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寫就兩棲動物資源「國情報告」

2021-01-08 環球網

■行進中國·科技獎勵篇

外出郊遊時,在小溪旁或池塘邊,總有一些神秘的「不速之客」與我們擦身而過,它們行動隱蔽、體態獨特,有的擁有神秘變色皮膚、有的則能發出詭異的鳴叫,有的還長著「外星生物」般的巨眼、寬嘴。這是什麼動物、它們來自哪裡,在漫長的進化中經歷了怎樣旅程?當我們感慨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同時,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生物所,一位生物學家已為了解和認識它們工作了半個世紀。他就是我國兩棲動物學泰鬥,今年79歲的費梁研究員。

在最近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費梁牽頭的「中國兩棲動物系統學研究」項目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國家級兩棲動物物種編目,編研的《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中國兩棲動物圖鑑》《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鑑》,被稱為中國兩棲動物資源最完善的「國情報告」,並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從1961年大學畢業踏入兩棲動物學科研究,半個世紀的科研生涯背後,是怎樣的專注與追求?2月4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近費梁與他的創新故事。

在生物學研究領域,兩棲動物是一個獨特種群,他們處於脊椎動物中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群,特有種群繁多、體貌習性各異,對它們的研究涵蓋動物生活史、進化學、生態學、環境學等各個層面。在我國,雖兩棲動物資源豐富,但至上世紀60年代,對兩棲動物的研究尚無系統調查和標本採集,缺少完整的中國兩棲動物志等。

1961年大學畢業的費梁參加工作後,就在導師帶領下踏入了兩棲動物學科研究領域。「當時,新中國的兩棲動物研究與國外相比差很遠。之前,美國、歐洲一些博物館、研究所已採集了不少我國兩棲動物的標本在國外展出,還發表了若干新物種。這可是我們自己國家的物種啊!我們心裡非常著急。」費梁說,在當時經費不足、設備短缺等情況下,研究團隊就下定決心,國外有的品種我們一定要找到,國外沒有的我們要首先收集到並了解它。

與大型動物、鳥類研究不同,兩棲動物生活隱蔽、習性獨特、特有群落眾多,研究工作必須進行大量的野外調研。為儘快跟上國外研究水平,從事兩棲動物科研以來,費梁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時間用於野外作業,最長曾在雲南野外工作近4年。

「只有自己找到了、看到了、摸到了,才能對它們更了解。」這是一個漫長的科學探索之旅,費梁團隊用標準方法調查了全國的兩棲動物,搜集了大量地理分布及生態習性等第一手資料,先後測定了1.1萬餘號標本,共計17萬餘個數據。

對於上述抽象數字,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註解——在如今的中科院成都分院有全亞洲最大的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那裡收藏的480個不同物種的兩棲動物標本,都是費梁親自採集、製作、繪製、解剖、記錄的;而為積累相關知識,全館6萬多個動物標本,每一個標本、每一個瓶子費梁都進行過整理分類,都親手摸過、看過,甚至至今對標本的位置、瓶子中福馬林的顏色都清清楚楚。

正是這種無與倫比的專注與追求,在費梁的努力下,我國兩棲動物科研取得長足發展。從1977年記錄104個物種的我國第一本《中國兩棲動物系統檢索》出版;到上世紀90年代,記錄270個物種的《中國兩棲動物檢索》問世;再到2006年,記錄420個物種、共計520餘萬字、8000多副圖的《中國動物志·兩棲綱》及其姊妹著作編研完成,我國兩棲動物物種特徵、生態習性、地理分布和受威脅狀況等最終被「摸清」。而通過紮實的基礎調查與研究,費梁還創建和完善了兩棲動物形態鑑別標準和分類體系,打破了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傳統蛙屬的舊分類系統——在世界原有4個蝌蚪類型外,發現和定義了第5個蝌蚪類型:無唇齒左孔型。

時至今日,退休後的費老依然工作在野外調研的最前線,去年還與學生們趕赴成都周邊的雞冠山、青城山進行物種調查、標本採集。「有些學生不知道在哪裡找得到樣本,但對我來說,這些地方的每一個溝壑、每一條溪流,都太熟悉了。」

採訪最後,費老還向記者講一個小故事:上世紀80年代,在多年實地調研基礎上,當他首次提出嶄新的兩棲動物分類體系構建標準時,學界曾表示質疑。此事直到近代,以基因、DNA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生物學誕生,才最終得到證實。「曾有學生問我,當時技術水平那麼落後,我是怎麼能提前『洞悉』到這麼多事?我告訴他:科學研究不能依靠任何人,必須自己調查過、研究過,摸過、看過、畫過,解剖過、記錄過,自己才最有數,才最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相關焦點

