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於10月9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他曾因在《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一角而紅遍大江南北,更因作為京劇譚派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被世人尊崇。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梨園內外紛紛表示深切悼念,戲迷網友們更是紛紛在網上分享譚老的各種照片和演出視頻,並以對聯致敬:「一門傳七代,藝也千古人也千古;兩角定乾坤,建光也妙黃忠也妙。」「英秀堂下忠厚傳家,兩百年頌譚門,一脈相承,鬚生泰鬥無愧祖業。富連成中苦辛學藝,九十載耕梨園,五世得續,餘楊楷模有為後學。」
不愧祖業 一生德藝雙馨傳承京劇藝術譚元壽是譚富英長子,6歲學戲,10歲入富連成第六科坐科,練就了紮實全面的功底,能文能武,戲路極寬,戲廣而精。上世紀50年代,他在上海天蟾舞臺演出半個月《野豬林》,3000多人的劇場天天爆滿。後來又因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而家喻戶曉。
上世紀80年代,他致力於恢復傳統戲,主演了大量京劇骨子老戲,並先後為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餘叔巖、李少春等五位大師的近50部老戲錄音進行了音配像工作,一直到90多歲還在登臺唱戲。
即便年事已高,但他生前在家中還經常練功,吊嗓子。每個星期,琴師都會專門來家中兩次,老爺子還能唱得滿宮滿調,不降調門。去年記者去譚老家中拜訪,一提到上臺唱戲,老爺子的眼睛都亮了。他對舞臺始終充滿眷戀,一提起來,「心裡還會痒痒,會激動。」
作為京劇藝術、譚派藝術的傳承人,多年來,譚元壽始終堅持自己帶學生,青研班辦了二十年6屆,每屆都有他的學生。他經常會主動給徒弟、學生們打電話,希望他們來家中,給他們多說說戲。譚老常說:「我有多少能力,就恢復多少;我知道多少,就教給你們多少。希望你們學會唱熟之後,還能繼續傳給下一代。」他對京劇事業的赤誠和熱愛,一直到離開人世都沒有任何衰減。
就連在譚老身邊多年照顧他的保姆的女兒媛媛,也從小受到譚家的藝術薰陶,從1歲多就開始看戲,跟著譚老爺子一起看央視戲曲頻道;五歲開始正式學戲,每天都能得到被她稱做「老祖」的譚元壽親自指點。記者曾在譚老家中看到,90歲的譚元壽親自給8歲的媛媛打板,認真指點她唱戲。兒子譚立曾和孫子譚正巖則在一旁認真觀看,也時不時給媛媛提點意見。能夠同時被譚家三代指點表演,這對很多專業戲曲演員來說,都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奢望,但在譚家,這只是極為平常的日常一幕。
譚家後代 繼續傳承譚派藝術譚門家風譚元壽的離去,讓梨園內外、社會各界都自發表達衷心的哀悼和追思。
面對大家的厚愛,譚元壽之孫、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深情表示:「謝謝朋友們!爺爺走得很安詳!多年來,爺爺一直盼著見小八,如今也如願了,就是不能陪您唱《汾河灣》了。爺爺走好!我很堅強,也會照顧好爸爸媽媽的,您不用掛念,下輩子我還做您的孫子!」
多年在譚元壽身邊照顧他的譚立曾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也一個勁感嘆道:「我們老爺子真是一個一輩子特別幸福的人,一輩子特別好運的人。他是一個十全的老人,從二十幾歲就出名到現在九十多歲,跨越了好幾個時代,什麼都經歷過了,該得到了都得到了,榮譽光環都有了,家裡也是兒孫滿堂。前些日子,譚正巖生了一個兒子,重孫子他也見著了。所以他真的是一個藝術和口碑都好、又這麼長壽的老人,一輩子特別幸福。」
譚立曾告訴記者:「父親是在睡夢中離去的,雖然對我們來說很突然,但他沒有受任何罪,走得很安詳。」
得知譚元壽去世的消息後,很多人都來到家中祭奠譚老。譚立曾深有感觸地說:「我們老爺子的人緣和口碑太好了!無論是內行戲迷還是平時接觸過他的人,沒有一個不衝他伸大拇指的,都覺得譚先生特別了不起。我們永遠都為有這麼一個爸爸而驕傲,譚家的子孫也都會永遠為他驕傲。不僅因為他把藝術傳承得好,而且把家風也傳承得這麼好。我們從小就受到他的言傳身教,他處處以身作則,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的胸襟和氣魄,他對任何人都心存尊重的待人處事,他無論人前人後都從不說別人不好的高尚品質,都太了不起了!我們從他身上學到的太多了!」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潤
編輯 金力維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