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波音,人們就會想到飛機。多年以前,美國國會評價波音:沒有波音就沒有美國,也就沒有自由世界。自從1916年創辦以來,波音就意味著高科技、安全,這對波音來說不是口號,而是信仰。
1916年7月15日,35歲的威廉·波音在美國西雅圖創辦了太平洋飛機製造公司,這就是空中霸主——波音的前身。
波音本是一位從耶魯大學退學的木材商,因為對飛機有濃厚的興趣,當年他與好友順利製造了一架仿馬丁型樣式的水上飛機,並命名為「藍色比爾」,波音擔任飛行員,在西雅圖的聯合湖上試飛成功。
有了最初的嘗試,波音決定轉行投身飛機製造事業,為此,他特地僱了一名中國工程師。但萬事開頭難,公司成立之初只有臨時工16名。波音手上的全部家當只有5架飛機,除了兩架原型機「藍色比爾」和「馬拉爾」,其他都是中國工程師改進的C型雙座雙浮筒小型水上飛機。
當時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捲入其中。出於備戰需要,美國海軍試飛了波音C型機後,感覺不錯,便訂了50架作為訓練之用。這筆57.5萬美元的生意,把波音帶上了一條康莊大道,公司隨即改名為波音航空公司。
不久,波音又得到了一份總數為50架三人座水上巡弋飛機的訂單。不過,由於戰爭結束過早,在完成一半的產量後,軍方不再需要剩下的飛機,訂單自然也就取消了。這時的波音公司已經由當時的16名臨時工,發展壯大到100多人,波音公司也迎來第一次經營危機。
為解燃眉之急,波音公司開始生產家具:五鬥櫃、梳妝檯、床等。但美國的民眾對波音牌家具並不感冒,很少有人去購買。無可奈何之下,波音製造的這些家具,後來只得作為職工福利自產自購,以象徵性的價格賣給了公司職工。到1929年,波音已經虧損30萬美元,前景縹緲無望。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1920年,當時美國陸軍部強烈要求成立一個獨立的陸軍航空隊,以重型轟炸機作為主要戰略武器。陸軍部做好設計以後,再交由民間製造廠商競標承制。波音順利得標後,隨即生產了10架地面攻擊試驗機。
接著,波音又以低成本優勢得標,獲得了承制200架MB—3戰鬥機的合約。這份價值140萬美元的訂單,足以讓波音擺脫困境,更主要的是,它重樹了波音壯志凌雲的雄心。
波音之所以能低價得標,主要因為自己有一大片森林。波音本是以經營木材起家,由於當時飛機的主要結構是以針葉樅木為材料,波音公司自產的木材,使得其製造飛機的成本較同行都低。
在製造陸軍設計的飛機時,波音公司感到設計、製造、試飛、使用各環節脫節的弊端,於是,決心自己開發新機型。當時波音採用流行的單翼機概念,設計出新型的海軍戰鬥機FB—4。在20世紀30年代波音賣了大約600架這種飛機。
1925年,美國《凱利法案》規定,航空郵件交給私人經營,郵路由私人競標,低者得之。從此,美國空運空郵業務以極大的規模成長發展。波音同年設計試飛成功的40A型機,成了進入這個新興領域的排頭兵。而且,由於價格比美國西方航空公司便宜一半,波音順利贏得了舊金山至芝加哥這條航線的運營權。
三年後,波音已經擁有一家飛機製造廠和一個引擎製造廠、一個航空公司。波音航空公司在全美市場的佔有率高達30%,一個空中帝國正在興起。
然而,好景不長。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麥克納瑞—瓦特士法案》替代《凱利法案》。這一法案大幅降低了空郵郵資,使波音公司喪失了其競爭優勢,從郵航線上被踢了出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4年空郵法案》的正式生效,規定飛機或引擎製造者不得與航空公司有任何聯繫。最終,波音公司只保留了一個製造飛機的子公司。
威廉·波音早已厭倦了政客們的折騰,看穿了他們把航空工業當做政治足球隨意把玩的伎倆,義憤填膺之餘,他做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決定,他決定放棄自己一手創立並為之耗費心血的公司。
創始人雖然退出了公司,但波音在引領行業風向方面,卻依舊勇往直前。二戰前後,源於戰爭的需要,波音迅速在航空航天領域實現井噴發展。在美國阿波羅登月工程中,波音製造的,以電磁發動的「月球漫遊者」,至今仍然停留在荒蕪的月球上。今天,波音依然是美國太空站項目的主要合作製造商。在波音公司領導人看來:唯一比做政府生意還壞的事,就是沒有和政府做生意。
