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高考,文史類全省前30名2人,前100名3人;理工類全省前50名2人,前100名4人;奪下泉州市理科第一名和文科第二名;7人錄取於北大、清華。2020年中考,總分600分以上6人;580分以上45人,9A人數110人……這份一流的成績單,來自永春一中。作為一所位於山區的百年老校,永春一中雖然沒有最強的硬體設施和最好的生源,但憑藉著一腔赤誠的教育熱血,一套精準高效的管理模式,一支淳樸敬業的教師隊伍,一群勤奮好學的優秀學子,一步步創下了教育奇蹟。本報記者走進永春一中,梳理該校的辦學經驗,為讀者呈上「山城名校教育啟示錄」系列報導。
「今年高考泉州市理科第一名又是來自永春一中!」當高考成績揭榜時,不少人發出了驚嘆。擁有百年積澱的永春一中,歷史人文底蘊深厚,近年來更是厚積薄發,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升,教育質量位居泉州市前列,不僅尖子生的成績越來越「尖」,而且獲得了大面積豐收。
2013年以來,永春一中有4人摘得泉州市高考文、理科狀元;25人錄取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7人錄取於空軍航空大學;1人摘得泉州市中考狀元;700餘人次獲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勵。這所山城名校堪稱「學霸的搖籃」。
弘揚英模校友精神 賦予實驗班內驅力
近日,全國各大高校陸續開學。畢業於永春一中的156位學子背起行囊,走進985、211工程大學的大門,開啟了他們的「象牙塔」求學之旅。
今年高考,永春一中優質學生位居全省縣級中學首位,創下20年來的最佳成績:林慧婧同學以理科總分701分(居省第7名,泉州市第1名)錄取於清華大學;尤韋捷同學以理科總分692分(居省第39名)錄取於清華大學;蘇瑋婧同學以文科總分662分(居省第4名,泉州市第2名)錄取於北京大學;黃豔同學以文科總分649分(居省第28名)錄取於北京大學;陳鑫鵬同學以理科總分689分(居省第80名)錄取於北京大學;章斯嵐同學以理科總分689分(居省第83名)錄取於北京大學;呂輝達同學以理科總分661分(獲全國化學奧賽銀牌,北大強基計劃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高永浩同學錄取於空軍航空大學,成為2011年以來該校被錄取於空軍航空大學的第7人。高考總分600分以上124人,本科上線率98%,有156位同學錄取於985、211工程大學。2020年中考總分600分以上6人,9A人數110人,有120人錄取於永春一中。
難得的是,永春一中的尖子生都是「本土培養」,初中、高中都是在永春一中就讀,而且部分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考到了其他學校。永春一中的生源不是最好的,卻是最「樸實」的。「面對實際情況,我們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培優方略,做到了精細化管理。」永春一中校長陳小書告訴記者,尖子生培養歷來是永春一中教學的生命線,學校從高一開始就注重尖子生的培優工作。像數學、化學等競賽苗子的選拔工作在高一學生錄取後便開始進行。競賽苗子的選拔,不能僅通過幾次考試,也不能憑其初中的輝煌業績,而是應綜合分析,跟蹤考察。主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第一,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好;第二,學生的總成績要好;第三,自學能力要強;第四,學生對競賽學科要有很濃厚的興趣。在整個過程當中,既要注意人員的相對穩定,又要注意「吐故納新」,及時吸收新鮮血液,以保持旺盛的競爭力。
志向遠大、視野開闊是尖子生的突出特質。遠大的志向能夠給人以源源不斷的奮鬥的動力,所以在確定培優對象後,學校就把對學生的高期望或明或暗地轉達給學生,培養尖子生的「頭狼」精神,讓尖子生有強烈的上北大清華以及其他名校的願望。讓尖子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擔一份責任,應該比別人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因此,永春一中巧妙地將理科實驗班命名為「林俊德班」(林俊德為永春一中校友、英模科學家)、將文科實驗班命名為「蔡尚思班」(蔡尚思為永春一中校友、歷史學家)。通過弘揚英雄精神,搭建學生與英雄的直接聯繫,以學生的視角,了解學生的需求,喚醒學生對英雄人格審美意識,進而使學生自覺將英雄品格與班級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形成該校獨特的實驗班精神——特別有抱負、特別有毅力、特別能鑽研、特別有作為。
