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戈 插圖 / 左馬 攝影 / 孫戈節選,全文刊登於《新知》2016年9月刊
小時候不能上網也沒有那麼多靠譜的讀物,深入了解動物的唯一途徑就是整天泡在動物園裡。90年代末歐美自然紀錄片大批進入中國,2002年上了大學後又有機會接觸圖書館中浩瀚的國內外資料,而且學會了上網,但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不但沒有削弱動物園作為科學聖殿的作用,反而使我愈發感嘆經歷過北京動物園的全盛時期是多麼幸運:全部六種大貓(虎、美洲豹、花豹、雪豹、獅、雲豹)、三種大猿(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三種犀牛(獨角犀、黑犀、白犀)、三種貘(馬來貘、中美貘、南美貘)、七種葉猴類(白頭葉猴、黑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這樣的陣容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數。
尤其是那些以前被忽視的冷門物種,隨著了解的深入,才發現它們才是動物園中真正的珍寶。進門之後的第一個展區雉雞苑,被一些外國遊客稱為「世界動物園中最棒的雉類收藏」,曾生活著稀有的綠尾虹雉和紅胸角雉。正對大門的水禽湖中遊弋著野外數量僅幾百隻的極危物種——青頭潛鴨。貌不驚人的鳴禽島上曾住著白肩黑䴉——全球數量僅約1000隻的極危物種,在東南亞原產地之外只有北京動物園展出,我至今都對它白色的肩章和後腦勺藍色的裸露皮膚記憶猶新。鳥館西北側羚羊館推倒後改建的科普館曾展出藍喉太陽鳥;太陽鳥吃花蜜,極難養活,2006年時整座科普館的地面都擺滿鮮花、樓道裡掛滿盛著花蜜的杯子,十幾隻藍喉太陽鳥和幾隻繡眼鳥在館中自由活動。
戴帽葉猴小灰
在現在靈長類區的中央有一座猿猴館,但它在地圖上卻叫「葉猴館」。因為這裡先後養過黑葉猴、白頭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東黑白疣猴5種食葉猴類。再加上南邊金絲猴館的3種金絲猴,北京動物園養過的食葉猴類達到了8種。對於一個溫帶動物園,這極其難得——葉猴類食性特殊,在冬季也需要取食大量樹葉,是最難養的動物類群之一,即使歐美的大動物園通常也只展出兩三種。我最喜歡菲氏葉猴「灰灰」,因為它有漂亮的白眼圈和灰白色毛髮,喜歡文靜地坐在籠邊看人來人往。而最難得的是熊氏戴帽葉猴「小灰」,野外僅見於雲南獨龍江和緬甸東北部,全世界動物園目前都沒有展出,近年西方動物園中也只有德國的海拉布倫動物園展出過。
此外我還是靈貓科的粉絲,而一切的起因則是中學時逛動物園遭遇的一場暴雨。當時沒帶傘,只好就近躲進夜行動物館。雨下了一個小時才停,我只好仔細看看這些以前從不關注的動物。其中大靈貓的籠舍是進門第二個,它的活動空間很小,但我卻盯著它看了很長時間,越看越覺得這種弓著背走貓步、身上長著雲紋、脖子下黑白相間、尾巴上六個白環的大個子很迷人。我至今記得旁邊一對母女也看了它很久,然後那位媽媽說:「這個動物怎麼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感覺像恐龍啊……」每次去動物園我都會熬到天黑才走,因為此時那些難得一見的貓科動物才會出來,其中動物園東北角的中型猛獸館就是我經常等天黑的地方。現在去北京動物園的人永遠想像不到2007年以前這裡是多麼貓丁興旺。若在白天來到這裡,可能什麼都看不到,但每天5點以後,這裡則是最熱鬧的地方:最左邊的籠舍住的是雪豹夫婦,第二個籠舍是單只雪豹,第三個籠舍是猞猁夫婦,第四個是雲豹,第五個和第六個是美洲獅一家三口,之後是黑豹、華北豹和遠東豹。這裡面最難見的是那隻雲豹,是從小獸區搬過來的,尾巴上的毛一直是禿的,如果不是傍晚去,幾乎一定看不到它出來。最稀有的是遠東豹,野外數量不足100隻,歐美動物園中的遠東豹都是來自俄羅斯幾個個體的後代,近親繁殖嚴重,只有北京動物園這一群來自朝鮮,是獨立的血脈,極其珍貴。
我小時候最喜歡馬來貘,可是若問我現在最喜歡什麼,那我一定會答:「金貓。」這種中型貓科動物雖然被西南各少數民族膜拜,但卻從沒出現在電視節目和攝影集中,我之所以對它痴迷,完全拜動物園所賜。雖然從小便經常路過那間掛著金貓牌子的籠舍,但從沒見它出來,也從未在意。直到有一天傍晚,我和爸爸急著出門,在經過那間籠舍時,赫然見到一隻肌肉虯張的大貓臥在窗前,棕紅色的皮毛在夕陽的照射下像火焰一樣,伸展的前腿間可見隆起的胸肌,全身沒有獅虎那樣的贅肉,半睜的棕黃色眼睛中射出的冷漠和孤傲與動物園中其它所有貓科都不一樣!從那以後,我每次都會去金貓籠前看一眼,但再沒見過它出來,直到幾年後它離世。由於極難繁殖,至今中國動物園中僅存5隻金貓,除了成都的一對在後臺養老,其餘3隻都住在簡陋的籠舍中不被重視,想來令人扼腕。
與金貓一樣離去的動物還有很多。有些動物,你今年看著還很好,明年再來,就沒了;有些物種,你之前覺得數量多繁殖好,不珍惜,但可能短時間內就會突然死絕,並且以後再沒機會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