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衝破雲層的剎那」 | © Andrew McCarthy
"The Moment the Moon Broke Through the Cloud Cover"
☞月亮MOON:
攝影師Andrew McCarthy 從自家後院拍攝8000萬像素的高清月球照片,他將照片發布在社交網絡,並向我們透露他是如何拍攝這照片。而早在17世紀,Maria Clara Eimmart就借用爸爸的私人天文觀象臺觀察月相,繪製出不可思議的細緻的月相圖。
All the Dead Stars, 2009 | © Katie Paterson
☞星星STAR:
仰望星空,我們總是注意到亮著的一切,而暗處隱藏著更深的世界。藝術家Katie Paterson關注那些已經消亡的星星,以它們的軌跡來創作藝術作品。
☞火星MARS:
除了Andrew McCarthy拍到了難得的「月掩火星」照片,此外,NASA火星表面照片製成的4K全景圖,解鎖了火星上隕石坑、沙漠和大峽谷形成的美麗褶皺。Hirise設備所拍攝的米拉斯峽谷照片,像是一條巨龍匍匐在火星表面。
月亮從未如此清晰地展露她的面容,
直到科技滿足了人類的好奇心。
這張8500萬像素的照片拍攝於McCarthy家的後院,它呈現了大眾所期待的所有精彩細節。事實上,感興趣者可以沉浸其中數小時無法自拔,一一細數月球表面所有的隕石坑和地理標記。
對McCarthy而言,這是一段忙碌的時光。因其工作多在自家後院展開,故而COVID-19的爆發對他沒有造成太大影響。事實上,除了加州山火所產生的煙霧令視線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之外,他在過去幾個月裡的工作可謂是順利開展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持續分享來鼓舞人們,讓他們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欣賞月球。
拍攝製作照片的初衷是對天體的熱愛,
前期準備、拍攝過程與後期製作大揭秘。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正式進入天體攝影領域的?
最初所使用的是什麼樣的設備?
2017年初我購入了自己的第一臺望遠鏡,自那時起我便開始涉足該領域。我曾試著用手機通過目鏡拍攝了一張獵戶座星雲的照片,效果糟透了。於是我便立志拍攝出效果儘可能最佳的照片。
主要是弄清楚天氣情況。如果我想要在特定時刻去捕捉某些東西,我就會查詢一個特殊的天文天氣應用程式。除了常規的天氣預報之外,它還可以提供對天文攝影而言極為重要的上層大氣狀況的細節,比如透明度和大氣湍流。
了解風的方向可以幫助我掌握雲的動向,並相應地為攝影計時。一旦確定要開始拍攝了,我便會校準我的望遠鏡。具體工作包括用一束雷射照進管內,並確保主鏡和副鏡與目鏡完全對齊。然後我需要檢查相機裝備和巴洛鏡頭(在適用的情況下)並視需要進行清潔。然後,我開始調整底座和視角,鑑於其重量,這項工作要求精準的平衡,以避免電機受損。確定其處於完美水平之後,我還要令底座與北極星對齊,以確保它準確無誤地指向北方,避免發生跟蹤錯誤。
接下來,我利用Bahtinov Mask 和一顆明亮的恆星(如天狼星)對望遠鏡進行聚焦。Bahtinov Mask幫助我獲得了完美的焦距,甚至比我的眼睛所看到的還要清晰。如果想要拍到高清的畫面,這一步是十分必要的。一旦上述工作得以完成,我就準備開始進行拍攝了!
