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宇宙塞進書裡會有多重?國家地理是這樣回答的

2020-08-29 國家地理中文網

洛厄爾在《火星》一書中繪製的火星地圖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一飛沖天,宇宙似乎近在咫尺,但你一定想不到人類對火星的幻想其實來自一場誤會: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範尼·夏帕雷利製作了第一張火星細節圖,他用望遠鏡看到了火星表面的條紋,稱其為「通道(canale)」。

但在翻譯成英文後的「cancel」是運河的意思,於是人們認為火星上有運河的存在。

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洛厄爾甚至在自己的著作中宣稱火星是個宜居的星球,運河會根據季節填水或排水,而且存在高級文明。

至此,整個19世紀的人們都相信火星文明的存在,直到20世紀初,都還有天文臺在專門尋找火星運河……

通過現代火星探索發現,火星上的峽谷就像地球上普通的河流一樣,因此,人們認為火星上曾經存在液態水。

人們第一次發現火星表面曾經有水的證據是人們發現火星南部高地上有溝渠。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然而最近的研究成果卻表明,火星上的紋路可能是由泥土和沙子造成的。

真相如何,也許要等待「天問一號」來為我們揭曉,

但不可否認的是,火星承載著人類兩百年來最寂寞的幻想。

//

美國國家地理出品:暢銷全美的天文科普書

//

從月球到火星,人類探索宇宙的計劃進行地如火如荼,在未來,天文學必將成為一門國人的通識學科。所以,越早地了解宇宙,就越能夠搶佔先機,比別人多一份知識儲備。

曾有人說,沒有人比《國家地理》更懂得世界,雜誌的標誌性黃框就像是一道任意門,推開就能夠看到全世界。

作為一本至今已經有132年歷史的雜誌,《國家地理》的權威性毋容置疑,其內容不僅局限於地理,還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囊括科普、歷史、文化、攝影等等方面的權威內容,是自然科學愛好者心中的聖地,也是科普圈的權威標杆。

在《國家地理》出品的眾多天文學科普作品之中,《太空全書(第2版)》屬實是一部巨著,可以說人類目前對宇宙所有的了解都盡在其中,也是一本讓讀者真正將目光放到宇宙的高度,然後審視和思考我們自己的書。

在第一版豆瓣評分8.7、讀者好評如潮的情況下,《太空全書(第2版)》更新了最新科研成果數據,新增了20%內容,無限延長了這本書的壽命與活力。

(點擊下圖,購買《太空全書(第2版)》)

《太空全書(第2版)》在第1版完整的天文知識體系之上,更新了NASA數項重大太空探測計劃,以及LIGO探測引力波的全過程,並加入一張人類探索宇宙全紀錄導圖,讓你對人類航天事業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國內獨家:人類探索宇宙全紀錄。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傳播中心主任、研究員鄭永春總結:

不僅呈現出人類數百年太空探索的精華,更將啟迪我們的思想,勇敢探索未知的疆域。

美國科技媒體GeekWire不吝讚美:

這是太空科普經典之作的全新升級版,既包含星空觀測指南,又介紹了最新的太空探測任務,例如信使號飛躍水星和新視野號的冥王星之旅,這本書為國家地理出品,精選了大量最具價值的高清照片和絢麗圖片。

而讀者們的反饋同樣驚喜:

這本書涵蓋了宇宙各種豐富信息,連我8歲的孩子都被吸引了。它絕對是送給太空迷最好的禮物,一定會成為他們精心保存的珍貴書籍。

//

太空漫遊手冊:從宇宙大爆炸前一秒,到火星基地計劃

//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第一個仰望星空的原始人開始,到如今駛向火星的我們,前赴後繼的天文人用自己的一生測量宇宙,而《太空全書(第2版)》則是通過對宇宙天體和天文學概念的講述,帶領讀者領略前人們用幾百年的時間勾勒出的宇宙圖景。

正如巴茲·奧爾德林在序言中說的那樣,「宇宙就在你的掌心——你手中捧著的這本大部頭內藏著一個知識的宇宙。」

巴茲·奧爾德林

傳奇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一共為《太空全書(第2版)》寫下了16頁的序言,詳細回顧阿波羅登月計劃,以及阿波羅號在太空探索歷史中的重要性,並介紹了人類移民火星的初步計劃,讓你前瞻世界航天發展。

