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塞的綜合實證主義,知識都以思維的初始活動為基礎

2020-12-06 百家號

百家原創作者:夕陽聊歷史

集實證主義之大成的,是赫伯特·斯賓塞。他認為,知識應該是一個完全統一的有機的思想體系,哲學的使命就是發現「最高真理」,從中不僅能推導出力學、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和倫理學原理,而且還要使這些原理彼此協調,所以他稱自己的哲學為「綜合哲學」。斯賓塞斷言,人類一切知識都以思維的初始活動為基礎,如果不是因為心靈有對邏輯一致性的要求以及發現相似和差異的能力,知識是不可能的。但對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的考察表明,我們只能認識有限、相對和可分類的事物,而不能認識絕對或者無限。

不過,我們總能把現象同絕對聯繫起來,現象必然以絕對為前提;否則,現象就不可思議,就不會被認識,它們本身就會是絕對。絕對是不可知的,這不僅可以從我們的智慧本性中得到證明,而且可以在科學事實方面得到證明:我們不能理解諸如物質、運動、空間、時間、自我等科學和哲學中的基本概念的起源。斯賓塞有時把不可知的絕對稱為「力」。「力」是恆久存在的,是既無開端又無終結的無條件的實在,是一切現象的終極原因,是對經驗進行科學組織的基礎,因而也必然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不可知的恆久存在的「力」,在直接對立的主體客體、自我與非我、精神與物質中表現自己。經驗就是「力的恆久性的表象:主體是模糊的表象,客體是清晰的表象;物理的東西和心理的東西都受相同的經驗規律支配。

認識就是分類,「或者把相同的東西結合起來,把不同的東西分離開來」。因此,科學的最高成就,就在於解釋現象的各種秩序。斯賓塞認為,科學雖無法認知絕對,但不能成為否定絕對的理由,因為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永遠都存在兩種對立的精神活動方式:「人類的精神永遠不會只被已確定的現象及其關系所佔據,也必然會被現關係中的不確定東西所佔據。」「既然精神總存在著超越知識的可能,那就永遠不會沒有宗教的地盤。」他認為,歷史上科學與宗教的互相對立和排斥乃是出於雙方的誤解;兩者雖然表面上不相容,實際上卻是一體兩面,可以而且也應該攜手共進。雖然知識僅限於相對的現象,但哲學家的使命應該是發現一切現象所共同遵循的普遍規律。

斯賓塞認為,化規律就是一種普遍規律:從天體到物種,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到社會,無不存在演進過程;相對有限的現象世界由絕對無限的「力」所決定,「力」的作用是永恆的、無所不及的,因此進化也必然是恆久的、普遍的。這就是說,無論從現象世界各個領域的歸納,或者根據「力的恆久性」的第一原理的演繹,都可以得出普遍進化的規律。在斯賓塞看來,進化就是「物質的集結,以及同時發生的運動的消散」,在這個過程中,物質由相對不確定的分散的同質狀態進到相對確定的、凝聚的異質狀態,而被保留的運動也發生了相應的轉化。進化,首先是從分散到集中,從較少凝聚的形式到較多凝聚的形式;然後是從集中到分化,從分散的同質狀態進到凝聚的異質狀態;接著是從分化到。

平衡,從不確定、無聯繫的同質狀態進到相對確定的、凝聚的異質狀態,最終達到普遍和諧,達到平衡,即達到進化的頂點。由於外界的影響,平衡狀態不可能持久,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分散和解體,全部過程又重新開始。普遍進化是斯賓塞綜合哲學體系的根本理論。在其早期著作中,他就用這一理論批判主張事物永恆不變的形上學,這對達爾文產生過直接影響。在社會學方面,斯賓塞相信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一樣,也存在著規律。社會學的任務就是發現社會現象的規律。他認為,社會像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社會的分工就類似於動物機體各個器官的分工。生物機體所以能保持穩定、均衡的狀態,動物機體所以能正常生存、進化,都是由於各種器官的機能的互相配合和均衡。因此,社會的生存和進化也離不開各部分機能的均衡。

動物機體中有營養、循環分配和調節三大系統各司其職,社會有機體也有這三大系統:營養(生產)分配(商業、交通、銀行)和調節(政府及各種管理機構),這三大系統也各司其職,缺一不可;否則,社會就失去均衡,無法生存,更談不上進化。斯賓塞認為,他提出的「適者生存」法則不僅適用於生物領域,而且適用於社會領域,社會的進化正是通過這一法則實現的。斯賓塞強調,社會機體與生物機體之間不僅存在著一致性,而且存在著差異性:生物機體的各個器官服從整體的生存;社會機體則相反,社會本身不應成為目的,整體為部分的存在服務。社會越進化,個人就越重要,社會的生存價值就體現在對公民的個人自由的維護上。

