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創是鋼鐵俠創造出來的一個「怪物」。
原意是維護世界和平,代替復聯成員勞動,是個幹髒活累活的勤雜工。
但是這個具有人工智慧的怪物在獲得了智商和判斷力之後,
認為這個世界如果需要新的秩序的話,就要先被毀滅,
而人類就是新秩序的最大障礙。
所以,奧創調轉槍頭,把火力集中到了人類身上。
而復聯成員,面對這個自己製造的敵人,也只有再度集結,拯救地球。
簡而言之,奧創,就是一個弗蘭肯斯坦情結的產物。
▌源起
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
1818年,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一本叫做《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做弗蘭肯斯坦的年輕科學家利用自己的知識,在科學欲望的驅動下,製造出了一個類人生物。這個人造人被弗蘭肯斯坦賦予了生命,雖然相貌醜陋,但天性善良並嚮往美好。不過社會並不接納它,並將其視作怪物。
人造人要求弗蘭肯斯坦為它再做一個女性的人造人,並答應從此之後遠離人間。但是弗蘭肯斯坦擔心怪物繁衍威脅社會,於是在接近完工的時候,毀掉了女性的人造人。怪物從此走上了報復之路,而弗蘭肯斯坦也發誓要毀掉自己的作品。
故事的結尾是悲劇的,弗蘭肯斯坦因病而死,怪物也自焚消失。
各種版本的弗蘭肯斯坦小說
這本小說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
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幻或者是恐怖的故事,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概括和總結。人類無所顧忌,在實現個人價值和欲望的同時,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人類棲身立命與科技發展之間存在永恆的衝突,濫用科學也好,道德問題也罷,都在弗蘭肯斯坦和他所創造出來的怪物之間展開並展示著。
1818年,「共產主義幽靈」馬克思出生,歐美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持續發展……雖然說這本小說的主題帶有不可知論,而且具有一定的宗教傾向,但是小說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卻歷久彌新。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散發出更多解讀的角度、方法以及社會意義的光輝。
下一頁
▌「弗蘭肯斯坦情結」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學說
100多年後,著名的科幻作家
伊薩克·阿西莫夫在自己的一系列小說裡描繪了未來世界的另一種圖景。在這些故事裡,機器越來越像人類,外觀、外形、乃至智能和所謂的靈魂,都和人類沒有區別。人類對機器產生了恐懼感。這些小說的主題,和森政弘、弗洛伊德的「恐怖谷」理論,有幾分相似之處。
在創作完這些小說之後,阿西莫夫給這種人類懼怕機器的心理狀態,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弗蘭肯斯坦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進一步說,弗蘭肯斯坦情結這個詞,在不斷的變革中,含義變為:創造怪物的人最終受到怪物的傷害,而人創造出的怪物(以及具備更高科技的科學屬性的機器人)最終將會背叛人類。後來,「弗蘭肯斯坦」也被用來指代人類製造的怪物。
在現在的文學、電影等作品中,「弗蘭肯斯坦情結」的具體表現是,機器獲得了人工智慧,並開始管理這個世界。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界限消弭,機器人獲得了人類的感知能力,人類由此產生恐懼,被迫接受人造物「弗蘭肯斯坦」——無論是機器人、怪物、電腦還是其它具備智能能力的人造物——的管理和統治。
不過,在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好萊塢,救世主可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和人造的機器展開「維護世界和平」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 弗蘭肯斯坦及其變種
