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周琪:病毒在中國仍未發現有重大突變

2020-11-26 網易新聞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逐漸向好。科研人員對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臨床藥物的研發、攻關進展如何?將來人人都要打疫苗嗎?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

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只了解了一點點,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目前,病毒在中國仍未發現有重大突變

周琪稱,病毒要存活下來,變異是必然的。現在全球有很多文章在描述病毒發生變異的情況。

但從中國來看,病毒變異並不顯著。

從1月11日發現病毒,測了全序列後,病毒到現在依然沒有重大的突變發生。

這跟國際上其他國家發現的情況可能不太一樣。

三、發現鑑定並公布病毒全序列意義何在?

1月11日發現病毒並鑑定全序列,是抗「疫」工作最根本的突破。

如果沒有全序列,就無從研究診斷試劑,也無法做開發疫苗的相關工作。

四、檢測試劑的靈敏度和準確度怎麼樣?

周琪表示,在短時間裡,檢測試劑和裝備的發展非常迅速。

基於1月中國公布病毒的全序列,已經開發了很多種不同的檢測手段。檢測的靈敏度、檢測的時間,都在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現在國家藥監局已經公布了多批檢測試劑盒和相關裝備,部分裝備也在向海外推廣和出口,在檢測手段上有了革命性的更新。

五、新冠病毒未來能做到自測嗎?

周琪稱,在目前公布的部分產品裡,已經有了自測或者在社區應用的一些場景化設計,希望未來有一天,檢測手段可以便捷到在任何地方都能完成。

六、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針對新冠肺炎,目前還未研發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特效藥。

所謂「10年周期,10億美金」,藥物的研發是一個不短的過程。但如今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從頭起步的過程,因為針對冠狀病毒的研究,已經持續多年了,很多工作應該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取得成功。

七、將來人人都要打新冠疫苗嗎?

周琪表示,流感的疫苗也不是所有人都打,期待未來有更好的治療手段和防疫方式。

八、是不是只有造出疫苗才能結束疫情?

在抗「疫」過程中,所有手段都是必要的,都是應該儲備的,疫苗是一個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原標題: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責任編輯:俞昌宗_NBJ11145)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周琪:跟其他國家不同,病毒在中國未發現重大突變
    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到今天,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到今天為止,也只了解了一點點,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候補中委、法國歸僑周琪院士再擔重任
    院黨組書記、院長、領導小組組長白春禮主持會議,副院長丁仲禮列席會議,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領導小組副組長侯建國,黨組成員、領導小組成員張亞平、相裡斌、張濤、鄧麥村、周琪,黨組成員孫也剛、李樹深出席會議。上述官方消息顯示,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再擔重任,名列中科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成員。
  • 中科院院士周琪任中科院副院長
    據中國科學院人事局網站11月30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黨組日前轉發通知稱,根據國務院《關於周琪任職的通知》(國人字〔2020〕294號),周琪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公開資料顯示,周琪此前為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 周琪院士: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如果科研規劃本身就是跟蹤性、模仿性的,在這樣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創新,只能越落越遠。  周琪非常推崇原創性的科研工作。他認為,一個成熟的科學家不會人云亦云,一味跟蹤模仿,而是會注重開展有意義的創新性工作,不斷開發新技術、拓展新領域,形成自己鮮明的標籤和特色。
  • 候補中央委員周琪,履新職
    中科院官網也已更新院領導信息,周琪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分院院長、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理事長。「政事兒」注意到,周琪是一名「70後」,此前任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是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 重大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重大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
  • 報告嘉賓:周琪院士簡介
    周琪,男,漢族,1970年出生,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曾任國家973計劃、86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首席科學家。      主要從事生殖、發育、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等研究與轉化工作。
  • 周琪:讓中國成為幹細胞研究的引領者丨愛國情 奮鬥者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中國要做幹細胞領域的引領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這樣定位中國在國際幹細胞領域中的位置。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周琪及其團隊不斷通過前瞻規劃和敢為天下先的科學精神前行。多年後,他前瞻性的戰略布局,讓中國在幹細胞研究與應用的答卷上有底氣寫下「規範」二字。
  • 周琪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圖/簡歷)
    根據國務院《關於周琪任職的通知》(國人字〔2020〕294號),周琪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周琪同志簡歷  周琪,男,漢族,1970年生,黑龍江人。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曾任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分院院長、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理事長。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 【陳薇院士:病毒突變對疫苗的影響微乎其微 】18日,在中關村論壇...
    【陳薇院士:病毒突變對疫苗的影響微乎其微 】18日,在中關村論壇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對病毒突變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這個問題,大家都很關心。據她們研究發現,當前病毒變異的位點是D614G,這個位點位於B抗原細胞區,根據同源建模,該突變對該區結構影響很小。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相關成果---中國科學院 十二五標誌性重大進展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帶領動物所幹細胞研究團隊對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進行了整體布局,從基礎理論、核心技術、轉化應用幾個層面開展系統研究,在過去五年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項創新性的技術體系,在國際國內同領域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 新冠病毒來源有新發現!全球突變出3種毒株,武漢流行的是變異版
    找到病毒來源地,對於切斷新冠病毒的二次傳播鏈等意義重大。據參考消息,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繪製了一個新冠病毒的基因變化圖,時間是從去年的12月份到今年的3月份,共發現了3種病毒毒株,分別是A、B、C型。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研究人員對收錄在公共資料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這些基因組中發現了149個突變點,其中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43個,非同義突變(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83個。註:基因組常見鹼基有五種:AGCTU(對應嘧啶或嘌呤),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子,共同編碼一個胺基酸。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解讀|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上述世衛組織的通報中顯示,2020年1月底至2月初,新冠病毒出現D614G突變,隨後逐漸取代了最初發現的毒株。到2020年6月,該變體成為全球範圍內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類型。SARS-CoV-2 的潛在中間宿主。圖片來源:中科院微生物所。2020年8至9月,丹麥發現一種與水貂相關的新冠病毒變體,被丹麥相關部門命名為「Cluster 5」,具有此前未曾觀察到的變異。
  • 新冠待解|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在前後兩任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胡志紅、陳新文主編的《普通病毒學》一書中,病毒的突變率通常定義為在病毒的每個複製周期中,病毒子代基因組中產生核苷酸突變的平均數。他們提到,與其他生物體相比較,病毒具有很高的突變率。
  • 周琪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圖集  據中國科學院人事局網站消息,根據國務院《關於周琪任職的通知》(國人字〔2020〕294號),周琪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據中國經濟網人物庫資料顯示,周琪,男,1970年生,此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任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分院院長。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在前後兩任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胡志紅、陳新文主編的《普通病毒學》一書中,病毒的突變率通常定義為在病毒的每個複製周期中,病毒子代基因組中產生核苷酸突變的平均數。他們提到,與其他生物體相比較,病毒具有很高的突變率。
  • 周琪院士回應:「60萬一針」幹細胞治療有用嗎—新聞—科學網
    近些年以來,伴隨著「幹細胞」這一概念的產生,與之相關的各種幹細胞療法就層出不窮,「幹細胞美容」、「幹細胞抗衰老」等等;真假難辨,到底什麼是幹細胞,什麼是幹細胞治療,聽聽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院士的解讀。