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太平洋數碼
最近的科技圈依然是一副繁榮的景象,但是想必長期關注科技圈動態的朋友此時或許會多少有些黯然傷神吧?因為,物競天擇,此時的科技圈中的繁榮只屬於勝利者,而失敗者也已經黯然離場。在國內的明星企業華為因為環境因素受到限制,不得已將其獨立出來的榮耀打包出售,對於華為這種斷腕求生的境況,眾說紛紜。但是不管怎麼說,華為就仿佛是曇花一現,在經過剎那間的美麗之後留下的只是讓人悲憤的嘆息。
反觀那個曾經被華為CEO任正非稱作為「華為的老師」的蘋果,那個曾被無數網友「義憤填膺」的蘋果,被「萬人罵、千夫指」的蘋果,依然混得風生水起,依然如天王巨星一般享受其他人眾星捧月般的待遇。有人曾憤恨地說:「華為到底錯在哪裡?竟受到如此待遇?」是啊,華為到底有何錯?即使是GJ出手都無法彌補?
我想這一點是當下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而我今天說起這個是因為似乎我已經找到了答案。在華為沒有受到環境因素幹預的時候,國內的科技圈資訊幾乎被華為以及蘋果所承包,但凡這兩家有任何的動作都可以受到高度的關注,但是隨著華為的「東窗事發」,科技圈中成了蘋果獨有的舞臺。而我就是從這些事中尋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在科技中的數碼圈中,最近蘋果的風頭可以說無人能左右,頻繁霸佔熱搜的同時,還吸引了不少的分析機構的目光。
事情的起因源自蘋果發布的一顆自研的電腦晶片,而這個晶片在諸多國內的分析機構的分析之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這個晶片沒有太大的意義。他們得出這個結論並非沒有依據,首先M1晶片對比蘋果自家搭載Intel晶片的MacBook會有部分功能上的缺失,比如不能刷Windows系統(系統擴展性不強)、不能查外置顯卡(硬體擴展性不足),這些對於從事特殊專業領域的群體需求仍不能滿足,所以他們斷定蘋果的這個M1晶片屬實沒有太大意義。
原諒我這個人比較絮叨,或許看到這裡你還不太明白,那容我接著往下說。再經過我們的所謂的「權威」分析機構的判定下,蘋果的這個晶片變得毫無價值,但是在用戶眼裡是什麼樣呢?再經過很多人體驗之後,都覺得性能很強、速度很快,不僅續航加長了,還能運行iPhone手機的APP,屬實太便利了。於是說:若是蘋果這個晶片得到普及,那麼很多人願意放棄其他品牌的電腦,而其他品牌的電腦唯一的優勢僅僅是Windows而已。
此時也有很多唱衰者說,蘋果在windows面前一點優勢沒有,因為Windows系統的優點蘋果無法企及,而且Windows有著海量的用戶群體的支持。這是我們國內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實際情況呢?據我查證蘋果是在11月11日發布 M1 晶片的,至今也不過 12 天,卻已經有一大波軟體廠商跑出來說:「我們已經在適配 M1 晶片了。」比如說,國內的有騰訊 QQ,甚至在蘋果發布會的前一天,已經推出了新版本適配。而 WPS、剪映等等,也在幾天之內發布了內測版。
除了國內這些基本裝機必備的軟體開發商之外,國外的開發團隊適配的速度也絲毫不遜色,首先是有著號稱軟體「生產力」的軟體巨頭Adobe,已經率先將Photoshop等軟體進行了適配,而後最主要的是作為蘋果的競爭對手微軟此時也第一時間站出來說:「我們也適配了!」要知道微軟曾跟蘋果打過一場堪稱世紀級別的官司,要說蘋果最大的仇人是誰,那麼非微軟當仁不讓了。但是,微軟的此時的態度就很神奇了,在蘋果發布會第二天就推出了Apple Silicon的office2019通用版本。
連蘋果的死敵微軟在軟體適配上都如此的積極,更不用提其他的開發團隊了,講到這裡或許大家可以明白我要說什麼了。通過這些大佬以及團隊的行動來看,給我一種蘋果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的既視感,他的號令一出,立刻就會有千軍萬馬來響應。而這些人呢,單獨拉出去都可以說是獨當一面的存在。
微軟、Adobe就不提了,單單就是參與這次適配行動的軟體開發者,他們哪些不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什麼QQ、各種社交軟體、遊戲等等,他們手下又誰沒有著龐大的資源?那麼他們為什麼都是以一副很高興的態度選擇跟蘋果玩呢?這樣跟大家說吧,或許你就懂了,「成年人沒有感情」這句話形容這幅場景我想最合適不過了。大家選擇跟蘋果玩的願意無非就一個,利益!