從對「類人怪物」的科學反思到「恐怖角色」
電影裡的「弗蘭肯斯坦」的形象經過了數次的變遷,而且在很多層面上被好萊塢加以改編。好萊塢的恐怖電影的傳統裡,弗蘭肯斯坦總是以某種恐怖的、殺人狂魔的形象出現。無論在什麼樣的層面上,弗蘭肯斯坦只是一個「類人」的物種,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
但是人類的外形和器官,又讓它不再是「獸類」。所以,生物學上的定位,引發了它的其它各種問題。在被創造的伊始,弗蘭肯斯坦就是一個有著諸多問題的「怪物」。比如他的性別模糊、生物功能不健全,沒有屬於人類的靈魂,感知能力缺乏等。
第一部弗蘭肯斯坦電影
《科學怪人》誕生於1910年,此後每隔五年左右,弗蘭肯斯坦都會在銀幕上以原版或者是改編之後的形象出現,它們大多是純種的怪物,沒有情感,被人類造出後又視人類為敵人。在有些影片中,弗蘭肯斯坦是一個有著心理隱疾、受到過傷害的物種,性情大變,變成了怪物。而在另一些影片中,弗蘭肯斯坦就是一個全然的怪物,沒有具體的生命體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殭屍,帶著無窮的怨氣和戾氣,來到人間尋仇。
自從1910年以來,一共有39部有關弗蘭肯斯坦的影片上映。在這些電影中,弗蘭肯斯坦提供了很多的恐怖元素,令人覺得這就是一個要被消滅掉的怪物。相反,那個創造出這個怪物的科學家,很少有人提及。而原著中關於科學的反思,在這些電影中已消失不見。
可以說,好萊塢用自己的修正主義美學,把這個怪物從反思的角度拉到了「恐怖角色」的立場上。非但如此,好萊塢還用了魔幻、愛情、喜劇、動作等等電影類型來包裝這個故事。顯而易見,在不斷修改、修正的過程中,好萊塢影片裡的弗蘭肯斯坦或者說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所保留下來的,只有醜陋、人造、類人這三個屬性。
下一頁
人類對科技的夢魘
▌ 人類對科技的夢魘
綠巨人、哥斯拉、電腦、代碼與機器人
進入所謂的核子時代和冷戰區間之後,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人類對科技的夢魘。有很多人認為,「綠巨人」這個角色,就帶著某種弗蘭肯斯坦的色彩。綠巨人所代表的、人類創造的但又無法控制的核能,的確和弗蘭肯斯坦的怪物的設定有幾分相似。此外,與之類似的,還有「哥斯拉」電影中那個莫名其妙出現,在最早也代表了核能毀滅性力量的哥斯拉。
不過,與綠巨人、哥斯拉在銀幕上完成娛樂化改造一樣,現在的很多影片中,弗蘭肯斯坦並不以本來的面貌出現,相反,它變成了一種情結和隱憂,科技的進步,讓人類對科技和機械本身產生了恐懼。阿西莫夫的很多小說,都揭示了人類將被機器奴役的這個主題——而在這樣的修正裡,具有更高效能、執行力更強而且不會被情感左右的電腦、機器人甚至是代碼,成為了弗蘭肯斯坦新的變種。
在
《2001太空漫遊》中,那個不停地玩著心理戰、讀唇術的電腦HAL9000,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樣的電腦,雖然不具有人類的外形,但卻擁有人類的情感、智商以及手段。它們並不靠暴力控制人類,而是通過心理戰術。當HAL9000在銀幕上說「我害怕」的時候,觀眾所感受到的,肯定不是要去營救機器人,而是考慮要如何自保。
裡的奧創也是這樣。製造它的初衷是幫助復聯成員減輕勞動強度,實際意義上是一個勞作機器人,可是在當它升級出智商和判斷之後,它變成了人類的敵人和復聯的對手。其實,無論人類世界多麼不完美以及多麼需要用「種族清洗」的方式來完成升級,捍衛這個不殘缺的世界,是很多超級英雄唯一的目標和期望。於是,各自代表一種世界觀的雙方,就開始了戰鬥。
復仇者聯盟2中被鋼鐵俠製造出來的奧創
弗蘭肯斯坦情結,在當下,只是一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表現手法。失去了一定程度上對科技的憂恐,失去了對人類濫用科技的反思,它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報復」、「報仇」的情節和線索。
在很多電影中,超級英雄或者是正面人物,會在不經意間得罪自己的粉絲,和自己的崇拜者結怨。隨後這個默默無名的小粉絲開始發憤圖強,和超級英雄作對,成為影片的負面角色——目的就是為了彌補自己當年所受的冷遇。從動畫片
《超人總動員》到
《鋼鐵俠3》都是如此。這樣娛樂化的改編,其實已經和弗蘭肯斯坦的本意相去甚遠。
下一頁
反弗蘭肯斯坦情結
▌ 反弗蘭肯斯坦情結
擁有愛的能力、情感上已成為人類的機器人