我使用的應用程式包括Pipp、Registax、Autostakkert和Photoshop。我的目標是再現自己通過目鏡所看到的畫面,同時保證最佳的圖像質量。基於明亮物體的動態範圍,相較於相機而言,我們的眼睛更能捕捉它們。因此我嘗試著去復刻。在黯淡的光線下,我們的眼睛不擅長視物,所以當拍攝星系或星雲等弱光目標時,我腦海中會有不同的目標。
E Nois 2 - Detail © Cássio Vasconcellos
E Nois 2 - Detail © Cássio Vasconcellos
瑪麗亞·克拉拉·埃姆瑪特(Maria Clara Eimmart)是出生在紐倫堡的德國天文學家。她是畫家,雕刻師和業餘天文學家喬治(Georg Christoph Eimmart the Younger )的女兒,她也是1699年至1704年間在紐倫堡藝術學院(Malerakademie)的館長。
Eimmart父親的職業生涯利潤豐厚,但他將全部收入用於購買天文儀器,並於1678 年在紐倫堡城牆上建造了一座私人天文臺。由於德國手工藝傳統的強大,Eimmart得以利用這次機會作為父親的徒弟進行培訓。通過他,她接受了法語,拉丁語,數學,天文學,繪畫和雕刻方面的廣泛教育。
Eimmart最著名的是她用深藍色硬紙板上的淺蠟筆繪製的精確天文插圖。在1693年至1698年之間,Eimmart製作了350多幅月球相位圖。這些圖紙集完全是通過望遠鏡觀察得出的,名為《Micrographia stellarum phases lunae ultra 300》。
All the Dead Stars, 2009 | © Katie Paterson
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以其跨學科和概念驅動的工作而聞名,她的工作重點是自然,生態,地質和宇宙論。她的許多詩意裝置是經過與天文學家,遺傳學家,納米技術專家,珠寶商和煙花製造商等專家的深入研究和合作的結果。
在該作品《All the Dead Stars》中,藝術家繪製了一張地圖,上面記錄著人類觀測到的27,000顆死去的恆星的位置。
All the Dead Stars - detail, 2009 | © Katie Paterson
All the Dead Stars - detail, 2009 | © Katie Paterson
地球上的元素都是恆星崩塌時釋放的。星雲則是這些恆星在爆炸或垂死時拋出的氣體和塵埃。我們的生命來自恆星的死亡,起源於幾十億年前偶然的太空事件。我們都是眾星之子,是宇宙的一部分。如今通過這件作品,我們得以與這些死去的星星重逢在同一時空。
All the Dead Stars - detail, 2009 | © Katie Paterson
除此之外,藝術家對宇宙和天體的興趣持續她的創作。2008年與照明設備公司歐司朗(OSRAM)合作,《Light bulb to Simulate Moonlight》中每組燈泡均包含足夠數量的燈泡,以根據2008年當前活著的人的平均壽命為人們提供終生的月光。(每個燈泡燃燒2000小時,一生中包含289個燈泡)。2019年,藝術家最新的作品是《The Cosmic Spectrum》,模擬了宇宙光譜。
Light bulb to Simulate Moonlight, 2008 | © Katie Paterson
The Cosmic Spectrum, 2019 | © Katie Paterson
火星是除了月球以外人類最感興趣的一顆行星,
它的真實景象是一種蒼涼的美感。
△請以10分鐘的時間來欣賞以驚人的4K解析度所渲染的火星畫面
儘管NASA已經發布了一些在火星表面所拍攝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但關於這顆紅色星球的視頻片段並不多見。不過這一遺憾在今天得以彌補。來自Elderfox Documentaries公司的團隊對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圖像進行編輯,製作出了一個關於火星的4K全景圖,達到了實時視頻的效果。
為了製作這一視頻,編輯們對多張照片進行了合成處理創造出了全景圖,並通過平移來打造出類似於實時視頻的效果。這一效果可令我們對火星上的一些隕石坑、沙漠和峽谷進行全面、深入的觀察。
而Andrew McCarthy拍到了難得一見的「月掩火星」現象。掩星是指一種天體從另一天體前面經過的現象。大多數人所熟悉的掩星類型是日食和月食。每隔一段時間,月球便會從一顆行星前面經過,這種現象在十年內只出現過幾次,而且僅在地球的某些區域可見。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HiRISE)也一直在探索火星表面。它尤其花費了大量時間探索米拉斯峽谷(Melas Chasma)。一張從峽谷上方拍攝的圖片,像是一條降落在火星上的龍。
HiRISE相機的合作研究員、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Cathy Weitz博士稱,我們在峽谷底部看到的是「一種罕見的塊狀沉積物,由深色基質中的淺色塊組成。」她進一步指出,一些淺色的石塊顯示出只有幾米厚的層。
只有藉助HiRISE的強大功能,才能看到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火星表面細節。作為有史以來送至其它行星上功能最強大的攝影機,它與其他5部設備一起被安裝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
「浮現在天空中的月亮儘管一樣,但我們看到的或許是另外一個東西。」
——作家 ,村上春樹,《IQ84》
https://mymodernmet.com/85-megapixel-moon-andrew-mccarthy/
https://mymodernmet.com/martian-occult-andrew-mccarthy/
https://mymodernmet.com/astrophotographer-andrew-mccarthy-interview/
https://mymodernmet.com/hirise-mars-photography/
http://katiepaterson.org/
創立原境界的初衷,是為了尋找最真實的生活元素。依託原境界space,希望在這一方自在的天地建立起文化、藝術與人的聯繫,最終成為一個未來文化生活實驗場。過去,通過論壇、競賽、活動,原境界美術館參與並介入到多類型設計與跨界文化的推廣,通過收藏、展覽等活動形成了一個藝術聚集地。
ORIGINAL IDENTITY 原境界
未來生活藝術方式新空間
∞
新浪微博 @原境界xGallery
✉️ original_identity@126.com
餘杭路18號-1, 近吳淞路
Original Identity Gallery, 1st Floor
18-1 Yuhang Road, close to Wusong Road
地鐵10號線,公交14路、167路、33路、55路、19路
未來思想交換的新空間 | 找到屬於這個時代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