或許我說的比較直白,有些傷人,但是你不得不承認這理由的合理性。當年,賈伯斯可以因為蘋果的生死存亡選擇跟微軟談和,而最近蘋果同樣因為利益跟高通選擇了和解。而他們又願意與蘋果和解,為什麼?這就是我今天的主題,品牌價值。蘋果,這兩個字在我們的眼中代表的是產品,但是在那些商業巨頭的眼中是無盡的資源以及無限的可能。
他們之間相互提防,但又相互崇拜,在彼此提防的同時又可以做到彼此的資源共享。用個最近刷短視頻學到的話:「下雪了路滑,摔倒了自己爬起來,要想朋友幫幫你,你得煙換煙茶換茶!」,我們再看看華為呢,在受到限制而割腕求生的時候,有誰站出來了?小米沒有,OPPO沒有,VIVO沒有,其他的更別不用說了,那大家為什麼不給你站隊呢?雖然有些話不可以明說,但是回顧一下華為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華為展現出了「圈子不同別硬容」的姿態。「我一個掙500萬的,憑什麼跟你掙100萬的玩?」
我這樣說,並不是沒有依據,雖然現在這些信息早已無法查證(我已經搜索了2天,但是依然沒有找到),但是作為媒體作者的我依然有一絲印象。記得那是2016年,國內的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佬實際上在底下有過一次磋商,國內手機行業發展初期,大家憑藉「廉價」策略以及機海戰術成功地完成了行業的洗牌,那時候小米才剛剛成立沒多久。兩套策略的運用讓大家都有了穩固的地位,那時候大家在某位大能的牽線下對未來的發展做出了商議。
其中便有對機海戰術叫停的建議,因為當時大家對機海戰術的利與弊是十分清楚的,於是大家決定應該在產品質量上下一些功夫,而當時的協商結果是很滿意的,大家一致認同了這個建議,但是隨後其中出現了「背叛者」。是誰,想必就不用多說了。因為時間久遠,我已經無法提供相關的資料了,大家有時間可以自己去搜索。而這個「背叛者」因為自身的利益而捨棄了信譽,最終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其他人拉開了差距。
最後我們講個笑話:小米收購了榮耀,我想這個笑話足夠大家笑半天,但是這個笑話卻給我帶來了沉思。為什麼小米就不能收購榮耀,或者小米通過自己的途徑來幫助華為一把?現在的小米是有能力收購榮耀的,但是大家一聽到這個就笑了,為什麼?因為經過時間的演變,大家潛意識中對小米予以了否定,這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中的「圈子」文化。換算到這些品牌的身上便是品牌價值的問題,若小米跟華為的排名一樣高,收益一樣高,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品牌價值又是什麼?是你跟別人談條件的唯一資本。你品牌價值高就有足夠多的利益,有足夠的利益別人自然而然的願意跟你「玩」。
比如蘋果吧,在品牌價值這塊就很會運營,他會扶持他的供應鏈中的企業,他會把這些企業的價值打造成跟自己一樣高,不對等的時候他會放下所謂的姿態,當他們一樣高的時候蘋果只會多一個給力的朋友而非對手。這便是華為失敗的點,這麼多年來華為確實為獲得市場卯足了勁,但是試問一下,在他獲得市場的同時是否有顧及到別人的死活?為了求生,挖別人的人,單單就這一件事就足以說明一些問題了,所以,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總結:這種現象不止在華為身上有,甚至可以說這個現象在國內是很普遍的,不知道我這個文能否戳中一些人的痛點,也不知道我費勁巴拉的劃拉這麼多字可否喚醒這些企業的良知,畢竟合作共贏才是出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