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湯霖/攝)。
簡儀與渾儀一樣,是我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位置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但是渾儀的結構比較繁雜,使用渾儀觀測時經常發生環與環相互阻擋視線的現象,使用極不方便。
元朝,公元1276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將渾儀化為兩個獨立的觀測裝置,安裝在一個底座上,每個裝置都十分簡單實用,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餘,因此古人稱這種裝置為「簡儀」。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
雙環中間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相當於單鏡筒望遠鏡,能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
觀測時,將窺管對準某顆待測星,然後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有兩個支架託著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支撐著整個觀測裝置,使這個裝置保持著北高南低的形狀。
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按郭守敬所制儀器仿製的儀器中有簡儀一架,明清兩代欽天監用於觀測,以後就留在北京古觀象臺。
八國聯軍侵華時,這架簡儀被法國軍隊掠至法國公使館,1905年歸還我國,抗日戰爭前遷至南京,現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