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讀完了上一個版的內容,您是不是覺得,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崗位上,做成這樣牛的事情,喬素凱這個「大國工匠」的稱號真不是浪得虛名!
大國工匠這一身的「絕技」如何煉成?來,跟著山西晚報封面人物採訪團繼續往下看。
喬素凱有一個寶貝,是一組實心的核燃料組件模型,有點重,需要兩個手才能拿起來。
這個寶貝,在他的辦公室、在他的核燃料操作維修工匠工作室,甚至在他的家裡,都有擺放。
「想到解決辦法,有靈感閃現,隨時都能拿起來上手操練,更直觀。」喬素凱說,「核燃料組件的模樣已經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見它比見我的愛人都多,它是有生命的,有它隨時隨地陪伴著我,我的心才會安寧。」
的確,在接受山西晚報封面人物採訪團採訪時,回答有關核燃料組件操作、修復的問題時,喬素凱時常會拿起它的「寶貝」邊示範邊講解,跟徒弟們討論項目研發更是「寶貝」不離手。
喬素凱,26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跟核燃料打交道。26年,他的熱愛絲毫未減,他用精益求精、探索創新款待自己的熱愛,滋養自己的匠心。
大國工匠,一身「絕技」,如此這般煉成!
56000步的零失誤已是過去 56001步就是新的開始
山西晚報:能完成如此高難度、高精準度的操作,您的這雙手可是得上保險了吧?
喬素凱:呵呵!還真沒有,你提醒我了,回頭去上個保險(笑)。它是吃過苦的喲!
山西晚報:剛來大亞灣核電站時,就同核燃料打交道嗎?
喬素凱:我1992年從臨汾電力技校畢業來到大亞灣核電站工作,那年20歲,在大亞灣核電站維修處現場服務科的起重班組工作,和我在學校學的專業對口。
1993年底,第一爐核燃料才從法國運來。所以,我剛來的時候是沒有接觸到核燃料的。
山西晚報:起重工作比核燃料操作容易吧?
喬素凱:這個沒有可比性,但都是需要刻苦練習技術的。在那段時間裡,通過長期接觸起重作業和行車操作,我領會到了在核電站要保證安全,就必須保守決策、必須關注細節、必須面面俱到,不能留下任何隱患,不但自己要做好,所有環節也必須考慮周全,才能保證最終的安全。
山西晚報:您現在是換料顧問了,培養一名合格的核燃料操作員需要多久?
喬素凱:核燃料操作是高精細化的工作,從學習知識到實際操作,培養一名合格的操作員至少需要6年時間。
大亞灣首爐核燃料於1993年7月進場後,我開始從事核燃料操作工作。我從核燃料最基本的崗位幹起,先後當過傾翻機操作員、乏吊操作員、換料副主管、換料機操作員。到2003年嶺澳核電站2號機組第一次大修,我正式擔任換料主管,現在擔任換料顧問已經6年時間了。
山西晚報:26年,只跟核燃料打交道,同樣的操作步驟次次重複做,不覺得枯燥嗎?
喬素凱:「燃料無小事」,這是當年帶我的師父的口頭禪,也是我們所有核燃料操作員的安全底線,牢牢守住這個底線,是核燃料人的本分!因為核燃料工作的特殊性,我用「不允許毫釐之差」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同事。在我心裡,每一次換料維修的每一步操作都是一次全新的開始,56000步的零失誤已是過去,56001步就是新的開始,必須精益求精,不允許有一點點的失誤和差錯。比如關鍵點的操作昨天已經檢查過了,今天操作時還要再重新走一遍。因為過了夜了,難免會有什麼變化,重新走一遍,確保安全後,才能再執行下一步操作。
山西晚報:你總說自己膽小,為什麼?
喬素凱:核燃料的工作幹得時間越長,和核燃料接觸越多,膽子反而越來越小。有時候出了核燃料廠房,還要回去看一下水下燈關了沒有,吊車有沒有停到位,有沒有斷電,確實是怕出問題、不敢出問題。因為你真正懂得了核安全的重要性,你就不敢掉以輕心。這是一種敬畏之心吧。
山西晚報:熱愛才會小心翼翼,對嗎?
喬素凱:哈哈!不瞞你說,我經常做同一個夢,夢見我在核燃料碧藍色的水池裡遊泳,在池邊行走。這應該是熱愛到極致了吧。
每次大修後都會總結操作過程、思路和結果
山西晚報:核燃料水下的精準操作是怎麼練出來的?
喬素凱:沒有捷徑,就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練。但是一定要心細沉穩。打開核燃料組件的上管座,需要擰開24顆螺釘。這個螺釘的螺紋一共有11圈,和我們普通的螺釘不同,它是細牙的。加之水下監控是看不到螺釘的,所以就只能憑手感了。我會先輕輕地擰,覺得不順暢,就退回來重擰,一定不能心急,否則就會損壞螺釘。通常擰6個到7個螺釘就需要休息一下的。時間久了,我學會了用心與核燃料組件對話,操作的時候,不管水池邊站多少人,我都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對他們也是「視而不見」,眼裡、心裡、腦子裡全是核燃料組件。
山西晚報:你有精湛的技術,還做了很多研發和創新,還真是敢扛事啊?
喬素凱:願意做事,就得敢扛事。我就踏踏實實做自己該做的事嘛。我覺得做好每一件小事很重要,這是做成事的基礎。如果連小事都做不好,怎麼可能去做好更大的事?
