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有兩件圓環套圓環的大個兒裝置,分別叫做「渾儀」和「簡儀」,看到外觀,可能很多人都熟悉,不過,對它們的功能,就不是人人都了解了。其實簡單概括起來,這兩件裝置就是用來「測量天體位置」的。那麼,古人是如何使用這些裝置給天體定位的呢?今天,小編就在這裡跟大家說一說。
中國位於北半球,這個區域的人們夜晚向北方看過去,會看到北天極位於地平線上方一定高度,整個星空以北天極為中心不停轉動。中國古代宇宙觀的代表學說「渾天說」認為,天空及日月星辰如同一個繞軸旋轉的大球,大地在這個大球中央,旋轉軸在北天極與天空連在一起。
既然把天空想像成球,那麼要在這個大球上標明一顆星星的位置,就需要適合球面的坐標系統。現在我們在地球上標明一點,可以用經度和緯度,古人在天球上標明一顆星星,另有其他坐標系統。小編在這裡介紹其中的代表——赤道坐標系。赤道坐標系使用去極度和入宿度作為坐標,所謂去極度,就是所觀測星星相對北天極張開的角度,所謂入宿度,是指這顆星星距離西邊最近一個星宿(類似西方的星座,用來劃定天空的某一片區域)的經度差,因為星宿是一大片區域,所以選擇其中的一顆星(稱為該星宿的「距星」)作為坐標參照物。所觀測星星和距星的經度差就是這顆星星的入宿度。去極度和入宿度就相當於地球儀上的緯度和經度,可以把天空任何一點的位置標得清清楚楚。
出現於西漢的渾儀,就可以用於測量星星的去極度和入宿度,上面裝有赤道環和四遊環,分別和赤道平行和垂直,只要轉動圓環,把一個叫窺管的部件對準一顆星星,讀出圓環和窺管轉動的角度,就可以得到這顆星星的入宿度和去極度了。
除了赤道坐標系,還有地平坐標系等其他坐標系統,不同坐標系圓環的安裝方向也不同,後來,隨著天文觀測的發展,又有黃道環、白道環、子午環、二分環、二至環……越來越多的圓環被加在渾儀上。這些圓環彼此嵌套遮擋,用起來越來越不方便。於是,到了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對渾儀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進。他把赤道坐標系觀測部件和地平坐標系觀測部件分開,分別放在儀器的不同地方,其他零七八碎的黃道、白道什麼的都不要了。這套簡化後的天文觀測儀器就叫做簡儀。簡儀可不僅是對渾儀的簡化和再組裝,它還使用了類似瞄準十字絲、滾柱軸承、調平水槽等結構的部件,體現了機械技術的進步。
渾儀和簡儀,都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代表,除了它們,聰明的先賢們還設計製作過很多功能各異的天文觀測或演示儀器。古人運用這些儀器,長年不斷地觀測記錄著天象變化,留下了連續、詳細的天文記錄,對立法制定和農業生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館展覽教育中心李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