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按照現在漫畫的標準來看,元朝任仁發的《二馬圖》卷,倒是一幅有著明確諷刺內容的作品,而且含義十分尖銳,下面試為讀者解釋一二。
元任仁發二馬圖卷絹本設色縱二八·八釐米橫一四三·七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的畫面很簡單,畫幅前邊是一匹壯實、膘肥肉厚的花馬,昂首,踏著輕快的碎步,尾巴揚起飄動,顯得自在,洋洋得意;隨在這匹馬後邊,則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馬,條條肋骨清晰可見,它低著頭,步履蹣跚,尾巴蜷縮著,顯出吃力疲憊的樣子。
畫家以極其寫實的手段,採用勾勒的方法,描畫了馬匹的輪廓,線條極富表現力,然後賦以顏色,頗具唐宋人畫馬的傳統。

如果單純從畫面來看,畫中描繪的只是兩匹馬,我們似乎不會感到這是一幅諷刺繪畫,但是結合畫幅後面作者自己的題記來看,其實此幅畫是對當時官場乃至社會的種種腐敗黑暗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只不過採用了隱喻、擬人的手法,曲折地表明畫家任仁發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這大概也是畫家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因為像《二馬圖》這樣的作品,當時除去作者本人以外,能看到的人可以說不會很多,這樣的繪畫活動僅僅只能算是個人行為,不會像現在的漫畫作品一樣能夠發表於報刊上,影響面十分廣大,從而變成了一種社會行為。
這幅並無任何其他背景和道具的《二馬圖》卷,看似簡單,其實寓意深刻。

內容的關鍵在於畫幅後面畫家任仁發自己題寫的一段文字。他在跋語中先敘述了所畫的肥、瘦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齧枯草而立霜風,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
在寫完對兩匹馬的評語後,作者筆鋒一轉,進一步議論道:「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苟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汙濫之恥歟?」

看了這段跋語,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任仁發是借用兩匹馬來評論官場的得失利弊:他將畫中的肥馬,比喻成為官不正的貪官,他們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壯;又將畫中的瘦馬,比喻為廉明勤政的清官,因為忙於政務而勞累得皮毛剝落,骨瘦如柴。

然後作者表明了應當以前者為戒、以後者為榜樣的態度。明白了任仁發畫這肥、瘦二馬的用意之後,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作者在畫中還安排了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細節:那匹肥馬馬首挽著籠頭,但是韁繩卻鬆開了,拖在地上;而瘦馬不但有籠頭,韁繩還套在馬脖子上。
一匹是沒有約束的脫韁之馬,失去了控制,就會無法無天,魚肉百姓而肥己;另一匹是有約束的拴著韁繩的馬,有了管束才能盡心盡力,克勤克儉。
在這裡任仁發似乎又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於官吏管理的看法,其用心可謂十分良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一個社會缺乏了某種監督和制約的機制,腐敗就將滋生。
古代畫家十分喜歡以馬為題材作畫,但是除去力圖表現它們的矯健、快捷之外,還經常把馬比喻為人才,這是從「伯樂一顧」、「千金買骨」等成語中延伸出來的含義。
至於把肥馬、瘦馬比之為貪官和清官,似乎還前所未見。任仁發通過這幅別出心裁的作品,表達了對官場的看法,其作用近乎現今的諷刺性漫畫,在古代繪畫中可算是別具一格的。
原文作者:聶崇正(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原文來源:《紫禁城》2019年11月刊《「清官」和「貪官」任仁發《二馬圖》的寓意》(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