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觀測星星的簡化渾儀

2020-11-29 鳳凰網江蘇站

簡儀(湯霖/攝)。

簡儀與渾儀一樣,是我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位置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但是渾儀的結構比較繁雜,使用渾儀觀測時經常發生環與環相互阻擋視線的現象,使用極不方便。

元朝,公元1276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將渾儀化為兩個獨立的觀測裝置,安裝在一個底座上,每個裝置都十分簡單實用,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餘,因此古人稱這種裝置為「簡儀」。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

雙環中間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相當於單鏡筒望遠鏡,能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

觀測時,將窺管對準某顆待測星,然後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有兩個支架託著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支撐著整個觀測裝置,使這個裝置保持著北高南低的形狀。

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按郭守敬所制儀器仿製的儀器中有簡儀一架,明清兩代欽天監用於觀測,以後就留在北京古觀象臺。

八國聯軍侵華時,這架簡儀被法國軍隊掠至法國公使館,1905年歸還我國,抗日戰爭前遷至南京,現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

相關焦點

  • 古代天文學家智慧超群 渾儀簡儀玲瓏儀圭表秤漏 件件精美測量準確
    圖中是古觀象臺景區的沈括雕塑,夢溪筆談作者,他是宋代人,在司天監期間,改制了渾儀,圭表,還有浮漏等儀器。沈括後面就是渾儀。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他在1279年和王恂一起建造了司天台。他創製了簡儀,仰儀,還有高表等十幾種天文儀器。主持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天文大地測量,精確測算了回歸年長度,並且編撰了授時曆。郭守敬後面就是簡儀。
  • 「展廳展品」中國古人如何給星星「定位」
    在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有兩件圓環套圓環的大個兒裝置,分別叫做「渾儀」和「簡儀」,看到外觀,可能很多人都熟悉,不過,對它們的功能,就不是人人都了解了。其實簡單概括起來,這兩件裝置就是用來「測量天體位置」的。那麼,古人是如何使用這些裝置給天體定位的呢?今天,小編就在這裡跟大家說一說。
  • 秦漢史:經過張衡的改進,渾儀成為古代一種重要的天文觀測手段
    百家原創作者:王大爺觀歷史中國具有悠久的天象觀測和記錄的優良傳統。在甲骨卜辭裡就有了天象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的天象記錄則更多。到秦漢時期,天象觀測和記錄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記錄趨於齊備;二是記錄更加詳盡精細;三是觀測手段更加先進、完備。
  • 簡儀科技隆重推出——開放的PXI硬體設計架構
    簡儀目前只支持PCIe Gen2 x 8。2:簡儀FirmDrive架構在Xilinx K160T下做了儘可能完整的測試,在K70T, K325T做了部分測試。簡儀根據Xilinx的兼容體系推測FirmDrive可以在諸多Xilinx的晶片上運行。
  • 簡儀科技正式登陸GitHub
    簡儀科技在正式登陸GitHub, 銳視開發軟體中銳視開發工具的全部原始碼將託管在Github專屬頁面,JLab銳視實驗室也會有專屬頁面用於上傳所有測控工程師上傳的開原始碼。具體描述如下:銳視開發工具 SeeSharpTools本開源存檔是由中國上海簡儀科技開發和維護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推廣在Visual Studio環境下使用C#和Winform來開發用於測試測量的應用項目。
  • 百科全書式鬼才張衡,發明精妙絕倫,聯合國還送了他一顆星星
    古人腳踏實地,仰望浩瀚蒼穹,在鬥轉星移間,張衡創製了用以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渾天儀。01 中國人對於地球是圓的概念其實並不晚。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惠施曾有:「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02 渾天儀的誕生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