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近日,上海獨居老人家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報警獲網友點讚。據介紹,如果12小時內智能水錶的讀數低於0.01立方米,「一網統管」平臺就會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
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資,正常情況下水錶讀數會隨生活用水走動,通過監測異常用水關聯意外情況具有合理性。
回到具體生活場景中,諸多「如果」值得進一步思考。比如,水錶讀數能否準確反映用水情況,如果有老人接滴水用,水錶不轉呢?還有,12個小時的限制未必適合所有老人的生活節奏,如果有的老人睡眠時間較長呢?如果老人外出無人在家呢?
除智能水錶外,上海某街道還安裝了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獨居老人一旦出現超過24小時未開門等情況,後臺就會預警。其實這跟智能水錶的情況是一致的,雖然考慮到了某種合理性,但未能覆蓋所有情形,可能會產生誤報情況。
寧願誤報也不要漏報,這固然很好,但如果可以減少誤報無疑更好。智慧養老的關鍵在於技術和服務有效對接。在電話、上門關愛獨居老人的傳統模式上,配合「四件套」,全面輻射轄區內所有獨居老人實現有效管理,技術、服務缺一不可。比如可以借鑑社區上門看護、志願者家訪服務、老人結對互助等制度。
智能水錶不失為智慧養老服務的有益嘗試,值得推廣。若能提升技術精度,必將進一步增加人文溫度。(楊 悅)
責任編輯: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