翻開這本書,你就進入了一場極為浪漫的的太空旅行,而著名物理學家、經驗豐富的科普作家詹姆斯·特賴菲爾,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將是我們本次太空旅行的嚮導。

  • 太陽系——這場旅行將從我們的「後院」開始

在這個部分,我們將會拜訪太陽系的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了解每個星球背後獨一無二的故事。最終,我們的視野將拓展到冥王星軌道以外的區域,即被稱為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的區域,至此,內太陽系中的行星世界已經被探索得比較完備了。

  • 銀河系——不只是恆星的集合,也是充滿生機的動態系統

當我們跨過太陽系的邊界,就來到了銀河系。作者將帶著我們丈量銀河系,看遍恆星的誕生與死亡,尋找位於宜居帶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以及可能存在的地外智慧文明,也就是外星人。

本書收錄了一張由藝術家創作的概念圖,展示了銀河系中心緻密的星系核以及由旋臂組成的星系盤,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在其中的一條旋臂上。

銀河系「擁擠」的中心可能擁有一個比太陽還要重幾百萬倍的黑洞。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 宇宙——從大爆炸到宇宙的三種死亡結局

作者將帶我們穿越到宇宙誕生的前一秒,闡釋宇宙學家對宇宙起源的理論,將138億年的發展重演一遍,作者將輔以圖片詳細解說那些在天文學上佶屈聱牙的概念,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卜勒效應、暗物質、暗能量等等,並詳細解說目前學界盛行的三種「宇宙死亡結局」。

宇宙學紅移示意圖。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此外,我們還將拜訪很多傑出的天文學家,正是他們突破性思考幫助人類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宇宙。

//

詹姆斯·特賴菲爾:如寫小說般描繪宇宙的人

//

在權威之外,《太空全書(第2版)》還擁有天文科普類圖書少見的品質:人文魅力。

作者詹姆斯·特賴菲爾歷任維吉尼亞大學和喬治梅森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太知道怎麼把深奧的天文知識點講得通俗易懂又妙趣橫生!作者還記錄了那些天文史上的傳奇故事,以及近現代的科學家們的奇聞故事,為冷冰冰的宇宙添上人文色彩,給你參與感。

比如,你知道為什麼冥王星身上那片心型地帶被命名為「湯博區」嗎?

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因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冥王星的人,名叫「克萊德·湯博」。

1997年,作者特賴菲爾有幸採訪到了當時仍健在的湯博,湯博告訴特賴菲爾自己發現冥王星時的場景。

「天哪」,在驚呼之後,湯博心想:「我最好還是看下表,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克萊爾·湯博和一架1928年製成的望遠鏡。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2015年,新視野號飛掠了冥王星。當時探測器上攜帶了很多具有紀念意義的瑣碎物品,其中最棒的決定之一,就是帶著克萊德·湯博的部分骨灰。

這樣的天文探索小故事,如星星般散落在全書的各個部分,有趣而不失科學色彩,讓你如天文學家般親近神秘的太空。

作者特賴菲爾從藝術、哲學、地理、社會等等多個方面勾勒人類與宇宙關係的轉變,時間上跨度之長,視野上包容之廣,敘事上文筆之雋永,帶給所有讀者一場極致浪漫的宇宙之旅。

通過《太空全書(第2版)》,你會發現並不是只有理性思維才能解讀宇宙,就算你是典型文科生,喜歡用感性地看待世界,宇宙也同樣屬於你。

哪怕你是天文小白,從未了解過宇宙,也能夠很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敘述。

有了《太空全書(第2版)》為你搭建的專業知識框架,保證讓你進入宇宙如進入小說世界般輕鬆。

//

永久典藏:《國家地理》百年未公開的宇宙圖像

//

《國家地理》最為人稱道的部分是其印刷和圖片的質量,其近千分之一的選片率雖然苛刻但卻維持了殿堂級的水準,由《國家地理》權威出品的《太空全書(第2版)》,在圖片的選擇與質量上同樣誠意滿滿。

  • 國內獨家

作為一本天文科普書,圖片在《太空全書(第2版)》中所佔的篇幅相當大,在一百多張全彩圖像中,有52幅太陽系天體地圖,其中的47張從未公開發表過。

  • 創新角度

和其他的太空圖集不同,《太空全書(第2版)》特別以行星、星系之外萬物的獨特視角展示宇宙,完整呈現了行星及其衛星的嶄新地圖,恆星與星系的夢幻圖像,重新定義了宇宙「地圖集」。