二戰之後,波音以原有的B—52型轟炸機的生產設備和廠房為基礎,發展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機生產,此舉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機生產領域的龍頭地位,並把人類帶進了全新的噴氣時代。
對於航空技術來說,上世紀60年代無疑是一場呼嘯的狂飆突進。1963年,美國空軍啟動了一項開發大型戰略運輸機的研究計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波音在競標中輸給了洛克希德公司——美國最大的國防工業承包商之一。
面對挫折,波音意識到,他們必須研究如何把巨無霸運輸機和高性能引擎民用化的可能,否則,前景將極其暗淡。
正好當時民航業的老大泛美航空公司,眼見載客人數年年增長15%,認為波音20世紀50年代製造的707噴氣飛機已經滿足不了要求。1965年12月,波音接到了泛美的需求:研製一架能運載400人、飛行5000英裡的飛機——波音747.
這對波音和泛美來說,無疑都是一場豪賭。當時泛美航空董事長胡安·特裡普和波音總裁比爾·艾倫有一次著名的對答。前者說:「只要你造,我就買。」後者說:「只要你買,我就造。」
一年後,泛美與波音的5.25億合同正式籤訂,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瘋狂中,波音將公司的全部賭注都押在了747項目上,連續投資69億美元,從事研發。
在5萬人瘋狂趕工16個月之後,第一架波音747在1968年9月30日製造成功。隨後的試飛結果表明,波音的操控性能優良。試飛本身進行順利,但問題接踵而來,在10個月的試飛中,發動機故障87次,更換55臺,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經過大量昂貴的維修,波音747終於在當年12月通過了美國聯邦航空局的質量驗證。1970年1月15日,第一架波音747交付泛美,被命名為「美國青年快船號」。命名儀式沒有用傳統的香檳酒,而是用紅白藍三色的水灑向嶄新的飛機,紅白藍正是美國國旗的顏色。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長途旅行的增加,第一代波音747以巨大的載客量、超長的航程和較高的巡航速度,很快成為民航界身份的象徵。
更重要的是,747的誕生將民航業帶入到寬體噴氣時代。不僅如此,美國總統布希、柯林頓、歐巴馬等都選擇了波音747作為了自己的座駕,波音747名副其實的成為了享譽世界的空軍一號,也成為各國航空公司中無可爭議的旗艦。
波音與美國總統淵源已久,這正是波音公司的高明之處。藉助國家元首作形象代言人,其影響力和美譽度自然可想而知。
最初,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乘坐的專機都是道格拉斯公司製造的,艾森豪則選擇洛克希德公司的星座機。後來,國務卿建議艾森豪改用波音公司的噴氣式飛機,他認為總統到外國去參加高峰會議,若乘坐之前的螺旋槳飛機就太不體面了,因為這關乎國家尊嚴。艾森豪接納了國務卿的意見,1959年5月12日,一架波音707—320型改裝為「空軍一號」總統專用噴氣飛機。
這可謂波音公司最光彩的一筆買賣,後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元首很多都選擇波音飛機作為專機。日本版「空軍一號」是兩架相同的波音747—400,供首相、天皇、皇后和皇室成員使用。韓國租借了一架波音747—400作為總統專機,一同被租用的還有機組人員和維修人員。
繼747之後,波音又陸續推出了757、767、777系列。或許因為名氣太大了,波音不幸成為恐怖分子實施恐怖活動的首選破壞目標。在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中,兩架波音767被劫持,分別撞上了紐約曼哈頓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座」兩座大樓,大樓隨即失火坍塌。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則撞入五角大樓西側,引發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