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介紹】大國醬鄉中華匠藝專欄,旨在為「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活動宣揚傳統手工技藝、分享匠人故事。本活動及專欄將長久進行,以期各界匠藝人參與交流,攜手大國醬鄉及全國醬友拾掇華夏文明遺產,共勉匠心傳承。
【本期匠人】魏金全老師,,非物質文化遺產(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生於1964年一個皮影世家,曾代表國家赴德、法、英、美等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魏金全老師曾接受,電視臺一至十一套節目組多次專訪,及參加影視劇《鳳凰》、《驢皮影》、《長燈歌》等的拍攝。2018年,魏金全老師受北京衛視特邀,與李玉剛、張國立聯合拍攝《非凡匠心》專題片;同年,應邀參加亞洲博鰲論壇演出。2019年,魏金全老師參加全國優秀皮影匯演,榮獲「最佳皮影表演獎」。他也是目前華縣,能熟練雕刻道具皮影的傳承人。
1994年,第47屆坎城電影節上,一部華人電影《活著》大放異彩。這部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講述了一名皮影戲表演者的演藝生涯和人生,隨著中國內戰、解放時期、文革等一系列社會動蕩而發生的故事。有苦難和艱辛,也有樂觀和韌性,皮影如同主人公的一生,雖然波折不斷,但最終得以留存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
而本期的匠人魏金全老師,從父輩開始便得以在皮影戲的伴隨下,見證中國社會的變遷,在將近六十年的歲月中,努力拾掇皮影藝術的光華。
魏金全老師皮影作品《梅花簪》
三尺絹臺戲,兩輩匠藝傳
魏金全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陝西華縣人。這片關中大地,既誕生了中華最初文明——仰韶文化,也誕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皮影藝術——華縣碗碗腔。作為當地最喜聞樂見的民間技藝,華縣皮影戲就跟當今電影一樣,成為人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百姓口中,都流傳著民謠:
「四喜的花臉,禿子娃的旦,聽得叫人忘了吃飯,
外鄉人到這裡把戲看,都想把家搬華縣。」
魏金全老師皮影戲作品《繡樓》
這首民謠中的「四喜」,便是魏金全老師老師的父親魏振業。得益於從小在父親皮影演、唱、雕、藏成就上的影響,魏金全老師高中畢業後,便立即投身於皮影雕刻和皮影表演的事業。
2001年,魏金全老師就帶著皮影班子到德國參加柏林亞太文化周。儘管語言不通,但觀眾熱情難當,皮影團隊在博物館裡的演出場場爆滿!針對那次的國際文化交流,人民日報還特意發表文章稱:「中國民間藝術傾倒柏林」。
2006年,魏金全老師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時至今日,魏金全老師也與皮影相依相伴將近40年,而匠心傳承的故事也越寫越深。
皮影見歷史,籤手戲人生
皮影如戲,一載歷史,一載人生。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就連起源也十分之浪漫。根據《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妻子李夫人去世後,便茶飯不思無心上朝。臣子見此,便想出了拉上帷帳,點上蠟燭,用人形的綿帛在帷帳前模仿李夫人的影像,一解漢武帝的相思之愁。由此,皮影戲得以誕生。
到了元代,皮影班子隨軍遠徵,被帶到東南亞和中亞地區,並慢慢傳入英法等歐洲國家。大家眼中的「中國燈影」,便成為世界人民了解中華精粹的最直接方式。
魏金全老師的皮影雕刻作品
皮影戲可以稱為「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戲劇表演方式。簡單之處在於,只要5個人即可完成一齣好戲;複雜則在於,每個表演者都要嘴、手、腳並用,最忙碌的藝人甚至需要在一場戲中同時操控敲鑼、打碗碗、擊鐃等5種樂器!這種特殊的皮影戲表演班子,在華縣又被稱為「五人忙」,絲毫不輸維也納金色大廳的50人管弦樂隊。
在團隊分工中,魏金全老師的職責是「籤手」。劇中人物的行走坐臥、喜怒哀樂,都是通過他雙手操作皮影演繹出來的。用於表演的每個皮影三十三公分高,通過三根杆的操控,便能使人物「活」起來。魏金全老師介紹到,雖然皮影只靠半張臉展示在戲臺前,但細節卻得講究:人物四肢轉起來關節是圓的,彎腰時也會有曲線;表現人物哭泣的時候,一隻手要往外掀,另一隻要往裡拉;行跪拜禮時,女性角色還得加上半掀裙子的動作。
