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斯PK斯賓塞
(一)格魯斯「生活準備說」
1、理論依據
①遊戲期的長短與動物的所處的地位高低有關係。低等動物的行為是本能,沒有幼稚期(生下來到獨立生活的時期),不需要遊戲。遊戲只限於高等動物,高等動物有幼稚期,他們的本能行為需要時間才能成熟,幼稚期越長,遊戲期越長。
②格魯斯認為「剩餘精力說」沒有充分認識遊戲價值,他認為遊戲不僅是剩餘精力的發洩,也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遊戲是幫助動物適應生活。
2、主要理論
格魯斯從自然選擇出發,認為遊戲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無意識準備,是為成熟做預備練習。每個動物要有一個準備生活的階段,遊戲是準備生存,聯繫本能的最好形式。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既是為未來做妻子、做母親準備。
遊戲是一種本能的練習活動,是人和動物都有的天賦本能活動,是生物不變的本性。但高等動物僅憑天生的「本領」不能適應生活,必須經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例如,人的直立行走是一種本能,但是必須經過後天的練習才能實現,不然就會像「狼孩」一樣爬行。為了了解兒童遊戲期如何體現達爾文的適應功能,將其分為實驗性遊戲與社會性遊戲。實驗性遊戲為人的自我控制進行事先聯繫,社會性遊戲則提供人際間的聯繫。
(二)斯賓塞「教育預備生活說」
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斯賓塞著眼於為「完滿生活」做準備,提出了他的教育預備說。
教育預備的目的:完滿生活。眾所周知,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價值取向,設計及基本問題是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價值取向。在斯賓塞教育預備說理論中,他傾向於人本位,但也不忽視社會性,以致於最終達到完美生活,即「為我們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在斯賓塞看來,教育應當教導一個人怎樣生活使他獲得各種需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完滿的生活做好準備。根據人類活動的重要程度,斯賓塞把教育排列成一下次序:準備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準備間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準備做父母的教育,準備做公民的教育,準備生活中各項文化活動的教育,這是制定一個合理的課程體系出發點。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條件下學習最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識。
所以斯賓塞和格魯斯都提出了「生活準備」的觀點,不同的是斯賓塞是教育準備生活,而格魯斯是遊戲準備生活。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