絲增長;菲律賓美妝小商家IMAGIC Beauty在直播帶動下,今年618當天成交較平日增長超20倍。
在全球最大自貿區利好的背景下,跨境電商和數字經濟將迸發出無盡的想像空間。易騫就表示,Lazada已服務東協超過8000萬活躍消費者的Lazada,有信心到2030年時服務3億消費者。
而數字嗅覺靈敏的商家們,正搶先上車,分享這一輪時代紅利。
編輯 郭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