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喜相會
毛信軍
上個月8日,我們原石油煉製590班近40名同學在母校相聚,慶賀華東理工大學(簡稱「華理」,原名華東化工學院)成立60周年。1964年我們班從母校畢業後,大家奔赴祖國各地的石油化工戰線,彼此天各一方。再次相聚,大家均已年過七旬,真有點少小離校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感慨。彼此講得最多的是對母校和當年老師們對自身的培育之恩、教導之恩、傳授知識之恩。
60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始終遵循著第一任校長張江樹倡導的「勤奮求實」校訓,諄諄教育十六萬多名莘莘學子。每個畢業生也不負母校的期望,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報效祖國,為母校爭光。
此次聚會組織者之一是王基銘同學,他與我同庚,皆浙江上虞人。他個子不高,身體略有發福,精神矍鑠,相貌變化不大。他原在我們班上擔任無機化學、化工建築概論等課程的課代表。畢業後從參加農村社教到上海煉油廠當操作工、施工員,再到後來成為國家石油化工的高級管理者,成為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專家。此次見面,同學們都為他感到高興,因為他在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另一位同學舒興田原是我班籃球隊的後衛。他與王基銘來自同一所中學,一同考進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為特色的高等學府——華東化工學院。又同在一專業同一小班,又住在同一寢室,睡在同一張床的上、下舖。在五年大學生活中,舒興田的刻苦我是記憶猶新的。他休息天把自己關在蚊帳裡刻苦攻讀,苦背《俄華辭典》。畢業後分配至石油科學研究院。他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科學研究,終於在新型和高效分子篩催化劑的開發和工業應用等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達490件。他早在1999年就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自畢業後在南京煉油廠工作,實踐母校劉馥英、陳紹洲等老師研發的「分子篩脫蠟」新技術在南煉工業化,為填補當時國內生產可生物降解的洗滌劑原料的空白以及低冰點、高密度的航空煤油作出了一點貢獻。到上世紀70年代初,我作為石油化工系統最年輕的「援外技術專家」,擔當了「分子篩脫蠟」和「分子篩製造」重任,赴羅馬尼亞工作三年,這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
這次聚會,讓我們三十多個同學都分外激動,歲月如箭,人生易老,但回顧走過的路,大家都心潮澎湃,無論是獲得獎項的同學,還是默默無聞的同學,我們都曾為中國石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