當然,以人類認知、情感和需求為中心的編劇並不會創造全然的人類被奴役的劇本,所以「弗蘭肯斯坦情結」的變種——「反弗蘭肯斯坦情結」便應運而生。這種情結主要表達的是機器人對人類的付出,對人類的忠誠以及對人類的無怨無悔。這樣的機器人有著雙重屬性,其一是遵守阿西莫夫所提出的「機器人學的三大法則」;第二是人類的情感屬性。當機器人具有情感能力的時候,觀眾會產生劇烈的移情作用和投射的心理。而在這個時候,機器人已經具有了人類的社會學特徵,雖然生理學上並不是人類,但在情感上,它已經成為了人類。
《人工智慧》裡的一對機器人
在
《機器管家》這樣的電影中,機器人擁有了愛的能力。於是乎,它像是人類那般去追求愛情的情節也變得合情合理。而
《科學怪狗》這樣的影片,更是將「怪物」的屬性從類人生物搬運到了寵物的身上,作為家庭成員存在於電影之中。
《我,機器人》裡虛構了一位「機器人救世主」拯救人類的故事。而
《機械戰警》更是用半人類半機器的「混合體」講述了機器為人類服務的故事。
當然,「反弗蘭肯斯坦情結」的最高級表現形式,並不是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矛盾以及戰爭,而是機器幫助人類完成種族的升級、社會的進化以及世代的更迭——當然,這是
《黑客帝國》所描繪的二進位世界的圖景。
像
斯坦利·庫布裡克這樣的導演走得更遠,他在由
史蒂文·史匹柏「代為執導」的
《人工智慧》裡,不僅讓機器人有了愛的能力,有了嫉妒的能力,更是有了思辨的能力,並且還要去追尋人類世界的終極問題的答案。雖然,這樣的情節,在
《終結者》裡有過些許的展示,但過於娛樂化的改編,或許難以令人明白什麼才是「反弗蘭肯斯坦情結」。在那些腦洞開得更大的影片中,諸如
《銀河系漫遊指南》裡的機器人馬文,完全就是一個不得志的天才加上哲學家的形象——但這和弗蘭肯斯坦,已沒有什麼關聯。
下一頁
結論
關於弗蘭肯斯坦的電影
▌ 結論
它們還會改頭換面再次出現
「弗蘭肯斯坦情結」的電影一般只在美國出現,而在機器人工業同樣發達的日本就很少見。因為這兩個國家對機器人的態度全然不同。
日本人總是將機器、機器盔甲當做工具或者是工具的一部分來使用,他們並沒有在更多的層面和意義上,賦予機器生命。所以,弗蘭肯斯坦情結就很少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美國電影中,機器人已經成為了國民的公敵,人類的威脅,甚至是宇宙的敵人。
所以,這才需要超級英雄力挽狂瀾,在千鈞一髮的時候,成為救世主——這和美國人的個人英雄主義、英雄行為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的表徵。
在恐怖片發達的年代裡,弗蘭肯斯坦和他創造出的怪物,給好萊塢帶來了無數的尖叫、讚譽和擁躉,因為這個人物和故事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它可以象徵著人類的倫理關係,可以象徵著「弒父」的狂想,還代表著不可知論以及宗教信仰上的關鍵問題——比如造物主只能是上帝,等等等等。
而在這個時代,弗蘭肯斯坦情結下的產物,只是一個被製造出來、跑偏了的機器人。他的命運和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差不多。在和人類度過蜜月期之後,發現了人類的偽善和陰謀,於是就要消滅人類,來實現心目中的大同世界。但是,這觸犯了人類的權利。大戰之後,人類社會一如既往,而高科技的機器人或許還會改頭換面地再次出現……
▌關於弗蘭肯斯坦的電影
1931年版本的《科學怪人》
弗蘭肯斯坦作為主角
《弗蘭肯斯坦女士》 Lady Frankenstein 1971
Andy Warhol's Frankenstein
1973
《弗蘭肯斯坦對戰木乃伊》 Frankenstein vs. The Mummy 2015
《維克多·弗蘭肯斯坦》 Victor Frankenstein 2015
弗蘭肯斯坦作為配角、反派
Abbott and Costello Meet Frankenstein
1948
《弗蘭肯斯坦》 Frankenstein: The True Story 1973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
Hotel Transylvania
2012
《科學怪人的新娘》
其它改編
《弗蘭肯斯坦的怪物》 The Monster of Frankenstein 1920
《弗蘭肯斯坦大戰世界》 Frankenstein Conquers the World 1965
The Spirit of the Beehive
1973
《弗蘭肯斯坦綜合醫院》 Frankenstein General Hospital 1988
Frankenstein Unbound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