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幽靜,空氣清新的華夏公園內,幾隻「小鹿」在悠閒地吃著三葉草,也許過不了多久,同樣的一隻只「小鹿」就會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與你共享城市日益完善的生態環境。
記者昨日獲悉,數十年前在上海消失的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長相酷似小鹿的獐又回來了。
本月中旬,21隻平均只有1歲的幼獐從浙江岱山的馴養繁育中心引入浦東,落戶華夏公園,有望明年放養野外。本報記者吳曉青通訊員黃靜攝影報導
21隻幼獐從岱山遷居浦東
在浦東環城綠帶華夏公園內,20隻平均只有1歲的幼獐呆在專為它們蓋的小木屋內,悠閒地吃著嫩草。「現在情緒穩定多了。」飼養員告訴記者,獐生性膽小謹慎,易受驚嚇,受驚擾時狂奔如兔。「3月初從岱山回來,它們一路上都被打了麻醉。其中有一隻幼獐運來第二天就夭折了,解剖時發現該幼獐死於肝臟疾病。」
記者靠近小木屋,小獐們警惕起來,豎著耳朵,停止走動,靜觀記者的一舉一動。記者看見,獐的身形與山羊近似,屬於鹿科動物,長相酷似小鹿。由於正在褪去冬毛,長出新毛,小獐們顯得有點「邋遢」。
「要區別雄性和雌性,就看是否長了獠牙。」一旁,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學碩士研究生馬飛雁介紹說,「雄性會長出獠牙,露在嘴外。」兩周以來,她每天都會來看看這些小獐,觀察和記錄它們的行為,比如生活是否規律,有沒有反常的行為。馬飛雁每日觀察還有一個目的———幫助浦東重新引入獐的種群。
引入獐能完整浦東生態系統
去年,新區環保局和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確定了《浦東新區獐的重引入試點種群的建立》課題。「引入大型動物,能完整浦東的生態系統。」課題參與者———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研究生蘇鐵解釋。原來,大型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能夠有效引起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的關注。
據了解,我國正在開展的重新引入對象包括大熊貓、揚子鱷、華南虎、麋鹿等近10個瀕危物種,但多數處於野外生存能力訓練和小種群野放試驗性階段,在城區重引入動物在國內更是空白,只有麋鹿的野放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獐其實就是浦東的本土物種。」蘇鐵介紹說,獐曾廣泛分布於整個華東地區,現為我國二級瀕危保護動物,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才逐漸在上海消失,若被引入浦東的綠地中,能夠有效避免生態入侵等危險。同時,其繁殖力與適應能力強,能夠在短時間內擴大數量、形成穩定種群規模。因此,獐是生態浦東建設中理想的引入動物。
「生兒育女」等待野外放養
自然幽靜,空氣清新,華夏公園無疑成為不錯的獐養殖試驗地。作為具體操作方,環城綠帶建設管理署還在苗圃內種植了大量適合獐口味的各類蔬菜,保證獐「衣食無憂」。「一隻獐每天要吃掉6斤草料,胃口不小。」飼養員一邊說一邊將剛採下的三葉草放入了獐舍內。「看看它們腹部有沒有隆起的?」馬飛雁向木屋內掃視了一圈,「5月底至7月初是獐的繁殖期,頭胎一般產仔2隻,希望今年它們能成功繁育出第一胎。」
浦東新區環城綠帶建設管理署副署長張志明告訴記者,為提高獐的繁殖率,近期還不能在綠帶內大面積圈養。等到明年底課題驗收後,獐將有望放養至野外,增加浦東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