就說我學英語吧。我的英語底子不好,因為不想學英語,所以才放棄了讀高中,去上了技校。但是,在單棒修復研發的時候,我專門去四川外國語大學學習了半年英語。回來後一個月硬是熬夜,啃字典,完成了老外修復操作流程教材的翻譯,之後又跟大家討論,哪裡翻譯得不準確,再改過來。那段時間,頭髮一把一把地掉。如今,這本教材還在使用。剛來大亞灣核電站的時候,需要在電腦上寫材料,做技術總結,我就每天下班後練習五筆打字,一直到晚上10點鐘才回宿舍。
山西晚報:聽說你每次到現場工作的時候,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幹什麼用?
喬素凱:及時總結才會讓自己明確前進的方向。工作中,我有一個習慣,每次大修換料工作時,我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記錄下現場的情況,也會拍一些圖片和視頻,大修換料結束,回到辦公室,我會把現場工作的思路、過程、數據、結果都整理好,做成PPT留存。然後復盤總結這一次操作的得失,操作方案是不是最佳的,還有沒有可能優化。記得最早我是用軟盤相機拍照的,到現在相機也更新了五六臺。這20多年工作現場的記錄我一直都保存著,在我的辦公室裡放著幾百盤錄像帶和光碟,它們都是我的寶貝。
山西晚報:有沒有很難的時候?
喬素凱:當然,還不少!我是個普通人,我也不是萬能的,也有走到死胡同無路可走的時候。這個時候,壓力特別大,會有一個念頭冒出來:喬素凱,幹嗎給自己找這些麻煩呢?無助的時候,我更願意聽聽別人的意見,跟大家聊聊,然後就豁然開朗,冷靜下來去解決問題了。
舉個例子,在修覆核燃料組件時,抽出缺陷核燃料棒後要回插一根不鏽鋼的實心替換棒,以保證核燃料組件整體的穩定性。過去從國外購買,這樣一根4米長的替換棒需要2萬元。我就琢磨著自己研發。沒想到因為要的量不大,跑了國內很多鋼廠都不給做。最後與遼寧一家特鋼廠談妥,但做出來的產品有一半都不合格,改進工藝後重新回爐才做出合格的成品。如今,不鏽鋼實心替換棒實現國產化,一根只需要幾百塊。跑鋼廠,做研發,中間有很多曲折,頭髮都白了好多。
每當這個時候,我的阿Q精神就來了,我會想困難是暫時的,總會有辦法解決。因為即使上帝關了所有的門,還會留一扇窗戶給你。
山西晚報:大亞灣核電站,隨處都能看到「一次把事情做好」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喬素凱:我理解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每一步操作都要是對的,為了這一步操作,你要學習很多,做很多的準備,思考總結得失,並做出改進,結果是一次把事情做好。
不在一線工作,就不會發現問題 離開現場,創新會枯竭
山西晚報:你和團隊的世紀工程——水下整體修復項目研發一定更難吧?
喬素凱:這是個投資1000多萬的項目,一無圖紙二無經驗,就是在一片空白的情況下開始研發的。當時,老外知道我們要做這個項目,希望提供技術服務,但是服務費是很高的。
在進行了大量的國內外技術調研後,確定了三種方案:一是全面引進法國技術及設備;二是引進法方圖紙,我們來加工設備;三是完全由我們自主開發、設計及國內加工製造。向老外諮詢後對方答覆:圖紙無法單獨提供,只能通過技術轉讓方式提供設備,但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價格太離譜,完全是天價。
最終,我們項目組達成一致意見,決定自主研發!在一無圖紙二無經驗的情況下,通過僅有的一點點資料,借鑑核燃料組件單棒修復的寶貴經驗,開始自主研發。在此期間,僅燃料棒夾爪材料一項試驗,我們就做了上萬次的試驗。關鍵部件的設計也是改了又改,等部件加工好了,調試安裝又發現出問題了,只好重新設計圖紙重新加工,光圖紙就出了2000多張。
山西晚報:搞研發,你的膽子一點兒也不小啊!哪兒來那麼多創新的點子?
喬素凱:要在一線幹活啊,不在一線工作,就不會發現問題,坐在辦公室是想不出來的,因此必須勤於現場,堅守現場,一旦離開現場,就如同魚兒離開水,創新是會枯竭的。
山西晚報:遇到過哪些問題?
喬素凱:在核燃料組件操作中,上管座有異物,研發了如同人的手臂一樣的打撈工具;堆芯照相原先是靠電纜傳輸信號,電纜在提出核燃料水池時,容易造成沾汙。借鑑蛟龍號的水下無線照相技術,進行技術改進,實現了堆芯照相無纜傳輸;發明的燃料吊裝遠程操作工具,不用人工操作,降低了操作風險……很多很多,都是實際操作中遇到問題,然後提出想法,團隊一起頭腦風暴,進行探索研發。
山西晚報:是什麼讓你一直保持激情?
喬素凱: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也許是這份熱愛吧,讓我一直活力滿滿。眼裡都是核燃料組件,腦子裡每天都在想與核燃料有關的一切。
只要琢磨與核燃料相關的事,我就會很快樂。我最近又有一個小發明。核燃料水池邊的硼結晶處理一直困擾著我們,這種結晶會爬到設備上,滲在設備的縫隙裡,一旦滲進很難處理,比較麻煩。後來查資料,發現有一種蠕動泵,密封性好,可以循環抽水,我就自掏腰包一兩千塊錢做試驗。利用現有硼水,循環抽取進行衝刷,不會造成沾汙,安全,省人工,成本也不高。這個小發明前後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研發,安好照明燈、支架,過兩個月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不說大的創新項目,像這種小創新、小研發就有很多很多。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我和團隊的小夥子們哪有時間無聊啊!
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李莉 孫軼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