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07:4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童穎駿 陸 遙 浙江大學學生 陸理寧 視頻 倪雁強 陳嘉昀 金振東 設計 勞思雯 編輯 陸文琳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浙江日報創刊70周年。70年來,幾代浙報人積極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雲,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留下許多影響深遠的新聞佳作。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浙江日報和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於4月中旬啟動了「同走新聞路」大型融媒體採訪。連日來,以浙江日報部分新聞佳作為脈絡,由原作者、一線骨幹記者和浙大新聞專業學生組成的三代新聞人隊伍,重讀佳作、重返現場,傳承歷史、賦能未來,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浙江新聞客戶端今天推出系列報導第十一篇《融入長三角,16年海闊天空》。一起跟隨浙報記者重返浦東,體驗新區「加速度」,感受長三角一體化的強勁脈動。
科幻影片《她》,一部摘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影片,主要取景地是上海。導演斯派克·瓊斯說,上海是他認知中最具未來感的城市。
這種未來感,彰顯在黃浦江兩岸摩天大樓的生長速度中,展露在洋山深水港的呼吸吐納中,表現在網友對「魔都」五光十色的描摹中,更體現在我們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期待中。
這種未來感,吸引我們目光。16年前,浙江日報記者行走上海、江蘇,記錄改革風雲,成就了氣勢宏大的「關注『長三角』」系列報導。2003年2月19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由周少華、臧銫採寫的《浦東,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關注「長三角」·上海篇之一》,聚焦中國改革開放「點睛之筆」——上海浦東的現狀和未來。
4月12日,周少華(左二)帶領年輕記者在上海浦東展覽館採訪。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倪雁強 陳嘉昀 攝
2019年,上海自貿區增設新片區、上海證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上海帶著新使命,步入新階段。而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也正以更大格局、更高質量、更好環境、更強合力,推進接軌融入上海、奮力書寫新時代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在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我們跟隨16年前報導的作者之一、浙江日報原編委周少華重返浦東,體驗新區「加速度」,感受長三角一體化的強勁脈動。
春光和煦,車流如湧。我們抵達浦東的第一站,便是世紀大道。這條交通要道,全長約5.5公裡,寬100米,雙向12車道,被譽為「東方的香榭麗舍大街」。
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劃出城市最繁華的天際線。「16年間,變化巨大。」周少華感慨地說,「當年浦東最高建築是造好不久的金茂大廈。」而如今,陸家嘴的標誌性建築已從一枝獨秀變成「三件套」——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廈。
從洋山深水港四期無人碼頭控制塔上俯瞰碼頭貨櫃堆場。新華社發
「浦東」一詞,最早出現於上海第一部志書《雲間志》,距今已有900多年。1990年,浦東走上開發開放之路。此後,一路創下「加速度」:
自貿區的速度令人驚訝:海運通關速度進入「天時代」,空運通關速度進入「小時時代」,符合誠信條件的特殊商品通檢進入「秒時代」;
人才高地的高度令人讚嘆: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5人,引進海內外院士90人,人才資源總量達145萬人;
科技振興的廣度令人難忘:張江科學城首輪73個「五個一批」項目全部開工,包括大科學設施6個,創新轉化平臺20個、城市功能項目14個……
對此,原報導另一位作者臧銫感觸頗深:「每次到上海,我的腦海經常會閃現2003年行走在浦東的一幕幕,並通過辨識建築物的變化,探尋其背後的發展脈絡。」
「浦東,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浙江日報16年前的這句描述,如今看來依然精準。
同行路上,周少華給我們講述了「關注『長三角』」系列報導出爐的背景。當時,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接軌上海,共同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2003年元旦一過,浙報派出近20名骨幹記者奔赴上海調研。
「關注『長三角』」系列報導的開篇,是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訪談。習近平提到,浙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著眼於「虛心學習、主動接軌、真誠合作、互利共贏」。
2018年7月3日,嘉善縣興善公路正在修建,該公路建成後可以實現與上海的無縫對接。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沈志成 縣委報導組 劉元 攝
