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星的威力:75米直逕行星足以再現「通古斯大爆炸」

隕星威力圖示(點擊圖片看大圖)。
流星撞地球,難避免難預知
俄羅斯遭隕石襲擊事件發生後,很多網友質疑,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不遜美國,為何沒能成功預警此次隕石襲擊事件呢?流星體因為其體積小,亮度暗,很難在進入大氣層前被發現。
行星撞地球損失最慘國家一覽
直徑小於100米的流星體很難預警
從理論上說,隕石墜落事件有可能精確預報,這就需要掌握地球周圍所有的小行星信息,但目前人類還做不到。在太空中,直徑小於100米的行星因為更為黑暗,難以發現與監控,人類尚無能力預報它們的墜落。墜落在俄羅斯的隕石「生前」直徑只有十幾米,顯然無法觸發監控預警系統,而能製造像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規模的隕石,我們明確知道軌道的大約只佔總數的1%。【詳細】
直徑大於百米且具威脅的小行星也遠未全部發現
1998年由美國發起了一個小行星監測計劃,多國參與。其第一階段目標是將地球周圍90%以上直徑超過1公裡的小行星監控起來,這已基本實現;第二階段是到2028年,找到大部分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特別是直徑大於140米的。但在估計有30000顆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中,只有1350顆目前已被發現。
莫緊張,大質量天體撞地球機率微乎其微
盤點世界上著名的隕石坑
事實上,幾乎每天都發生地外天體撞地球的現象,只不過,這些天體的體積非常小,多數抵達地球時,都變成了細小的微粒。而只有大質量天體撞擊地球才會造成毀滅性打擊,但是它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100萬年才發生一次;直徑大於2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3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6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
天地真要「大衝撞」,人類有何「大招」?
如果像6500萬年前能夠製造恐龍滅絕的巨大小行星,真要直奔地球而來,人類能做些什麼呢?電影裡的情景會否重演呢?其實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有多少預警時間。預警時間越長,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需的方式就越柔和。當然如下這些手段雖然有可行性,但是否靠譜,還很難說,俄羅斯專家就曾分析稱,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真正解決小行星威脅地球的問題。
一切都要在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前完成
實拍:彗星撞擊太陽
俄羅斯隕石事件發生後,有媒體報導稱俄軍方曾用飛彈攔截隕石。其實這和俄政客口中的「美國在實驗新型太空武器」說法一樣,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飛彈的時速也不過幾千公裡,而隕石的速度可能達到幾萬公裡每小時,要想在大氣層內使用飛彈攔截的方式對付小行星或流星體,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小行星一旦進入大氣層,那可能意味著災難已經難免。
大招一:大規模撞擊,迫使小行星偏離軌道
2005年7月人類第一次與彗星親密接觸,美國彗星探測飛船「深度撞擊號」釋放的一顆372公斤級的鋼彈,成功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這一撞擊產生了相當於4.5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但依然未能改變彗星的軌跡。而這項計劃開始於9年的前1999年11月,在撞星前,「深度撞擊」號已經走過了4.31億公裡的漫長太空之旅。【詳細】
人類最近距離觀察彗星
大招二:用引力,像牽狗一樣把小行星拉離軌道
這種方法是使用引力牽引機,而這種飛船用現有的技術就可以建造。飛船飛近小行星後,讓飛船和小行星之間能夠感受到彼此的引力。飛船上的火箭再輕輕地將它推離這顆小行星;相互之間的引力束縛則會牽引著小行星慢慢移出構成威脅的軌道,就像被繩子牽住脖子的狗一樣。不論這顆小行星自轉速度有多塊,也無論它由什麼物質構成,這個方法都可能奏效。
大招三:「核爆」小行星
這一招類似於《世界末日》電影中的情節,如果沒有10-20年的先期預警時間,在最後關頭,使用核爆炸裝置摧毀小行星是唯一技術上和經濟上都可行的方案。事實上,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小行星偏轉研究中心也正為NASA設計此用途的核飛彈。為炸毀小行星,核裝備須在內部爆炸,而不能在表面引爆。因此設計的飛船要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先在小行星上炸出一個撞擊坑,後半部分再在撞擊坑深處引爆核彈。【詳細】
模擬:直徑500公裡彗星撞地球
把小行星刷成白色?那些還不太靠譜的想法
一些更富有想像力的想法也已經被提了出來,例如:在小行星上安裝一枚火箭;使用「質量引擎」通過拋射物質來推動小行星改變軌道;將陽光聚焦在小行星表面蒸發部分巖石來迫使它偏移;甚至使用「彩彈」將小行星刷成白色,以便讓來自太陽光的壓力逐漸將這顆小行星推出構成威脅的軌道。所有這些想法目前還都停留在科幻小說的範疇之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