國家的調節作用,應當是消除個人之間的衝突以及一切對個人自由的侵犯。斯賓塞的主要著作有《社會靜力學》《演進假說》《心理學原理》、《第一原理》、《生物學原理》《社會學原理和《倫理學原理》等。19世紀七八十年代,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在西方各國的傳播盛況空前。20世紀初,它還在東方各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實證主義開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的先河,對現代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20世紀的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是它的後繼者,被稱為第二代實證主義和第三代實證主義,還有新康德主義、實用主義以及當代科學哲學等流派,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響。好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到這裡了,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實證主義哲學,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主要的代表有誰?
    最初具有科學主義傾向的哲學,就是實證主義哲學。實證主義首先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隨後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法國的孔德、英國的穆勒和斯賓塞。奧古斯特·孔德曾做過聖西門的秘書,深受聖西門早期思想的影響。儘管孔德後來因觀點不同而離開了聖西門,但在創立實證主義體系的過程中,他還是採納了聖西門的不少思想。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孔德的實證哲學標榜實證精神,認為實證的知識是「現實的、有用的、確實的、相對的、正確的、建設的」。實證哲學是一種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建設性的作為人類知識的「最高屬性」的知識的哲學,實證哲學的任務在於考察各科學的規律以及它們所利用的方法,並對它們加以綜合,以便揭示一般規律和方法。
  • 世界史:實證主義史學,其產生和發展帶來的轟動性,嚴謹學說
    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主要代表還有英國的S.密爾和H斯賓塞。實證主義史學,是興起於19世紀中葉,旨在使史學科學化的西方史學流派。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實證主義哲學思潮有直接的聯繫。實證派史學家重視史料研究,主張用科學思想和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歷史,反對以主觀主義代替客觀事件的真實性;宣揚資本主義的進步,反對封建主義,要求社會革新。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實證主義哲學:把你講的證明給我看
    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實證主義哲學相信推理和觀察發現的實際規律,一切社會現象都服從自然規律。
  • 歷史研究的新實證主義訴求
    20世紀是一個籠罩意識形態氛圍的時代,其間,在學術層面秉持實證主義的學者的工作也常常受意識形態預設的支配。這其實是史家讓渡實證原則性而向意識形態妥協造成的,並不是實證原則自身的問題。歷史學家不能完全超脫於其所處時代文化精神之外,也有與其同時代人同樣思考現實問題的責任,但其所有的現實考量都不能越過實證的底線。文化立場一般情況下比意識形態排斥性微弱些,但也不能成為評價歷史判斷可取性的基準。
  • 世界史冊: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
    而這些與神學和形上學隨便臆測判然有別的「可靠」科學,將為法律、政治、道德和宗教提供堅實的基礎。簡單地說,也就是為人類賴以結合和構築希望的方式提供堅實的基礎。像胡塞爾這樣的非科學批評家指出:19世紀下半期,現代人的整體世界觀完全由實證科學所決定,並被它們造成的「繁榮」所蒙蔽,這意味著當時的人正冷漠地避開真正與人性有關的決定性問題。
  • 什麼是實證主義?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同一性和物理完整性,看起來很堅固。如果你拿起椅子並把它移到另一個地方,它仍然會被認為是同一把椅子。諸如此類的分析將椅子識別為除了構成椅子的關係之外還存在的唯一的單元。如果一個人遵循實證主義的傳統(本文將要介紹的概念),一個超然的觀察者可以從椅子的外在和內在外觀的審視中獲得最高的真理和知識。
  • 格魯斯PK斯賓塞
    ②格魯斯認為「剩餘精力說」沒有充分認識遊戲價值,他認為遊戲不僅是剩餘精力的發洩,也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遊戲是幫助動物適應生活。2、主要理論格魯斯從自然選擇出發,認為遊戲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無意識準備,是為成熟做預備練習。每個動物要有一個準備生活的階段,遊戲是準備生存,聯繫本能的最好形式。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既是為未來做妻子、做母親準備。
  • 讀《世界哲學史》10-2——英國的實證哲學
    他說如果我們要為人類的行為設想一個普遍有效的目的,這個目的要確實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這個目的只能是最大程度上使儘可能多的人感到滿足。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必須認識到他自己的追求同時也符合大多數人的普遍利益時,對他自己才是最為有利的。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思維過程
    教師招聘考試: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教師公共基礎知識考試資料,包括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試題,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答題技巧,公共基礎知識考試題型,備考指導。本文介紹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思維過程。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在認知過程中,一個最抽象的成分,非思維莫屬,尤其是在關於思維過程的知識的時候,更為抽象。
  • 皮亞傑和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0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02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認知主義源於柯勒等人的格式塔流派,該流派反駁行為主義過分注重刺激與反應間的連接,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僅是外在的行為,還有內在的思維活動。但這一觀點並未受到當時學界的重視,值得肯定的是,該學說已經提出了頭腦中的思維活動帶來的行為的變化,這是相較於行為主義的進步之處,後期的認知主義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布魯納的認知結構主義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是該流派的典型代表觀點,也是教師招聘考試中非常喜歡考查的考點。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備考的過程中,各大理論流派的區分是讓學員們異常頭痛的點,每一個理論有很多人,很多人又有很多觀點,都需要我們一一區分,在各大理論對比時,最讓人頭疼的就當屬新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了。
  • 2018年考研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綜合題等4種題型。Ⅰ.考試性質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錄取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質量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尼採 以視角主義為槓桿,以人類生命為目的,以不貶損正當的科學理性為前提,對實證主義 科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從而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尼採 的反科學主義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自身也存在偏頗之處。構建歷史理性勢在必行 。
  • 規範會計研究與實證會計研究比較分析
    哲學家、科學家關於方法論的論述(如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範式」、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都對會計研究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真正對會計學產生直接影響的無疑是經濟學方法論的演變和發展。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和變遷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影響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直到本世紀初以前,經濟學方法論的討論,都主要是圍繞著抽象演繹法和歷史歸納法哪個更適合於經濟分析而展開〔7〕。
  • 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實驗
    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實驗 實驗 人物 觀點 巴普洛夫 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獲得、消退、泛化、分化 雙生子爬樓實驗 格賽爾 人的身心發展受成熟機制的制約 量杯實驗 陸欽斯 思維定勢
  • 2014年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大綱
    Ⅰ.考試性質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