揚長補短個性化指導 實行「定餐和配餐」制
「尖子生本身就挺優秀的,我們所做的就是了解他們每個階段的想法和狀態,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鼓勵他們揚長補短,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永春一中高三文科實驗班「蔡尚思班」班主任陳長春老師看來,自己和學生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學生平時的所思所想會跟班主任及時溝通,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的難題,班主任會進行引導和幫助解決。如疫情居家學習期間,對每一位同學進行電話家訪,對於學生有沒有及時提交作業、完成作業情況、心理健康狀況等都進行關心和指導。
永春一中副校長黃文安介紹,學校對實驗班中的尖子生實行「全程跟蹤、揚長補短、個性化指導;定期會診、自主學習、互助促進步」的跟蹤培養方法,做到「注意一個節點,加強二個跟蹤,落實三個必談」,即班主任、備課組長、年段長時刻注意考試質量分析的節點,牽頭召開相應的分析會診會,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作業導向,對練習、學習狀態等全程跟蹤,每次考試後、情緒波動、每周都要和學生交談,跟進其學習情況,不落下每一位優秀生,還要促進一批優秀學生轉化為頂尖學生。
「我們每一位科任老師,對應5名尖子生,對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狀態進行精細化跟蹤指導。每次考試,老師們都要梳理、會診學生的失誤,找出解決辦法。跟學生一起探討,一起成長,讓我深刻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含義。」高三年化學老師沈環輝深有感觸地說。頗具特色的是,永春一中實行「定餐和配餐」制度,成立師生學習共同體。一方面,老師選題,實行「定餐制」。老師依據自己的研究和把握的信息,確定若干選題,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集合成有關專題,向學生講授。另一方面,學生點題,老師「配好餐」。學生結合平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難的問題,向老師點題,老師組織好材料,幫學生答疑解惑。
一絲不苟的教學 有飽和量的練習
「如果我們能把最基礎的教學常規做到最精、把最平淡的教學環節做到最好,就會賦予教育質量長久提升的生命力。」在陳小書的眼中,一絲不苟、心無旁騖地抓好教學,是山區學校的「制勝法寶」。學校不僅嚴格教學管理,對周六、周日、假期也進行相應的跟蹤與督促,既印發了學習要求,還布置相配套的作業與練習,從而實現更為精細化的教學管理。
「學校教我們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讓我們做精選精編的習題,不給我們壓力,幫助我們放鬆心態,對我的影響特別大。」高考語文取得了140分高分的林晨欣同學坦言,從小自己就熱愛閱讀,到永春一中後,老師引導有方,讓自己的成績突飛猛進。
在現行中考、高考模式下,做好平時的作業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沒有充分的練習,不可能有好的學習成績。所以,永春一中在強調練習的問題上,提出的口號是:有飽和量的練習。作業和練習,必須落實「有飽和量,講練到位;指向明確,精選精編」的原則,做到有質有量,保質保量。
要取得好成績,考前的心態也是至關重要。永春一中的教師們以關愛學生為切入點,辛勤耕耘,默默奉獻,與同學們一同奔跑在高考衝刺之路上。很多老師利用課間、晚自習等時間為同學們講解習題,進行心理疏導,堅定學習信心等,從而增強尖子生的耐挫能力。辦公室、走廊裡、教室都有師生的身影。老師們辛勤躬耕杏壇,莘莘學子努力拼搏,成為校園裡最靚麗的風景線。(曾聰虹/文 永春一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