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是怎樣飛起來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實驗吧。首先,請你在平坦的地面上站好,然後用力向上跳,怎麼樣,有沒有飛起來呢?當然沒有,因為當你的腳離開地面以後,向上的速度就逐漸減小了,所以到達最高點之後就會落回地面。這是由於在地球引力的影響下,你總是會被向下「拽」。如果你想持續離開地面,可以用手抓住單槓讓自己的腳懸空。這時候單槓給你提供了一個向上的力來對抗向下的重力,你就可以懸在空中了,但想必這個「飛行」高度可能無法使你滿意。同樣的道理,飛機要想飛上藍天,就需要有一個持續的向上的力來幫助它對抗向下的重力,然而天上可沒有單槓讓它「抓」,它的周圍只有空氣。所以,這個向上的「升力」必須由空氣來提供。
對於熱氣球來說,靜止的空氣就能為它提供懸浮於空中的浮力,但是對於飛機來說,空氣必須流動起來才能產生足夠的升力。一般的固定翼飛機能夠產生升力的主要部件是機翼,所以升力的本質就是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差。
這裡我們首先要介紹一個人,他的名字叫科恩達,他是羅馬尼亞的發明家、空氣動力學家。他最早在飛機的研究中應用了一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論——科恩達效應。這一理論告訴人們,流體(水流或氣流)總是傾向於沿著壁面流動。
因為當流體經過彎曲的壁面時,會帶走壁面上的部分空氣,而原來的地方得不到足夠的空氣補充,壓強就會降低。所以,可以說彎曲的流線內側,壓強是低於正常大氣壓的。
用膠帶把細線的一端粘在桌球上,提著細線使桌球靠近水流,此時我們就能看到靠近水流的桌球會被水流吸附,而且水流還會沿著桌球的壁面流動,這個現象就源於科恩達效應。
了解了科恩達效應,我們再看飛機的機翼之所以有一定的弧度,就是為了讓迎面而來的氣流「爬」上機翼上表面,形成彎曲的流線,那麼流線內側氣壓會略低一些。
此時,弧度較小的機翼下表面,壓強自然高於上表面,這樣一來,高壓「託」著低壓,就形成了升力。
在解釋阻力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做個實驗。請你想像或回憶這樣的場景:在颳大風的時候你迎風站立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會覺得風在推你的身體?如果這時你嘗試向前走就會感覺比平時困難一些;如果風足夠大,你還會被風吹得向後退。飛機在飛行的時候也會受到阻礙它前進的力,這就是阻力。不過飛機受到的阻力分很多種類型,它們形成的原理也不盡相同。
細心觀察這種「上翻」的氣流,我們就會發現它在翼尖位置形成了一個圓弧,機翼下表面的空氣從翼尖外側向上翻時會形成上升氣流,而翻到機翼上表面後,氣流會下降,在機翼內側形成下洗流。
誘導阻力對機翼的升力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大雁卻聰明地藉助領頭雁翼尖旋渦中的上升氣流,在領頭雁的翼翅外側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飛翔,以此節省力氣。
對於飛機來說,既然翼尖氣流從下表面向上翻會造成誘導阻力,那我們擋住氣流不讓它跑到上表面來不就可以減小誘導阻力了嗎?1976年,美國空氣動力學家惠特科姆就提出了一種叫「翼尖小翼」的結構,就是在機翼的翼尖增加一個上翹的立板,用來擋住旋渦,減小誘導阻力。安裝了「翼尖小翼」的飛機能夠有效減少燃油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了解了升力和阻力,大家一定會想到:要想讓飛機高效飛行,就要儘可能提高升力、降低阻力。沒錯,飛機設計師在設計機翼時,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升阻比」,即升力與阻力的比值,只有升阻比大的機翼才是氣動性能好的機翼。
既然阻力越小越好,那消除阻力不是更好?事實上,阻力是永遠無法完全消除的,我們只能儘量去減小阻力。此外,飛機還要產生一個強大的推力或者叫牽引力,才能克服阻力,向前飛行。推力如何產生呢?這就要依靠飛機強有力的「心臟」——航空發動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