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隱秘的圖書館,首推梵蒂岡秘密檔案庫,可能沒有之一。
梵蒂岡作為全世界天主教中心,這座秘密檔案庫,也屬於宗教聖地,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聖域」。
在基督教最初草創的幾百年裡,因為實力弱小,被各方勢力驅趕,教眾們生活得顛沛流離,再加上平均文化水平不高,並沒有多少文獻資料存留。
隨著基督教和國家統治相結合,特別是在392年,被羅馬帝國定位國教後,終於鹹魚翻身、權勢日增,不過當時基督教相關文件,通常由神職人員隨身攜帶,一是沒有統一管理,二是沒有指定存放機構。
直至11世紀,基督教完成第一次大分裂,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兩邊自成系統。
當時在歐洲四處遊走的天主教眾,逐漸有了統一意見,將一些重要文獻或文件,存放於拉特朗宮(Palazzo Laterano)、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和弗拉維安宮(Flavian Palace),這也是基督教誕生千年以來,首次有了文獻管理機制。
但是好景不長,在隨後二百年裡,也就是11至13世紀間,三地存放文獻中很大一部分,再次遺失。有人把責任歸咎於教廷搬遷,認為教廷從羅馬遷至法國阿維尼翁(Avignon)過程中,導致宗教文獻失散於各地。
這次教廷搬遷,不但使宗教文獻遺失,還導致了1378年天主教會大分裂。
1378年3月,法籍教皇格列高裡十一世(Gregorius XI)去世,義大利和法國都想控制教皇,於是,義大利選出一個教皇常駐羅馬,法國也選了一個教皇,常駐阿維尼翁,雙方各以正統自居、誓不兩立。
為了彌合分裂,1409年教會召開比薩會議,內部講數協調處理,沒想到這個旨在解決內訌的大會,卻選出來第三個教皇。
教廷內部權力矛盾,從二虎相爭變成了三足鼎立,使得文獻史料管理再次陷入混亂。
諸如此林林總總,圍繞「錢權」相爭狗屁倒灶的事兒,在西方宗教歷史上非常多。
直到1612年,在任教皇保羅五世下令,將現有宗教文獻和文檔,集中形成檔案制管理,這才有了梵蒂岡秘密檔案庫的雛形。
1798年,拿破崙率領法軍南徵,進入義大利後屢戰屢勝,打敗了奧地利和撒丁王國聯軍,逼和奧地利,並且肅清了包括威尼斯和羅馬教皇在內的地方勢力,成功佔據整個義大利。
梵蒂岡秘密檔案庫落入法軍手裡,當時,拿破崙還想把整個檔案館全部搬回巴黎,最後只帶走了一部分重要文獻,這又造成大量文字資料遺失。
PS:拿破崙最著名的騎馬肖像,就是描繪他南徵義大利時的英明神武。
那麼,這座梵蒂岡秘密檔案庫裡,都藏著哪些秘密呢?
整個歐洲歷史,一半兒是天人交戰的希臘神話,另一半兒就是糾纏不清的宗教歷史。
而這座梵蒂岡秘密檔案庫,幾乎集中了歐洲歷史裡,最著名正史和野史的段子。
其中包括羅馬宗教裁判所,因為日心說審判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審判書;依諾增爵三世(Innocentius PP. III)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教宗詔書;1312年聖殿騎士團大審判的審判紀錄;1521年馬丁路德被教會開除的教宗詔書;教會要求英王亨利八世取消與阿拉貢的凱薩琳婚姻的訓令,以及米開朗基羅完成西斯汀小堂穹頂畫後,寫信給教會要工錢的原件,美國總統林肯和教會之間來往信件等等,至於大量教皇書信、神職人員日記、教廷帳本等等,更是堆積如山。
根據公布資料來看,梵蒂岡秘密檔案庫裡,僅僅是書架,加起來長度足有85公裡,可供參考的目錄就有35000卷,窮經皓首難以讀完。其中,最古老的文獻可追溯至8世紀末,但13世紀以前的文件,丟的丟、毀的毀,已經很少有存留。
梵蒂岡秘密檔案庫這個「最神秘」稱號,並非浪得虛名,館中大量珍貴一手資料,隨便拿出來幾樣兒,都可以重新定義歷史,特別是1939年之後的任何文件和檔案,都不可以瀏覽,更不允許對外公開,這些內容只能在教皇之間傳承。
據說,這部分文件和檔案,涉及到教會神職人員協助納粹戰犯偷渡南美的實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