(點擊下圖,購買《太空全書(第2版)》)

  • 啟蒙科學思維

用這本圖文並茂的科普書為孩子做宇宙啟蒙再合適不過,不僅僅是因為圖像能夠吸引孩子,更因為本書不光講述了天文知識,拓寬孩子的知識領域,更記錄了無數天文傳奇與科學家奇聞,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培養孩子以科學探索世界的思維習慣,而這正是讀書的意義。

  • 圖解天文概念

還要一提的是,《太空全書(第2版)》中收錄了超清四季星圖以及使用方法、天體剖視圖,從火星基地到太陽系的形成再到蟲洞原理、引力波概念展示,其中有一些圖片是由NASA藝術家繪製的想像圖。

引力波概念展示圖。圖源:《太空全書(第2版)》

這種用圖片解說天文概念對初入門的讀者很友好、易接受的方式,《太空全書(第2版)》將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概念,從最基礎的源頭開始講起,從發現到確定定義的過程全公開,是專門為普通人打造的入門秘籍。

//

人人都需要的宇宙觀:你就在宇宙的中心

//

不論是天文愛好者,還是準備開拓新知識的天文小白,這本從小白到大神的「武林秘籍」一定收好!

如果你是一位為孩子深謀遠慮,想要帶給孩子新視野的家長,那麼不要錯過這本圖文並茂、文採斐然的宇宙圖集!

每一頁都是全新的知識點,每一頁都讓你發現新世界!

你對於宇宙的全部好奇與幻想,這本書都能滿足你!

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引力波、暗物質、紅移等等高深天文學概念,到圖解蟲洞穿越、尋找地外文明等等科學腦洞,讓你成為看科幻作品再也不必百度的「大神」。

每一次天文發現,都是全人類的進步;

每一個天文概念,都是我們搭建世界的階梯;

只要你對星空有好奇,或者關心人類航天事業,想知道最前沿的探索發現,那就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太空全書(第2版)》!

//

超大開本硬精裝,等於收藏一個宇宙

//

《太空全書(第2版)》是硬精裝,尺寸16開,大小堪比小型筆記本,是拿到手上就知道是血賺的質量,也是絕大多數女生單手託舉的最大重量。

封面採用高級觸感膜,手感如嬰兒肌膚,精緻質感才會有值得收藏的美感。

內文則採用高端啞粉紙四色印刷,鎖線膠訂,可180度平攤,避免了看不到書縫中文字的情況,更能讓讀者無阻礙欣賞對頁大圖,也解放了雙手,如果準備孩子一起看這本書也是很方便的。

不論是自己閱讀,還是送給親朋好友,《太空全書(第2版)》都是值得收藏的。

讀完這本書,當你走出家門,抬頭看向天際的那一刻,看到的將不再是曾經一無所知的陌生景象,也許你會明白為什麼那麼人把宇宙當做畢生的追求,為之奉獻一生。

(點擊下圖,購買《太空全書(第二版)》)

