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10月13日電(電子信息學院)育人為本,他創新性提出「綜合協同培養」教育新理念,培養的學生聲名遠揚海內外;
潛心科研,他近三十年如一日把學科前沿與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特點有機結合,創新提出並開展無人機高光譜對地觀測技術研究;
國際合作,他開拓進取,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雪梨大學、美國羅克韋爾航空電子公司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和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議政建言,他積極發揮黨外代表人士作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陝西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他就是西北工業大學對地觀測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獲取與處理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電子信息學院何明一教授。
潛心科研始終走在國際學術前沿
2012年6月,對於何明一教授來說是個具有非常意義的一天。就在這一天,他與自己的博士生戴玉超以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研究人員H LI博士一起,獲得了IEEE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CVPR)大會授予的「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
——這是該領域國際同行公認的標誌性成果,也是截止當時中國大陸研究機構首次奪得的該會議「最佳論文獎」。
但對於何明一教授而言,這次獲獎更意味著他和團隊傾注12年心血並在國際合作下,終於解決了困擾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方向十餘年的帶有共性的、基礎性的一個重點難題,終於將中國大陸科技工作者的名字寫進了該領域的國際前沿行列。
何明一教授團隊從1998年開始著眼於無人機多光譜信息感知研究,並逐步開展了剛性場景三維信息獲取與重建、智能多譜感知和高光譜圖像場景與目標識別的研究。面對不能徹底解決非剛性結構與運動軌跡恢復的問題,何明一團隊拋棄了國外研究者已經提出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尋找更合適的新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懈努力,他們最終找到了從多視角圖像利用問題本身的本質特性解決這一困擾的有效方法。這個完全原創的新理論與方法,幾乎從根本上顛覆了此前國內外研究者提出的解決辦法,其通用性和簡潔性對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均有巨大啟發,被國際同行稱為裡程碑進展。
在把握科研方向上,何明一教授一直重視「基礎研究與學科前沿問題」,把學科前沿與西工大已有科研基礎相結合,創新提出並開展無人機高光譜對地觀測技術研究。1998年,當他根據多年相關研究及綜合分析,率先提出開展該方向研究時,由於當時國內外均查不到這方面的信息,這一創新研究甚至一度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但何明一堅信自己的科學分析,堅定地說:「我會一直堅持這個方向。也許會如願做出成績,也許會以失敗而告終,但我認為所有的堅持都是值得的,老了在校園裡散步也是坦然的。」2001年,他在科技日報上撰文呼籲:讓無人機長慧眼。
事實證明,何明一的科學直覺和預見是正確的,他的科研工作也是紮實有效的。近些年,國際學術界對高光譜遙感圖像處理方向的重視在電子信息領域歷史上寥若星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對高光譜遙感信息方向的資助近幾年成倍遞增,都表明該方向已經名副其實的從信息學科的前沿發展為熱點。而想在前面、走在前面的何明一團隊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項目、863重點項目等支持下,早已做出了一系列突出創新貢獻,當之無愧地躋身國內外高光譜遙感信息處理領域第一方陣之中。近十年來,他多次應邀在IEEE等主辦的「高光譜圖像與信號處理」等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90年代初他創立的雙並聯神經網絡,不但成功應用到雙能譜X射線行李檢查系統,為國家公共安全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並一舉奪得著名的國際航空電子公司羅克韋爾·柯林斯的神經網絡飛行器辨識招標研究項目,而且為今天的一類深度神經網絡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被同行稱為是先驅性工作;他主持研製的雷射雷達綜合測試調試系統突破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進一步凝練出三維雷射和三維多視角成像新方向;團隊的理論成果在IEEE頂級國際刊物發表後得到廣泛引用;與有關企業合作的無人機高光譜對地觀測系統技術被應用於國家安全重大項目或國內外重要工程項目中。2014年,何明一被IEEE信號處理學會推選為其主辦的「國際信號與信息處理大會」主席。會後,IEEE信號處理學會還向他頒發了領導與貢獻榮譽證書。他負責的信息獲取與處理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在所有三次評估中全部為優秀。
因材施教堅持協同培養育一流人才
作為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知名專家,何明一教授的頭銜有很多,但他最看重「老師」這個普通的稱呼。