  • 人工手繪兩棲動物 建立首份最完善國情報告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費梁: 人工手繪兩棲動物 建立首份最完善國情報告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費梁,帶著團隊走遍國內無數鄉野林地、高山溝壑,建立起中國首個最完善的兩棲動物「國情報告」。儘管「454」這個數字似乎那麼微不足道,卻花費了這些研究人員近一個甲子的時間。  如今已邁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和他那些大自然的朋友一樣,不愛張揚,喜歡耕耘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 市局召開全市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作部署暨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
    >begin--> 11月20日上午,市局組織召開了全市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作部署暨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解讀培訓會議。市局分管領導張德平同志出席會議並作動員部署講話。會議傳達了近期部、省出臺的一系列關於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數據轉換及儲量統計等文件精神,地質勘查儲量科有關同志培訓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2020版),解讀了省廳《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實施方案》,部署了我市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作和礦產儲量統計工作,明確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了責任分工。
  •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本報訊(記者 郝勇)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
  • 四川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為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中國首次發布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 兩棲動物和鳥類等物種生存...
    寬帶青鳳蝶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21日,中國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在北京首次發布了《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這也是中國官方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報告顯示,由於環境汙染、商業捕捉、化肥農藥過度施用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兩棲動物和鳥類等一些物種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多樣性下降。生物多樣性觀測是在一定區域內對生物多樣性的定期測量,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於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識別致危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 觀測報告:中國過半數鳥類及兩棲動物種群密度下降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日前發布了《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報告顯示,生境破壞、環境汙染、商業捕捉、化肥農藥過度施用等人類活動,威脅動物生存。在報告觀測到的動物中,過半數的鳥類及兩棲動物種群密度呈下降趨勢,溼地生態系統中種群數量、密度下降趨勢突出,報告建議應加強溼地保護,嚴格執行圍填海總量控制。此外,保護區仍然存在保護成效低的問題,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不及保護區外周邊地區。
  • 四川建立首個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川在線消息(張金花 曾薇元 樊莉 記者 郝勇文/圖)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獲省科學技術廳正式批覆,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面向我省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國情專家胡鞍鋼教授簡介
    胡鞍鋼於1990年獲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1991年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3年被中國科學院破格聘任為研究員;1994年《中國國家能力報告》被中央宣傳部評為「五個一工程」 、「一本好書」,全國排第六名;1995年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選,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為管理科學獲資助者
  • 阿爾班螈類兩棲動物的化石中發現了最早的可彈射舌頭的證據
    :研究人員說,2016年被鑑定為一種古時的變色龍其實在那時被錯認了;在這些研究者中許多都參與了該2016年的原始報告。根據對之後不久發現的類似粘附著琥珀的化石的新觀察,該物種屬於阿爾班螈類(albanerpetontids):一種滅絕已久的微小而神秘的兩棲動物,它們與如今生活在世的兩棲類頗為不同。
  • 紹興的兩棲動物種類有多少?
    形形色色的蛙卵與其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前幾天,一堂自然公益課在越城區金德隆「華東自然工作室」舉行,吸引了兩棲動物愛好者和32個家庭報名參加。近1個小時的課程結束時,在場的個個意猶未盡,圍著老師繼續問這問那。  「它們是登陸先鋒,是生存特工,個個身懷絕技,它們就是兩棲動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蛙類。」
  • 紐幾內亞島已成兩棲動物最大庇護所
    這是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發現的兩棲動物新種「騰衝齒突蟾」(2017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新華社雪梨6月9日電壺菌病是兩棲動物「殺手」,已導致全球約90種兩棲動物在野外滅絕。
  • 化石發現澄清兩棲動物進化爭論
    1995年,德克薩斯州貝勒郡一處遠古魚類沉積採石場發現了這種兩棲物種化石,雖然化石樣本發現較早,但直到近期古生物學家才對此鑑別並列為一種遠古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Gerobatrachus hottoni」,發現者是史密森尼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尼古拉斯•奧託,他指出這種遠古物種是一種過渡型兩棲動物,兼具了青蛙和蠑螈的特徵。這項發現填補了青蛙與蠑螈進化史上的缺口。
  •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首任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是中國國情研究這一新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其所撰寫的國情報告是中國高層的必讀之物,曾多次應中國政府有關部委邀請參與國家規劃的制定與部門諮詢,是「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工學碩士。1991年至1993年曾先後在美國耶魯大學和Murry州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做訪問教授。
  • 人類活動使全球兩棲動物生存艱難 三分之一要滅絕
    這項調查是由6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學家做出的,他們歷時3年對全球已知的5743種兩棲動物進行了徹底普查,得出了一份名為「全球兩棲動物評估」的報告。這是首次對兩棲動物物種安全進行全球範圍的評估。  三分之一要滅絕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晚期,科學家們就開始注意到兩棲動物面臨的生存困境,雖然先前已有研究表明不少兩棲動物存在滅絕危險,但這項新研究所揭示出的嚴重程度仍讓科學家們瞠目結舌:有1856種兩棲動物面臨滅頂之災,佔到全球兩棲動物的32%。在全部5743種兩棲動物中,有43%的動物即使生活在保護區中,他們的數量也在減少。
  • 新鄉寫可行性報告/目錄
    新鄉寫可行性報告/目錄fV04n。新鄉寫可行性報告/目錄,可以做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公司,專業可行性報告編寫公司,100+百人後工團隊支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質量,超10000+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案例,為可行性研究報告提供數據支撐,歡迎來電諮詢關於新鄉寫可行性報告/目錄的相關信息。
  • 與眾不同的兩棲動物皮膚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所以稱為兩棲動物。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因為兩棲動物行動的環境是水中和陸地上,所以它們的皮膚也與眾不同。
  • 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會發光的兩棲動物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蟲兒飛》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阿根廷的一位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在亞馬孫雨林中做學術研究時,無意間發現了會發光的南美圓點樹蛙。通過初步探究發現,這種樹蛙在受到紫外線光束照射後,皮膚就會發出藍綠色螢光。
  • 清涼峰上的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髮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體的溼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水陸兩處生存,稱為兩棲。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
  • 科學網—首部全面記述中國兩棲動物英文學術專著問世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費梁、葉昌媛編寫的《中國兩棲動物》(英文版)第一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要怎麼寫?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要怎麼寫,今天paperfree論文查重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1. 查找參考文獻,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挺難得,現在網絡資源豐富,尤其知網、學校圖書館等文獻索引庫有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