相關焦點

  • 美國國家地理把《動物森友會》搬到書裡,不光好玩,還長知識!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套講動物的書:《史前動物大百科》&《動物大百科》,皆出自「國家地理學會」。書裡頭的滿滿知識都來自「國家地理學會」。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性科學和教育組織之一。自1888年成立以來,資助超過10,000項科學研究、環境保護與探索計劃。它的會刊《國家地理》從創辦至今,連載了足足131年。
  • 宇宙在不斷分裂?它可能只是量子多重宇宙的一支!
    按照宏觀世界的經驗,我們拋出一個球,可以根據球的初始位置、速度及其他因素確定球的落點,但如果這個球是一個量子粒子,我們就只能說出它落在這裡或那裡的概率有多大。即使我們更準確地對小球進行測量,知道諸如氣流情況這樣的細節,也無法根除這種本質上的概率性,它是量子世界的內稟屬性。同樣的小球以同樣的初始狀態扔出,它有時會落在A點,有時會落在B點。
  • 多重宇宙的「痕跡」在哪裡?在我們這個宇宙裡能否找到蛛絲馬跡?
    這些「假如」有沒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上演?在過去的幾年中,多重宇宙的想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根據這個假設,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那麼,多重宇宙是如何產生呢?其中的宇宙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相似性或者差異呢?多重宇宙會讓人構想出許多相互平行的現實,其中一些和我們的只有著細微的差別。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解釋確實預言了這種類型的多重宇宙。
  • 找不到證據的多重宇宙,對科學有害?
    1990年,我為《科學美國人》撰寫了一篇文章,主題是:我們的宇宙是否可能如一些物理理論暗示的,是多重宇宙中的一個。文章標題為《這裡有一個宇宙,那裡也有一個》(Here a Universe, There a Universe...)。之所以使用這種輕鬆的語氣,是因為我不想讀者把這些宇宙猜想看得太過嚴肅。畢竟,我們還沒有辦法證明或推翻其他宇宙的存在。
  • 多重宇宙是什麼?宇宙的排列順序是什麼?竟然像圖書館一樣
    許多科幻故事都是以這種觀點為基礎的,而且這種觀點還出現在一些有關多重宇宙的闡釋中,這些闡釋已經深人人心。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多重宇宙就是這個樣子的,那就太沒有理據了。平行宇宙這個術語是不準確的,而且它還存在誤導性,但遺憾的是,這個術語已經成為多重宇宙理論語言的一部分,我們最好還是把它看成一一個比喻,就如同我們可能會說,兩個從未謀面,但遵循相似的職業軌跡的人過著平行的生活一樣。
  • 國家地理出品,500張炫彩插圖,最新鮮的宇宙大百科
    隨著探索的深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被不斷刷新。今天,我們推薦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關於宇宙全新認知的作品《宇宙全書: 國家地理新視覺指南》。+● 前沿的科學數據和探索進展,超新鮮的宇宙認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作為科普類書籍,《宇宙全書:國家地理新視覺指南》的顯著優勢就是新。
  • 科學家提出多重宇宙假說,黑洞裡藏著另外一個宇宙?
    有一個宇宙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僅僅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這就是永恆暴脹理論。這個理論首次出現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標準大爆炸理論中有一些無法獨自解釋又令人疑惑的觀測現象,就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
  • 多重宇宙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所有民族的神話故事,也都有類似的元素。除了這些可愛的眾生,還有龍、阿修羅……無論東方或西方,都是一樣的。在各文化的傳說中,這些眾生的長相都差不了多少。我在靜坐體會到的,也是一樣。這些經驗,都讓我體會到,這些眾生其實都存在。只是存在在另外一個層面,是我們人類的二元對立不可能看到的。但有時候,透過種種的感應,也會有重疊。
  •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播出
    「宇宙曆始於1月1日,在這份年曆上,現在是12月31日的午夜,以這個比例,每個月代表10億年,每一天代表4000萬年,讓我們回到過去那個宇宙最初的時刻,1月1日,宇宙大爆炸!」 國家地理頻道新紀錄片《宇宙》主持人說完這段話,戴上護目鏡走向宇宙中心,張開雙臂迎接了那個時刻。該片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視頻推薦,將於5月在中國播出。
  • 地理很好玩呀,孩子應該這麼看地理書!
    這可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新聞,還是一個地理新聞哦。說到「地理」,大家都喜歡往「七大洲、四大洋」上靠,覺得畫等高線、會記住季風性氣候才叫懂地理,其實很多大家不以為然的問題都可以算到「地理」頭上,比如哪兒有好吃的、哪個地方有好玩的。我經常逗身邊小朋友,「你們知道非洲有什麼動物嗎?「哪個國家的國旗有楓葉?」孩子多多少少能答出來。
  • 整個人類有多重、地球有多重、太陽、銀河系及宇宙有多少質量?