何明一認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特別是博士生培養,導師一定要在前沿方向和共性基礎問題上加強引領和指導,學生一定要在深度和細節的創新上下功夫。獲得CVPR2012最佳論文獎的第一作者戴玉超就是何明一弟子中的一個典型。在何明一看來,戴玉超「基礎紮實,抽象思維非常好,性格沉穩,勇於創新」,非常適合從事基礎研究。在戴玉超本科畢業設計,以及攻讀碩士、博士的9年時間裡,何明一有意識地為他「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在選題、綜合分析、實驗、交流等多個環節進行精心指導和培養。2013年,博士剛剛畢業一年的戴玉超成功入選世界上青年基金資助申請難度和資助強度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亞DECRA學者基金。
也是在這樣的悉心指導下,他的學生夏建濤在本科畢設到博士研究的8年裡得到了良好的綜合訓練,工作中已成長為著名的臺達電子集團視訊研發總監並擔任上海有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學生黃睿、戴玉超、梅少輝先後獲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梅少輝還獲全國博士生學術新人獎。一批水平較高、工作能力強的優秀研究生脫穎而出,與他一起攻克了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重點、973項目的關鍵技術難題,在領域前沿取得了國際先進的成果,有的被國際知名刊物點評為「state-of-art(領先水平)」之列。
在培育優秀人才的同時,何明一還積極開展教改實踐活動。在已有的產學研協同教育思想和本、碩、博連讀基礎上,何明一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教育思想,提出同時縱向要素綜合和橫向要素協同的「綜合協同培養」教育新理念,以資訊時代的表徵性學科電子信息類的三個本科專業和三個研究生學科為實踐載體,通過多專業、多學科協同,本科、碩士到博士的綜合,歷時十餘年教改實踐,形成了電子信息類創新型人才綜合協同培養的教學成果,獲得陝西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國際化是成就一流人才的必經之路。何明一在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視國際合作,通過和國際知名大學、企業的合作培養,使學生儘可能開闊眼界,接觸世界一流學者、融入國際科學前沿。目前,他的團隊已與澳大利亞、美國、比利時、法國、新加坡、英國、加拿大等十多所國際知名高校和企業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2014年春天,何明一提出高光譜-多視角聯合動態觀測的前沿性創新研究課題,對航空航天對地觀測、海洋監視和星球探測等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得到了澳大利亞、美國的多位該領域國際著名專家和海外院士的大力支持。經過多輪嚴格評審,他發起的該國際前沿研究項目,已被批准為(2015-20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日前,他領導的信息獲取與處理重點實驗室被批准為陝西省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合作與交流空間。
參政議政服務國家社會發展謀新篇
在何明一看來,作為科技工作者,理應走在學術前沿;作為老師,理應培養一流人才;而作為民主黨派成員,不僅應該精於專業,還理應對國家和社會全局問題有所了解,努力把參政議政的工作做好,「做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發展、關注百姓喜怒哀樂的中國知識分子」。
何明一是民盟陝西省委第9、10、11屆委員會委員、常委和第9、10屆副主委,陝西省政協第9、10、11屆委員會委員、常委。他在擔任盟省委兼職副主委期間,做了大量工作,表現突出的領導能力,受到陝西省委統戰部和盟省委的好評。根據盟章對省級組織副主委連任次數的規定,2012年他從盟省委領導班子退出,但他仍然被推選為盟省委常委(這在民盟全國各省級組織中是非常少見的)。2013年11月,他再次當選為民盟西工大主委。無論職務高低,他都認真負責,以身垂範。
民盟在西北工業大學發展成員有68年歷史,建立組織有64年的歷史,目前有盟員60人。在上級盟組織和西工大黨委的領導和關懷下,特別是校黨委統戰部的幫助下,何明一帶領民盟西工大總支成員在學校教學、科研、學科等各項事業建設中做出了諸多積極貢獻。無論職務高低,他將關心學校、陝西省乃至國家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分內之事,從不推卸。十多年前,他最早以院教代會提案連續三年建議的方式,發起和組織學校電子信息學院四個專業的五位教授博士導師,聯合為本科新生開設電子信息導論課,深受師生歡迎,至今實施並在校內外推廣,影響深遠。他最早提出的「數字陝西」得到陝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他提出的關於「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要重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加強基礎研究,投資陝西未來」等提案被分別授予2011年陝西省政協優秀提案和2012年度省領導重點督辦提案。2013年12月30日,他受邀參加時任省長婁勤儉主持的座談會,就加強我省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提出建議,得到充分肯定。2014年1月,他提出的「把6號地鐵線向西南方向大學群延伸」以及「積極治汙減霾,改善西安大氣質量」等建議,受到媒體和相關部門高度關注。2015年11月,在西安市政府參事會上,他提出西安市大學群之間應協調建立軌道交通的建議已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慶祝中國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前夕,陝西日報記者專門採訪報導了兩位在建言獻策、積極提出高質量提案的省政協委員,何明一就是其中之一(見《陝西日報》2014-09-24,「何明一:政協委員不單是榮譽,更是責任」)。
何明一堅信,就像枝繁葉茂的大樹必須深深紮根肥沃的大地一般,作為個人事業的科研和育人工作,也必須和學校的發展建設、國家的繁榮富強休戚與共,才能獲得長遠發展;必須以潛心科研的認真、以投身教學的熱忱積極建言獻策,才能真正發揮參政議政的作用,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審稿:孫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