虛心學習,正是彼時浙報記者奔赴省外採訪時所抱持的態度。報導刊發後,為浙江幹部群眾提供了鮮活、立體的發展視角。湖州、嘉興、杭州等地幹部說,要從靠近上海向全面融入上海轉變,要在航運、金融、信息、科技、人才等方面主動接受上海輻射;各地經濟部門負責人說,上海正在進行的產業轉移和功能提升,給我省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發展層次和經濟外向度,帶來了機遇……
「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這個被寫入浙江「八八戰略」的發展方向,16年來,堅定不移——
我們領會到,「長三角一體化」已經跟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緊緊相連。此次同行的三代新聞人中,既有曾在上海求學、回鄉工作的杭州學子,又有曾在杭州求學、如今正在上海實習的江蘇姑娘。而「走訪杭州獨角獸企業」「到舟山對接科創企業」等工作安排,也頻頻出現在浦東採訪對象的行程單上。
我們注意到,共享科創資源,是浙江接軌上海的重中之重。前不久,嘉善上海人才創業園裡,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張亞非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放眼浙江各地,像張亞非這樣來自上海的人才正越來越多。據統計,寧波杭州灣新區成立9年以來,累計引進上海項目30餘個、上海高層次人才1280餘名。
2018年12月1日,市民在上海地鐵站使用長三角「滬杭甬」地鐵二維碼掃碼進站。新華社發
我們感受到,實現公共服務的普惠便利,是浙滬兩地居民的期盼。在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裡,有直達金山北站的公交車,有直通上海南站的大巴車。在嘉興,上海區號021實現了固話全覆蓋,刷嘉興市民卡,可在上海乘坐地鐵和公交……
浙滬攜手的一步一履,是我們目之所及,更是心之所向。在接軌上海、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浙江的步伐從未停歇。
如果說,16年前,「接軌上海」還是一個願景,那麼如今,僅從張江科學城,就能管窺浙滬深度合作的點點滴滴。
2013年,浙滬兩地共同規劃了87平方公裡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由位於上海的楓涇園和位於浙江的平湖園組成),開全國跨省(市)合作園區先河。2016年,上海張江高新區管委會正式批覆同意設立張江長三角科技城。2017年,張江高新區、上海市金山區、嘉興市三方籤署建設框架協議,確定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招商、統一運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位於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倪雁強 陳嘉昀 攝
當年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工地和菜地,如今已經「長」成了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高地,也成為浙滬合作的熱土。截至去年上半年,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已從上海引進包括高端裝備製造在內的優質項目12個,總投資超30億元。
這是浙江的努力,也是上海的氣度。浙報記者16年前就已發現,「不求所在,但求所流」,是上海人的新發展觀。而今這種觀念化作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動力。
當我們站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望向遠方,盡收眼底的是上海,卻不僅僅是上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G60科創走廊發展脈絡日漸清晰……
2019年3月27日,市民在長興政務服務中心G60科創走廊綜合服務通辦窗口辦理杭州的營業執照。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 譚雲俸 張澤民 攝
「浦東將主要打造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的平臺,進一步發揮龍頭作用,帶動『長三角』都市圈全面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16年前寫在紙上的設想,正逐步成為現實。今年4月10日,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在浦東啟用。我們看到,基地大廳的發展規劃圖上,南京、杭州、合肥等12座合作城市已被「點亮」。
「有人把我國綿長的海岸線比作一張弓,長江則是一支箭,上海是它的箭頭,浦東則是箭頭上的利刃。箭頭的穿透力,往往取決於弦的張力;對於浦東來說,『長三角』就是它最有力的『弦』!」 當年的報導佳句,如今讀來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更令人興奮的是,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要增強一體化意識,加強各領域互動合作,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這是部署,更是號角。會挽雕弓如滿月。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加速進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