    一,在地球生命系統裡,如果按質量來比較,人類真的是無足輕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載了一項研究。二,地球有多重?太陽有多重?銀河系有多重?三,宇宙有多少質量?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為930億光年,質量約為2.77*10^11個太陽質量;由於人類無法知道宇宙有多大,所以也無法知道宇宙的質量。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
    所有的平行宇宙都位於我們的視界之外,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它們。事實上,它們實在太遠了,對我們的宇宙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多重宇宙支持者的論斷沒有一個可被直接證明的原因。這些支持者正在告訴我們,根據在視界中所獲得的數據,我們可以外推描述比我們宇宙視界大1 000倍、10100倍、101 000 000倍乃至無窮多倍的空間裡會發生什麼。這是一種不合理的外推。
  • 多重宇宙理論到底是什麼?我們宇宙可能只是其中一個
    物理有一個理論假設認為,可能只是多重宇宙的其中之一,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玄幻,但是有專家支持,還有堅實的理論支持多重宇宙,但下面的內容可能有點像科幻小說。大家有沒有想過,會不會還有其它宇宙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回到宇宙產生的那一刻,去經歷一遍宇宙暴漲的過程。
  • 多重宇宙是什麼?它們存在嗎?
    自從人類認識到我們的宇宙是有一個起點的,難免不會想到可能會存在其他的宇宙。於是就誕生了許多關於多重宇宙的猜測。這些猜想都有一定的數學依據,但大多數猜想還缺乏實驗和觀測的證實。根據哈勃定理,大約離地球140億光年外星系的退行速度會超越光速。這就導致從現在起,那裡發出的光是無法到達我們地球的(之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那是由於100多億年前宇宙還沒有現在這麼大)。所以,我們能夠觀測的宇宙是有限的,而且由於宇宙膨脹的原因,星系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物質會越來越少。這些多重宇宙就在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之外的地方。
  • 把話筒塞進嘴巴裡是什麼意思 把話筒塞進嘴巴裡什麼梗
    「把話筒塞進嘴巴裡」是很早之前就出來的一個梗,如今又被網友拿出來用了。那麼把話筒塞進嘴巴裡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下面來看一下。把話筒塞進嘴巴裡是什麼意思  把話筒塞進嘴巴裡這個梗的意思是在前幾年就有了,主要是因為在主持人採訪嘉賓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遞上話筒,讓嘉賓說出自己的故事或者是被採訪的一些話題,時間久了就用這句話來形容網友們遇到某件比較讓人震驚的事,需要進行敘述的時候,給他一個敘事的機會,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用來搞笑的。
  • 多重宇宙前傳:人擇的宇宙
    最簡單、直接的回答就是地球生命進化論。不過,再往深刨根,宇宙演化地球生命的所有條件,為什麼都能夠如此精準到位呢?類似這種自然常數「剛剛好」的宇宙條件,還有很多——宇宙四種基本力的強度比,量子效應的作用範圍,宇宙空間的維度數……任何一種情況下的一個變化,哪怕是非常小的變化,都有可能妨礙生命的誕生。
  • 每個超大質量黑洞裡,都可能藏著多重宇宙中的一個
    撰文 阿尼爾·阿納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翻譯 丁家琦審校 韓晶晶黑洞裡可能藏著其他的宇宙。其效應之一,就是較大範圍的宇宙中的一小塊時空可以轉變為另一個量子態,形成一個「泡泡」,這樣的泡可已從正在暴脹的宇宙中隨機生成。這意味著,哪怕是在我們宇宙的劇烈膨脹已經終止之後,其中一些泡仍然可以繼續暴脹成為新的「嬰兒宇宙」,而這些宇宙內又可以產生新的泡,以此類推,產生不斷蔓延的多重宇宙。
  • 多重宇宙會是什麼樣的?或許存在另一個你!
    宇宙的外面是什麼?這個問題讓許多人費解。有科學家曾這樣回應,宇宙像無限多的泡泡,每個泡泡相當於一個無限大的宇宙,地球就包含在其中一個泡泡中,這樣的宇宙被稱為多重宇宙。既然宇宙不只我們這一個,那麼其它的宇宙,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呢?
  • 宇宙中真的有很多個自己嗎,多重宇宙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可能性
    戴維斯和加德納都抱怨多重宇宙的概念太過鋪張,曾經寫道,假設只有一個宇宙,一個造物主的理論,顯然要比假設有1萬個宇宙的理論簡單無數倍,可信無數倍。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的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產生的,正如加拿大哲學家約翰萊斯利所指出,假如創造宇宙的裝置上貼著粉裝置指印行一次的標籤,那倒反而顯得太離奇了。列印出一整列數字的電腦程式,肯定要比一個只列印出一個漫長數字的電腦程式來的簡單!
  • 國家地理紀錄片"宇宙"將登中國 曾獲歐巴馬推薦
    原標題:國家地理紀錄片"宇宙"將登中國 曾獲歐巴馬推薦  「宇宙曆始於1月1日,按這個比例,每個月代表10億年,每一天代表4000萬年,讓我們回到過去那個宇宙最初的時刻,1月1日,宇宙大爆炸!」國家地理頻道新紀錄片《宇宙》主持人說完這段話,戴上護目鏡走向宇宙中心,張開雙臂迎接了那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