在魏金全老師看來,皮影首先就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把人物的肢體語言做到位是基礎,方才配合唱本演繹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由於每出戲的演唱都由籤手來完成,所以他必須熟記每一個唱本的全部臺詞,靠一個人操作出千軍萬馬的對打。
「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在魏金全老師和華縣皮影戲藝人的堅持下,這項在方寸絹布後演繹家長裡短和社會百態的民間藝術,得到了活靈活現的傳承。也正是如此一絲不苟的摳細節、鑽研唱本,2019年,魏金全老師獲得了全國優秀皮影匯演的「最佳皮影表演獎」。
傳承遇困境,守正秉初心
皮影戲曾是有聲電影的來源,現在卻受到網際網路媒體的衝擊:演老戲沒觀眾,排新戲沒資金,戲班銳減,後繼乏人,史上熠熠生輝的皮影戲藝術正在邊緣化 。
目前,會表演華縣皮影戲的人已不足20人,且大多數表演者平均年齡已經六七十歲,魏金全老師在自己的團隊中算是較為年輕的了。大多數年輕人會懷著好奇心到旅遊景區看戲,但真正踏入行業學習皮影表演和雕刻的人,卻,。
此外,城市發展中的各種限制和管理,也使得華縣皮影戲難以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現。為了避免擾民,戲劇中的各種樂器無法大聲演奏;為了讓外地觀眾聽懂臺詞,皮影班子還面臨著將華縣方言演唱的碗碗腔,改為普通話版本的兩難選擇。
面對匠藝傳承的困境,魏金全老師更不遺餘力嘗試更多途徑傳播皮影戲。只要有學生願意學,不分性別和國籍,他都願意義務教學。
在2001年德國演出時,魏金全老師結緣的十幾位法國洋弟子,目前仍與他有聯繫。幾位法國青年專程來到中國跟魏金全老師學藝,坐著他的三輪摩託奔跑在鄉間趕場演出,並將所學改編成法語版皮影戲在歐陸演出。
魏金全老師給中外學生教授皮影戲
除了教授,魏金全老師還儘量爭取每一次的演出機會。有時晚上在市內餐廳演完,又花2塊錢搭乘半小時公交車去到老城區的茶館表演。除了給個人和公司進行為數不多的演出,魏金全老師還經常受到學校、國際論壇等的邀請,進行皮影表演。2018年,他應博鰲論壇會秘書處邀請,參加了當年「博鰲之夜」的演出。
魏金全老師受邀演出皮影戲
在政府和媒體的關注支持下,魏金全老師也通過電視媒體、綜藝、影視等多種方式擴大皮影戲的傳播力。他多次接受央視專訪,並受到北京衛視的特邀,與李玉剛老師和張國立老師聯合拍攝了《非凡匠心》專題片。另外,魏金全老師通過入駐《鳳凰》、《驢皮影》、《長燈歌》等影視劇組,將傳承2000多年的皮影藝術通過21世紀的視聽媒體,再次映入觀眾的生活中。
魏金全老師與知名演員張嘉益
魏金全老師為電影《孫子從美國回來》指導皮影戲表演
魏金全老師為電影《長燈歌》指導皮影戲表演
於此同時,魏金全老師還嘗試與話劇院、各品牌進行跨界合作,本次大國醬鄉「尋找99個中華匠藝人」便成為雙方共同傳播古老匠藝的,契機。
在溝通過程中,大國醬鄉也不難發現,魏金全老師與王旭大師有諸多共同點——兢兢業業傳藝,踏踏實實待友。厚道的魏金全老師老師在收到大國醬鄉贈予的創世1949和黃金時代後,第一時間便說「要與朋友一起喝」!而大國醬鄉也十分榮幸,能邀請到魏金全老師如此德藝雙馨的匠藝人,希望未來魏金全老師到訪茅臺鎮時,能與王旭大師更進一步探討匠藝傳承。
魏金全老師樂飲大國醬鄉
「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魏金全老師在匠藝傳承上的建樹,也成為匠藝傳承人的典範代表之一。大國醬鄉希冀,能聯手更多如此赤誠的匠人,讓華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博物館內能尋其芳蹤,更在生活中感受到它們鮮活的魅力!
「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參與方式
在公眾號留言參與(姓名、匠藝名稱、聯繫方式);
聯繫專屬銷售經理溝通參與事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稿件、圖片均有可靠的來源,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並不代表新訊網觀點,由此產生的財務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本站自動屏蔽違反《廣告法》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