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中的千古名句,人人都能背出,卻少有人有這樣堅持探索的精神和決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唯有如《贈易卜崔江處士》中所說:「白首窮經通秘義」,不斷學習,不斷深入了解,才能夠增進對世界的認知。
人類一直對地外世界抱有好奇心。古代中華民族通過夜觀天象,總結出了很多常見規律。《史記·天官書》中記載,時人已經將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國時期吳國太史令陳卓繪製出了1464顆恆星的星圖。這些星象多與季節變化有關,例如對於北鬥的觀測,很早就形成了科學結論。

01
西方科學家也在持之以恆地探索宇宙。16世紀,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震驚西方世界;1610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出折射望遠鏡,首次觀察到太陽黑子、月球表面和部分行星盈虧等現象;20世紀前期,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現象,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有力證據。
隨著科技發展,除了探索宇宙中星體運行規律,人們更多開始好奇,地外是否同樣有智慧生命。於是,在繼續探索宇宙規律的基礎上,開始有科學家專門研究、探索地外智慧生命,特別是能夠與人類溝通的地外生命。

在過往新聞、書籍中,不乏對「神秘蝶形飛行物」的記載。這種不明飛行物,英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簡稱為UFO,成為通用對於外星飛船的稱呼,在中文中常形象稱其為「飛碟」。這樣,對於外天空未知生物的交通工具,算是有了一個概念性專屬名詞。
時至今日,科學技術日益成熟,載人飛船已經不是夢,在航天領域領先的國家已經建成了空間站,甚至計劃開發太空旅遊項目。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越來越多,對於自己生活的地球也了解得更深刻。在尋找地外生命過程中,人們開始以地球生存環境為藍本進行尋找。然而,目前觀測到的大部分星球都不具備地球的條件,也就沒有孕育與人類相似的智慧生命體的可能。

02
科學家們並未就此放棄,銀河系八大行星探索完畢後,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系外。堅持並非沒有成果,2003年12月,英國科學家宣布,在距離地球25光年的織女星周圍有一顆類地星球;2011年12月,美國宇航局確認了首顆系外宜居星球,就是出現在諸多科幻小說中的克卜勒-22b。
這顆星球直徑約為地球2.4倍,距離我們大約有600光年。它圍繞運行的恆星與太陽十分類似,290天公轉周期也與地球相去不遠。其表面溫度約為21攝氏度,十分適合生物居住。只可惜它距離地球有600光年,以現有的宇宙飛船航速,大約需要2200萬年才能飛到該星球。

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探索宇宙,探索地外生命。地外生命是完全未知的存在,它會與人類和諧相處,還是帶給人類滅頂之災,都在兩說之間。而曾經的「外星人與不明飛行物」的記錄,也被列入世界未解之謎中。相關目擊者堅稱自己相信親眼目睹的一切,可目前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又不支持這些看法。
03
科學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學家也在發揮著自己的想像。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的一名韓語教師池永海(音譯)曾發表論文稱外星人不僅存在,且已經悄悄潛伏進地球之中。他在《異形來訪和人類的終結》一書中聲稱,地球肯定有外星人的存在,並相信已經有外形類似昆蟲的外星人到訪地球,將與人類孕育出混種生物。

這位韓語教師同時認為,外星人的到來與地球環境變化密不可分。現如今地球環境遭到嚴重汙染,世界人民生活都受到了影響。在池永海看來,外星人與人類結合將推動地球大環境變化,變化方向是更適宜外星人生存。
該理論一經提出就引起軒然大波。人們不僅對這一看法提出質疑,更對池永海本人的知識水平提出質疑。對此,池永海表示堅持自己看法,並聲稱會找出證據證實。不過他同時聲稱人類感知能力有限,無法發現外星人存在。這一觀點似乎有些自相矛盾,而且無論這樣的想法如何荒謬,他本人終究只是一名韓語教師,而非天文學家。

結語
人類總是會無限遐想外星人的到來,與此相關的影視作品有《ET》《火星人玩轉地球》《異形》等等。畢竟對於未知,總要從多個方面去探索,總要經歷許多次試錯。每個假設都要經過事實檢驗,才能最終確定其真實性。對於人類來說,現在只看到了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若想要繼續探索,勢必要不斷創新,不斷打破認知局限,才終能有所收穫。
參考資料:
《贈易卜崔江處士》
《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